展馆简介:华侨博物馆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办的。陈嘉庚先生一生重视教育,倾家兴学的事迹已广为人知了他以集美为基地,从幼稚园办到普通中学、职业专科,把集美办成中等教育的学村,在厦门大学培养高级人才;创办博物馆是向全民进行社会教育,是他的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1956年9月,他发起创办华侨博物院,亲自撰写《缘起》,发动华侨捐款,自己首先认捐15万元,从而得到广泛的响应,寄来了捐款。华侨博物馆本来是一片墓地,在此建院是陈老先生亲自选定的,1959年开馆。他设想在这里建一个博物馆园区,办四个馆;人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华侨和南洋博物馆、工农业博物馆,这是首期建成的中座大楼。这楼的设计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采用重檐歇山顶,取用厦门特产花岗岩,秀丽雄伟,楼前的台阶原为箕式,他认为是群众进出的必经之地,改为半月形。他为了建好博物院,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北京、沈阳、旅大、济南、上海等地参观博物馆,了解情况,并沿途选购文物展品,有的还相当珍贵,从而使博物馆从零起家而拥有相当丰富的藏品,确立了在全省全国博物馆中的地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参观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
规模:这个华侨历史陈列是近年经过充实的新版,共分“走向世界”、“创业海外”、“融合当地”、“落地生根”、“源远流长”五个部分,系统展示华侨史,展示全国及全世界的当代华人事迹。博物馆里的图片实物大多是陈老先生通过东南亚各地的侨团、华侨以及厦门大学、集美校友会征集的,十分珍贵。第一部分说的是中国人早年通过陆地、海上走向世界,从公元11世纪以后,华侨从不固定的流寓到定居,形成了华人聚居区。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这“三宝刀”是印尼华侨赠送当年郑和船队的原物。 战争以后,出现了以“契约华工”(猪仔)为主出国潮。第二部分,展示华侨在侨居地投身荒蛮、开垦土地、采矿筑路的艰难历程。17-19世纪,不论是东南亚各国的城镇,还是美洲大铁道,都渗透了华工的血汗。华工还参加当地的反侵略、争独立的斗争,其中古巴政府为纪念华侨在独立战争中胜利而竖立的纪功碑。纪念碑主要说:华侨在海外创业千辛万苦。这里的展示方式也突破了中国博物馆长期使用展橱封闭展示的传统,敞开展示,让观众参观时宛如“逛街”一样,可以触摸展品,融入实物场景,得到真实的感觉!第三部分说华侨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华侨保持中华传统文化,在聚居区办华文学校、华文报纸,保留中华语言文字、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又吸收当地文化,适应当地习俗,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第四、五部分主要展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面临政治认同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侨居国的一员。但是,华侨的中国心,中国根永远不会改变的,他们心系祖国,怀念家园,纷纷回来投资家乡,报效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文物展示厅里的一些青铜器和陶瓷器都是陈老先生五十年代亲自征集收购来的。展厅里有一个宫殿式陈列橱,是在陈老先生指导下设计制作的,他曾说:“祖国的历史文物,是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陈列橱应具有民族艺术风格,要和文物相近,古色古香,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也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还有自然博物馆,陈列恐龙骨架和一大批动物鱼类的标本,主要为青少年提供自然知识的场所,是陈嘉庚创办博物馆的一环,陈老先生去世后,其他几个拟议中的展馆一直没有再建。近年,在华侨博物馆创办30周年的纪念会上,许多华侨和陈嘉庚的后人力主按陈先生的遗愿,完成他未竞的事业,目前正在筹划中。
参数:无
会议:无
业务:无
交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