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袍时应如何行礼?旗袍的来源?
穿旗袍时应如何行礼?旗袍的来源?
- 来源:
旗袍本是满族旗人妇女的土著服装。以后汉族妇女穿着的也多起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女式服装。
据说,最早穿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蓝布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纷纷加以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又表示赞扬。于是,旗袍一时间竟成为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衣至长足;而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世纪20 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起初式样与清末的差不多。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至20 代末,由于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较大的改变。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总的说是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到了30 年代,旗袍已很盛行。那时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长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起低领来。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也大致如此。
从40 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适体。
- 旗袍虽有“旗”但与满清八旗无必然关联,是中国几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续接而已。中华服饰长河流淌到了近代,历经两千多年流变的中华袍服,进入“旗袍”时代。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大变革时期,也是传统袍服向旗袍演变的关键时期。此时,无论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种改良旗袍纷纷在女装舞台上亮相。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中,有三个推动旗袍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一是“满汉交融”,存在着满汉文化融合的社会环境。第二是“提倡女学”,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时代背景。第三是“西风东渐”,原有的穿着习俗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民国初期由于满清政府的下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观念发生明显变革,民间服装进入了新旧更替的时期。穿满清服装的人大大减少,汉族传统女装重新被大众青睐。正如张爱玲所言:“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汉服经过改装和演变,流行起加长马甲和大袖衫的套装。这种汉服的结合套装进一步合成,演变成民国初期的旗袍雏形。
-
穿旗袍应该怎样行礼
- 你好! 穿旗袍应该这样行礼:双手放在身体左侧,侧身,双腿微微弯曲,身体稍微向下蹲点后起身。答题人:心向善美而行从仁义
-
旗袍是起源于我国的那个少数民族
- 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总的外形比汉族袍服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镶花边。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
旗袍是起源于我国的那个少数民族
- 窄袖设计使得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时可将袖子放下以保暖或行礼,这种设计被称为“马蹄袖”。男装则系腰带,袍身前后左右开叉,便于骑射。整体造型比汉族袍服更为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会镶上花边。此外,上身通常还会在外穿一件马褂。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逐渐从传统的满族服饰演变成...
-
什么是鞍上马下旗袍美?
- “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的“军装”,后...
-
旗袍是什么族的服饰
-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旗袍本是满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在入关前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最早的满族服装设计要利于骑射。典型的满族男性服装由一整块环绕全身的直筒型布料制成,衣袍下摆剪裁为四片。衣袍还包括圆领(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数枚纽扣(buttons)以及一条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