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服饰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独龙族的服饰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声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因此,云南民族众多,人口在 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壮族 傣族 苗族 僳僳族 回族 拉祜族 佤族 纳西族 瑶族 藏族 景颇族 布朗族 普米族 怒族 阿昌族 德昂族 基诺族 蒙古族 布依族 独龙族 水族 满族等 25 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 15 个。少数民族人口 1415.3 万,占全省人口的 33.41 %。
一 由于历史 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从聚居分布 居住地域 经济社会发展 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 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特有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民族的居住特点。从垂直分布看,各民族居住地以山区为主;从平面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农村 山区 边境及边远地区。全省没有民族成份单一的县(市),每个县(市)一般有 5 - 10 个世局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般聚居在 5 - 10 个县。因此,全省共有 8 个自治州, 29 个自治县, 79 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 197 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长期以来,云南各民族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或村寨连片聚居,保持本民族语言 服饰和风俗习惯,相互之间不易被同化融合,但又相互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奴隶社会 封建领主制 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乃至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云南各族人们的拼搏奋斗,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力水平极为薄弱的云南各民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的时间较晚,之前,独龙人常以兽皮御寒树叶遮羞。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后,纺织便成了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她们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捻线织布,用野生植物为染料染线织出图案花纹,当地称独龙毯。独龙毯白天为衣晚上当被,穿着样式分场合而定,劳动、节日、喜庆、生活着装的样式各有不同,习惯穿法是,将独龙毯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于右肩上方打结,袒露左肩右臂。独龙族妇女的装饰,头部戴耳环(独龙语“鸣尔锲”)一般用藤篾或银制作,颈部佩戴珠子(独龙语“额咯”)数串,色彩各异按个人喜好配戴,女子腰间系数十道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男子服饰较简朴,皆披毯为衣。男女皆裹绑腿,防止虫蚊叮咬和挎一个用藤篾精制的小篾篮(独龙语“达戈”)盛物。男子喜挎弩箭、腰刀,显得粗犷强悍。
建国后,随着现代文明的传入,独龙族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独龙毯的制作已由野生植物纤维改变为棉线和开司米毛线纺织,现在的独龙毯色彩艳丽,美观结实,纺织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独龙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独特的服饰文化内涵。
-
独龙族的服饰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 独龙族妇女的装饰,头部戴耳环(独龙语“鸣尔锲”)一般用藤篾或银制作,颈部佩戴珠子(独龙语“额咯”)数串,色彩各异按个人喜好配戴,女子腰间系数十道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男子服饰较简朴,皆披毯为衣。男女皆裹绑腿,防止虫蚊叮咬和挎一个用藤篾精制的小篾篮(独龙语“达戈”)盛物。男子喜...
-
独龙族服饰服饰历史
- 独龙族的服饰历史深受其生活环境影响。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独龙族的服装样式保持着原始状态。清朝末年,怒江地方官夏瑚的实地调查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服饰特色:男子下身着短裤,遮蔽股部,上身则用布料斜披于背后,从左肩右腋下穿过胸前系结,左侧佩戴利刃,右侧则系着篾箩。女性的服装是用两块长布斜...
-
你所不知的独龙族服饰特点
- 3. 由于长时期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谷中,独龙族在新中国成立前保持着原始的服饰风格。据清代末年的记录,独龙族男子的下装是短裤,上身以一块布斜披背后,再从左肩向右胸前系结。他们左携利刃,右挂篾箩。而妇女则用两块长布斜披至膝,左布包抄向前用绳紧系腰间,右布则自然披落。4. 新中国成立后...
-
你所不知的独龙族服饰特点
- 独龙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为独龙毯。独龙毯是手工编织而成,先时原料主要为麻线,白天为衣,夜上可当被子盖。穿着方法很简单,男子把毯披在背后,然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成结,下身穿短裤,只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块,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
-
独龙族服饰的独龙族介绍
- 关于独龙族的史料记载不多,元代称其为“撬”,清代后称“俅人”,还有其他称呼如“俅帕”、“洛”、“曲洛”等。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常使用刻痕于木头来记事,以此进行通信联络。在建国前,独龙族以刀耕火种和野外狩猎为生产方式,仍处于原始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建国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