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流行/时尚/搭配 » 穿衣搭配 » 上衣下裳制指的是什么

上衣下裳制指的是什么

上衣下裳制指的是什么 我来答
上衣下裳制指的是什么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形式贵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平民服饰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於后来出於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 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
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於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於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宋代出现 “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裲(liang)裆: “裆” (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 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
袿(gui1)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诸於:“诸於”,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王政君因著“绛缘诸於”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 幷摬恍荩 J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於袿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一) 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於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nbsp;”,《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 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 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汉服的形制特点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说汉服有四千年历史,那么上衣下裳制就有这么长的历史。《易经》中说此制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之于天地的形与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
上衣下裳制指的是什么
1. 在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贵族服饰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上衣的款式通常是交领右衽,采用原色中的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2. 下裳的形状类似于围裙,腰部系带,下端束芾,使用的颜色为间色,即由原色调配而成的混合色。3. 相对而言,平民的服饰更多采用小袖设计,衣长通常至膝盖,通过条...
汉服四大基本形制——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
上衣下裳制是将上衣与下裳分开裁剪,上身穿衣,下体穿裳。这一形制是汉服中最古老的,可追溯至四千年。它源于黄帝尧舜时期,象征着天地的颜色与形态。《易经》称此制为最高级别的“衣裳”,通常为黑色、黑红色、玄纁色。上衣下裳制不仅适用于礼服,也适用于常服,后世的襦裙制、上衣下裤制均源于此。
中国古代衣服的基本形制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饰形制,也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
汉服的上襦、下裳分别是什么意思?求科普,关于汉服的分类和构成
分类::上衣下裳制度:各式襦裙;衣裳分裁制:沈衣;通裁制度:圆领袍;上衣下裤制:短打(襦裤);一套衣服包含:里衣;中衣(中襦、中裙);外衣(上襦、下裙);罩衫(褙子等 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裳在古代指下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