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服饰的特点
中国民族服饰的特点
-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戌”、“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就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过去,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城乡居民的服饰多局限于黑蓝色,一部分少数民族也崇尚黑蓝色,因此有人戏称我们为“蓝蚁之国”。其实,如果从相当一部人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情况看,“蓝蚁之国”的称呼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搭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有着24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于1988年9月举行首届民族艺术节,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就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让中外来宾赞叹不已。昆明民族歌舞团以“日月风火”为题,推出了一台民族服饰抒怀晚会,分“春日生辉”、“夏月溶溶”、“秋风送爽”、“冬火熊熊”四个场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饰,其品种之多、款式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惊赞。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表演,令人信服地证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海洋。而这,正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被民族学者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傈傈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不象云南这样完整和典型而已。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文化的层次性。有的人有一种误解,好象凡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特出之处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明显地不合乎事实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社会开始了全面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由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穿着不便,难于洗涤,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穿汉族服装,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积极而紧迫地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以免出现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同时,还要主动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少数不清民族群众进行服饰改革,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在广泛听取本民族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
新的民族服装,在保持基本的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观、简洁、适用,便于生产生活,便于今后组织大规模机器生产,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既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特点。
第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偏重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总把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当作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予以忽视。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当识别民族需要时调查一下服饰;或许,讲到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时列举一下服饰;或许,个别研究者出于个人兴趣专门调查过服饰。这样一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处在一种直观、零散、无序的无理论状态,服饰资料虽多但缺乏归纳整理和理论升华,许多有关问题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从而出现某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这既是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和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饰改革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不揣冒昧地进行这样一次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
- 有自己的特点,可以上百度图片查看
-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戌”、“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就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过去,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城乡居民的服饰多局限于黑蓝色,一部分少数民族也崇尚黑蓝色,因此有人戏称我们为“蓝蚁之国”。其实,如果从相当一部人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情况看,“蓝蚁之国”的称呼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搭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有着24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于1988年9月举行首届民族艺术节,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就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让中外来宾赞叹不已。昆明民族歌舞团以“日月风火”为题,推出了一台民族服饰抒怀晚会,分“春日生辉”、“夏月溶溶”、“秋风送爽”、“冬火熊熊”四个场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饰,其品种之多、款式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惊赞。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表演,令人信服地证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海洋。而这,正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被民族学者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傈傈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不象云南这样完整和典型而已。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文化的层次性。有的人有一种误解,好象凡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特出之处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明显地不合乎事实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社会开始了全面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由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穿着不便,难于洗涤,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穿汉族服装,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积极而紧迫地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以免出现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同时,还要主动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少数不清民族群众进行服饰改革,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在广泛听取本民族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
新的民族服装,在保持基本的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观、简洁、适用,便于生产生活,便于今后组织大规模机器生产,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既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特点。
第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偏重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总把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当作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予以忽视。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当识别民族需要时调查一下服饰;或许,讲到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时列举一下服饰;或许,个别研究者出于个人兴趣专门调查过服饰。这样一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处在一种直观、零散、无序的无理论状态,服饰资料虽多但缺乏归纳整理和理论升华,许多有关问题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从而出现某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这既是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和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饰改革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不揣冒昧地进行这样一次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
-
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
-
56个民族服饰特点
-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
56个民族服饰特点
-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
-
56个民族服饰特点
- 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
-
民族服饰特点
- 民族服饰特点有实用性、历史性、多样性、地域性、象征性。1、实用性 民族服饰具有实用性特点,方便着装和劳作。少数民族服饰体现了生产生活的需求,如鄂伦春民族用狍皮制作的毛皮服装既能御寒又能防雨,十分适合狩猎时穿用。2、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历史性。服饰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