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文化?
隋唐五代的服饰---文化?
-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从隋文帝开始,穿赭黄文绣袍,乌纱帽,六合靴,和贵臣通服之,只天子带上有十二个环,以资区别。唐代则经过多次改变,最后规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钅夸)(带上的装饰品);四品服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淡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皆银带九铐;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皆输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黄衣,铜铁带(钅夸)七枚。又士子穿裥衫,庶人衣白。方外则缁衣黄冠。因为无品级老百姓等人穿黄穿白,唐人传奇中侠士有黄衫客。唐与高丽安市之战中,太宗与许敬宗登高观战,见一人穿白衣、持双戟,所向无前,召见之,乃薛仁贵。又肃宗与李泌并马循行营垒,远远望见的人说:“黄衣者圣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鱼符,群臣出入宫门以为验证,其后改为龟符,继又改为鱼符。三品以上佩金鱼、金龟,四品用银龟或银鱼,五品用铜龟、铜鱼。所以李商隐《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白居易《脱刺史绯》诗:“无那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索银鱼。”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尚收有唐代铜鱼、铜龟实物。
妇女的服装,皇后妃嫔皆有自己的章服,详于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命妇的法服是“翟衣”。翟,就是雉鸡(长尾的野鸡),以青的衣裳,将翟毛编绣于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为九等,是正规的法服。其次是“钗钿礼衣”,以所贴花钿多少分等级。一品夫人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铀。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则穿大袖连裳。妇女的便服,与其夫同色。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又说:“珠压腰(衤及)稳称身。”腰(衤及)是妇女的内裙,日本妇女的和服仍因之,名为“腰(扌卷)”(koshimaki)。可见平日妇女的盛妆,也不拘于法定的衣裳。
妇女的发髻,在沿袭古式上,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但看传世周昉画的《仕女图》的发式,和日本已婚妇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样,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发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另有名为“屏笙”的宫妆,式已不传,顾名思义,可能是一种高髻。饰品钗钿钏弭类,还有一种“步摇”。戴在头髻上,走起路来颤颤地摇动。白居易《长恨歌》所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是。春天还用纸折为方形或旙样物饰在头上,名为“方胜”,又名“春胜”。妇女的红妆,弄粉调脂、画眉、点唇和贴花钿外,还有“梅妆”。据说是寿阳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于额上,遂制此妆。唐代妇女尚未缠足,着展,见周昉《仕女图》。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从隋文帝开始,穿赭黄文绣袍,乌纱帽,六合靴,和贵臣通服之,只天子带上有十二个环,以资区别。唐代则经过多次改变,最后规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钅夸)(带上的装饰品);四品服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淡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皆银带九铐;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皆输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黄衣,铜铁带(钅夸)七枚。又士子穿裥衫,庶人衣白。方外则缁衣黄冠。因为无品级老百姓等人穿黄穿白,唐人传奇中侠士有黄衫客。唐与高丽安市之战中,太宗与许敬宗登高观战,见一人穿白衣、持双戟,所向无前,召见之,乃薛仁贵。又肃宗与李泌并马循行营垒,远远望见的人说:“黄衣者圣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鱼符,群臣出入宫门以为验证,其后改为龟符,继又改为鱼符。三品以上佩金鱼、金龟,四品用银龟或银鱼,五品用铜龟、铜鱼。所以李商隐《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白居易《脱刺史绯》诗:“无那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索银鱼。”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尚收有唐代铜鱼、铜龟实物。
妇女的服装,皇后妃嫔皆有自己的章服,详于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命妇的法服是“翟衣”。翟,就是雉鸡(长尾的野鸡),以青的衣裳,将翟毛编绣于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为九等,是正规的法服。其次是“钗钿礼衣”,以所贴花钿多少分等级。一品夫人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铀。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则穿大袖连裳。妇女的便服,与其夫同色。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又说:“珠压腰(衤及)稳称身。”腰(衤及)是妇女的内裙,日本妇女的和服仍因之,名为“腰(扌卷)”(koshimaki)。可见平日妇女的盛妆,也不拘于法定的衣裳。
妇女的发髻,在沿袭古式上,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但看传世周昉画的《仕女图》的发式,和日本已婚妇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样,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发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另有名为“屏笙”的宫妆,式已不传,顾名思义,可能是一种高髻。饰品钗钿钏弭类,还有一种“步摇”。戴在头髻上,走起路来颤颤地摇动。白居易《长恨歌》所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是。春天还用纸折为方形或旙样物饰在头上,名为“方胜”,又名“春胜”。妇女的红妆,弄粉调脂、画眉、点唇和贴花钿外,还有“梅妆”。据说是寿阳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于额上,遂制此妆。唐代妇女尚未缠足,着展,见周昉《仕女图》。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
隋唐五代的服饰文化
-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
-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艺术
- 唐代女子常穿短袖衣,有裲裆、半臂和褙子等,形式简洁实用。羃䍦和帷帽是唐代女性特色服饰,羃䍦长可遮身,帷帽短至颈部,为遮风避沙,后演变出防范窥视的功能。唐代女性服装还受到胡服影响,如女着男装、回鹘装等,展现出开放融合的文化特点。
-
隋唐时期的历史服饰
- 1. 隋唐五代时期,齐胸襦裙成为女性特有的服饰之一,其显著特点是裙腰高束,与现代高腰襦裙的设计有明显区别。2. 在那个时代,一般女性的襦裙装并不会将裙腰束得很高。然而,隋唐五代出现了一种裙腰高束的襦裙,这在服装史上通常被我们称为高腰襦裙。3. 现代研究通常将这种服饰称为齐胸襦裙,以与传...
-
传统服饰的隋唐五代的服饰
- 1. 在隋唐时期,普通民众的衣着以白色圆领长衫为主,而社会底层则穿着以麻或毛料制成的“粗褐”。2. 隋代女性的着装以紧身上衣和长裙为特点,上衣的领型多为圆领或交领,裙腰高挑,裙摆拖地,并在腰间系有飘带作为装饰。3. 唐代女装的主要款式包括衫、裙和帔(一种披肩)。此外,流行一种短袖半臂...
-
隋唐时期的历史服饰
- 1. 齐胸襦裙是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其特点在于裙腰束得非常高,与现代的高腰襦裙不同。2. 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得并不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裙腰束得非常高的襦裙,这种装束在服装史上通常被称为高腰襦裙。3. 根据现代对这种装束的考证,一般将其称为齐胸襦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