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服饰的发展历史
黎族服饰的发展历史
-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如果说汉代“广幅布”,唐代的“吉贝布”、“盘斑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赛方言黎族,除陵水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有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汉服、讲汉话。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绚丽的黎锦、黎服为幸,并盛装留影以为纪念。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于1987年3月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海南撤州建省后,易名为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研究所承担着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生产黎族织锦和服饰的任务。这对我省少数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作用。
-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
-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
-
地方文化:黎族的纺织文化
- 海南省的黎族服装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根据古书记载,黎族的服装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纺织业中,黎族以麻织和丝织为主。至于棉纺织业,则是在宋朝以后才开始发展。海南岛在历史上是最早种植棉花并从事棉纺织的地方。北宋时期,海南岛就已经开始种植木棉花。海南岛气候炎热...
-
黎族织锦历史发展
- 黎族织锦,被誉为中国的“活化石”,其历史源远流长,超过3000年,是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吉贝布”之称,其纺织技术领先中原地区达1000多年,奠定了海南岛作为中国棉纺织业发祥地的地位。黎族服饰丰富多彩,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崖州被)等。其中,黎锦筒裙尤为独特...
-
【黎族服饰】——传统美学与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
- 黎族服饰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黎族人民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服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服饰不仅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产物,更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瑰宝。想要深入了解黎族服饰,可以前往当地的黎族文化博物馆或手工艺...
-
随时代演变的黎族服饰图片
- 黎族服饰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