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提议将汉服作为校服,专家强烈反对,难道只因类似日本的和服?
有家长提议将汉服作为校服,专家强烈反对,难道只因类似日本的和服?
我来答
有家长提议将汉服作为校服,专家强烈反对,难道只因类似日本的和服?
- 2019年,北京时装周曾举办过一个“传承汉服之美”,这是一场以古风为造型并搭配中华传统珠宝首饰的时装秀,这也吸引了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近些年来,“汉服热”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汉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种“国服”,汉代时期已经基本成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竹简就有记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新唐书》当中也有记载: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不管是《唐书》、《辽史》都汉服的记载,可见汉服在中国影响深远,不过一般认为汉服是起源黄帝时期,《史记》当中就有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而随着礼乐制度的逐渐完善,西周时期,就有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衣服制度。
这些礼服制度还是根据儒家的礼,当时衣服叫“深衣”,就是上身和下身的衣服相连接,历代以来的服饰都是根据“深衣”加以改编,到了汉朝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话根据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继续沿用深衣制度。
汉明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的汉代冠服制,汉服在整体上来看显得儒雅,秦汉时期的读书人都是穿着宽大的袍服,女子是深衣,但上下身衣服不是连接在一起,有襦裙和裤,到了唐代其实没有太多的改变,清朝满人为了削弱汉人,就实行了“剃发易服”,服装也开始改变。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更加简便的服饰传入,逐渐取代了汉服的地位,不过现在来讲,汉服在不断的复兴,除了文化展之外,喜欢汉服的人,也是将它们当作常服来穿,以前可能被当作“奇装异服”。
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一,有人也是提议将汉服作为校服,大家都知道校服的外表是一言难尽,将汉服当作校服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不过也有家长反对,他们认为学生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在校服方面不用这么讲究,汉服容易影响学业。
同样,一些人也是认为,汉服跟日本的和服相似,其实和服是来自吴服,吴服是东吴时期传入日本的服饰,到日本奈良时代,日本在唐装的服饰加以修改,在不断沿袭下,形成了最终的和服,所以汉服跟和服大大小小都有着相同的影子。
不过日本和服一直都在传承,中国汉服却是近些年来才兴起了,这很容易让人造成一种模仿日本的错觉。
- 其实并不只是这样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汉服虽然是一种文化,是当代的学生更应该跟着社会的进步。
- 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汉服非常飘逸宽大,在古代是很合适的,但是现在的生活与以前大有不同,所以日常活动很不方便。
- 不是,首先汉服太长,在学校穿会感觉拖拖拉拉,不利于学生行动,其次汉服款式繁多,有好看不好看之分,会导致学生在衣着上攀比
- 这不只是因为类似和服,而且汉服穿上行动之间并不是太方便,对学生学习有影响,而且上体育课也麻烦,所以专家强烈反对。
-
把中小学的校服改成汉服等民族服装,传承文化和礼仪是否值得提倡?
- 专家之所以提出要把汉服变成校服,主要有三大原因,这三大原因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学生家长的热议。第一:为了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专家的出发点是好的,这就类似于弟子规当年在各校的普及,中国民族众多、其中以汉族人口居多,汉服贯穿中国历史千年,作为载体,它具有很多的隐藏文化,专家是希望孩...
-
为什么中国的汉服,不能像日本和服一样普及?为何会消失?
- 还有许多汉服爱好者在中日关系紧张时期被扒衣,被要求烧毁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的确,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或许汉服已不再适应现在的社会,但那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被舍弃吗?我们的中山装是日本的服装改良过来的,旗袍是满清遗留的,西装洋裙更不用说,现在穿的我们有的别人国家都有。那...
-
高校学生穿汉服被威胁退学,作为传统汉服的国度,为什么不提倡穿汉服?
- 三.实用性差,汉服一般都是古代士大夫穿的,这是长课。就像是个农民什么的,或者在罩衫里,甚至连长袍都没穿过,如果我们让这些衣服做一些脏活,爬上爬下,估计这衣服得改一天,所以穿中国服装也适合一些服务行业。4。温差,你可能不知道,在汉代,在中国的最高温度在夏季只有22度,但是在过去的一百...
-
日本和服的由来,是不是觉得和汉服很像?
-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也把唐服带回日本。当时日本遣唐使...
-
我国古代汉服和日本和服有联系吗
- 中国的汉服和日本的和服很相似,其实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确实存在着联系:和服最初被称为吴服。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有着频繁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传入了日本。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应神纪》载:“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