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瓦格纳的服装与建筑-艺术应反映时代
奥托·瓦格纳的服装与建筑-艺术应反映时代
- 电影《茜茜公主》中的男主人公哈布斯堡家族最后的皇帝弗兰茨o 约瑟夫(Franz Joseph I)正是在瓦格纳所处时代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约瑟夫在位时的维也纳大兴土木,拆除旧城墙,兴建了气派豪华的环城大道。当时的维也纳不仅是欧洲一流的城市,也是艺术之都,汇集了来自欧洲各地的艺术家。同时维也纳人口剧增,从1850年代不到五十万人口到1910年代已经超过两百万。在其它方面,维也纳也日新月异,1890年 始使用电子街灯以及有轨电车,接下来的十年则汽车充斥着街道。然而与城市扩张和现代化相伴的却是僵化的社会结构、官僚机构、以及一时无法适应的建筑工业。瓦格纳在《现代建筑》一书中呼吁建筑和艺术应该反映所处的时代,而非对于历史上风格的模仿和复制。他用服装做例子,分析品味、时尚和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当时建筑界流行的历史主义有多么毫无生气、不合潮流。他提出如果对比历史上服装设计和当时的建筑设计或者绘画作品就可以看出每个时代人们的服装在形式、颜色和装饰上都和那一时期的艺术观点和创造相一致。“今天却完全不同!…现代人当然并未丧失他的品味;今天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注意时尚方面哪怕最细微的差错…”一个穿着现代旅行装的人和火车站的候车室,与汽车都十分和谐,但如果看到一个穿着路易十五时代服装的人使用这些设施,人们肯定会瞠目结舌。然而人们对时尚的敏感到了建筑和艺术上却荡然无存。是什么造成公众对建筑和艺术的冷漠和迟钝呢?瓦格纳认为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清晰的艺术语言以及可以代表当时时代的作品。因而他提出 “那些源自于现代眼光的事物才能和我们的外表完美相称(当然这永远并且只对那些已经成熟为艺术形式的事物来说是正确的);而那些复制和模仿旧的模式的事物永远做不到。” (注8)那么这种反映时代的建筑语言从哪里来呢?“所有现代作品如果想要适合现代人的话都应该和新材料以及现在的需要相符;它们必须展现我们自己更好的、民主的、自信的、理想的特性并且考虑到人类巨大的技术和科学成就,还有彻底的实践倾向-这当然是不言自明的!”(注9)无独有偶,维也纳当时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卢斯(Adolf Loos, 1870-1933)也曾写过若干篇关于衣着的文章 ,照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说法就是“从头到脚”— “男士的时尚”(“Men’s Fashion”)、“男士的帽子”(“Men’s Hats”)、 “鞋子”(“Footwear”)、“鞋匠”(“Shoemakers”)、“内衣”(“Underclothes”) 和“女士的时尚”(“Lady’s Fashion”)。(注10) 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民族主义激发了民族服装问题的讨论。卢斯认为民族服装和手工艺同样具有时间性。并分析民族服装运动存在的两个方面:第一,为了传统,继续保持穿着民族服装。第二,认为当代服装中存在着传统风格。却用效仿传统风格的方式加到当代服装中。正象卢斯说“我承认我确实也乐于旧服饰。但是这并没让我有权力要求我的朋友们穿上它们。一种服式是固定于某种特定形式的衣服。它不会再发展。它总是一个标志意味着穿着它的人已经放弃了去改变它的环境。这个服饰是放弃的象征”。(注11)瓦格纳和卢斯关于服装的论述可以说都旨在讨论装饰的时间性,并且都认为不能反应其所处时代的装饰是没有活力的。卢斯著名的《装饰与罪恶》 (“Ornament and Crime”) 一文中提出 “在有高度生产力的国家里,装饰已经不再是它的文化产品… 因为装饰不再有机地与我们的文化相联系,不再是我们文化的表达。今天产生出的装饰不会和我们或者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有任何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卢斯反对的并非装饰本身,而是“现代”装饰所处的地方(place of ornament)。换句话说,现代装饰不再象传统装饰那样能体现民族文化,所以产生这样的“世界性”的装饰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于瓦格纳来说,这种现代性/世界性与国家性/传统性的对立并不是一个不可调和而必须取其一的。他使用新的材料来诠释传统的形式,并且以需求为出发点,使形式源于功能(这里的功能是广泛意义上的,包括心里功能、美学功能等等)。
-
奥托·瓦格纳的服装与建筑-艺术应反映时代
- 瓦格纳在《现代建筑》一书中呼吁建筑和艺术应该反映所处的时代,而非对于历史上风格的模仿和复制。他用服装做例子,分析品味、时尚和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当时建筑界流行的历史主义有多么毫无生气、不合潮流。他提出如果对比历史上服装设计和当时的建筑设计或者绘画作品就可以看出每个时代人们的服装在形式、颜...
-
艺术是时代的是谁提出的
- 因为他们标榜与传统和正统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1841—1918)、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1870—1956)、约瑟夫·奥尔布里希(1867—1908)、科罗曼·莫塞(1868—1918)和画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等。
-
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 是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兰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国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1556年在位),这个处于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运动启动阶段的帝王,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名义上的...
-
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影响
- 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1841—1918)、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1870—1956)、约瑟夫·奥尔布里希(1867—1908)、科罗曼·莫塞(1868—1918)和画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等。 代表人物瓦格纳是奥地利新艺术的倡导者,他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自己的学说。他早期...
-
“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及特点”请直接回答不要给链接,感激不尽
- 其新艺术运动是由维也纳分离派发起的。这是一个由一群先锋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体,最初称为“奥地利美术协会”(the Austrian Fine Art Association)。后因他们标榜与传统和正统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约瑟夫•霍夫曼(Sosep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