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分类服装 » 非主流 » 满族的服装发展过程

满族的服装发展过程

满族的服装发展过程 我来答
满族的服装发展过程
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特有的服装,旗人服装的俗称。满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这种衣服便于坐骑,适应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左衽和束腰,不仅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的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体现。箭袖,满语叫“哇哈”,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

旗袍是满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早在辽金时期,女真人就穿这种类似的袍子。满族承袭其祖先的传统,在清初并加以制度化,规定官员入朝时穿披肩领袍,谓之朝服;平时穿的无披肩领袍,谓之便服。一般旗人只许穿披肩领便袍。

旗袍的样式和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满族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向农耕经济转化,窄袖长袍已不适合于田间耕作。于是,箭袖一度变为喇叭袖,后来又由肥变瘦,四开衩变为左右开衩,有的根本不开衩,下摆由宽大变为收敛。但满族贵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然穿戴箭袖的旗袍,旗人百姓则以箭袖旗袍作为礼服。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只有在入朝时才穿箭袖袍,平时则穿宽襟大袖袍,一般旗人很少穿旗袍。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逐渐成为汉族的主要服饰。这时,男子的旗袍样式改为直筒袖长衫。女子的旗袍逐渐演变成各色各样的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样式,为汉族妇女所喜爱。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形体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渐渐成了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装。

满族的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来穿的,它的样式很像现在人们穿的地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楔。因为它身、袖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

马褂总的可分为短袖和长袖两类,短袖马褂有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等数种。对襟马褂在乾隆朝以后美名曰"得胜褂"。相传,满族大学士傅恒领兵征金川,得胜回朝,喜欢穿这种马褂,誉为"得胜褂"。琵琶襟马褂的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状,故取此名。长袖马褂对襟、身长、袖长,俗称"卧龙装"。相传,某国相北征,其母怜其文弱,给他缝制了这种长袖马褂,他感母恩,经常穿在身上。后被康熙帝发现,为表彰其孝心,赐名"阿娘装",后误传为"卧龙装"。清朝的皇帝也喜欢穿马褂,多用明黄色,其身边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马褂,正黄旗的官兵可穿金黄马褂。"黄马褂"还是清帝赐给勋臣的重要赏赐。
满族的坎肩,据说是入关以后,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不同的是,满族的坎肩除了御寒以外,也为了装饰和美观,一般在坎肩上都镶有花边,绣有花卉图案。清朝时,坎肩是满族比较时髦的服装,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都要穿坎肩。坎肩的样式也比较多,有对襟、琵琶襟等。其中有一种为八旗子弟所喜爱的坎肩,就是在一定襟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扣子,套在袍子里面穿更为方便。如果要脱下来,只要解开前面和旁边的两排扣子,不需要脱下袍子,就可以脱下来。八旗子弟一般都喜欢穿在袍子的外面。满语管这种坎肩叫"巴图鲁"坎肩。"巴图鲁"在满语里是"勇士"的意思。后来在坎肩的挎篮处,加了两只袖子,便称之为鹰膀褂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旗袍旗袍qípáo [chi-pao] 因其式样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改制而成,故称。是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尤其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
  普遍认为,旗袍不同于满族民族服饰“旗服”,现代旗袍是有中国特色,迎合西方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兴起于二十年代,流行于三四十年代的时装。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旗袍基本绝迹,但近年来旗袍有一定回暖趋势,特别表现在迎宾小姐、礼仪小姐的旗袍制服化方面。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 《 细菌》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中国主妇了。”
[编辑本段]【起源】
  旗袍改于满族妇女服饰“旗服”,是中西。旗袍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开来,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奢华的社交生活并追赶时髦,带领着旗袍的流行风尚。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旗袍是并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并非中国的国服。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满族服饰 的演变史
满族的祖先,生活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以渔猎为生。为了适应严寒的气候,他们主要穿着皮制的服装。冬季时,男女都会穿皮袍,戴貂绒帽,脚穿皮制的勿拉鞋,鞋内有一种叫做‘勿拉草’的细纤维植物,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在公元9世纪,女真人的农业有所发展,开始种植麻,并饲养柞蚕。这使得轻...
满族服饰,的演变史
旗袍是满族特有的服装,满语称“衣介”。这种衣服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箭袖,满语叫“哇哈”,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旗袍的样式和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
满族服饰的服饰历史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寒冷气候环境,早期的袍装为其主要日常装束。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了中原的袄式服装,并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旗装。旗装的发饰独特,如妇女的“旗头”或“答拉赤”,头饰宽长,是满族女性的标志性特征,通常在礼仪或婚礼场合佩戴。男子的发型则经历了剃发和辫发的变化,从清初...
清朝女人的服饰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汉族的服装大多数是宽衣大袖,而清兵入关之后,这种服装也不得以延续,而满族的服装则由马褂变成了便服。根据资料的记载,马褂通常是士兵的服装,而到了雍正年间,马褂则成为了人们都能够穿的便服,后来人们也将马褂作为汉族的一种民间服饰。服装的变化经过了几代帝王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到了乾隆时期,服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