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服饰的历史
元朝服饰的历史
- 元朝在入关后一直没有定式服制。直到元英宗,公元1321年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服装上衣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
质孙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元史·舆服志》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十一种,夏服有十五种。
-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元朝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在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元朝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古古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骨架从头顶伸出一个高近1米的柱子,柱子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然后加饰翠华、珍珠,地位高的还在冠顶插野鸡毛使之飞舞飘动,很有生气。与古古冠相配的是长袍,蒙古贵族妇女的袍子宽松肥大,袖身很大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要有两个女奴扶拽才能前行。这种宽袍一般用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制成。流行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艳丽的颜色,汉人也称团衫或大衣。他一反马上民族紧身窄衣的风格,体现了汉族文化队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蒙古族在入关后一直没有定式服制。直到元英宗1321年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服装上衣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bi)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质孙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 在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质孙”为蒙语音译,意思为“单色衣”,其形为袍袄状,与汉族深衣相近。《元史·舆服志》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据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十一种,夏服有十五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关于服饰制度,历朝历代,都有规定。在元代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采取辽代规定的服饰制度,崇尚简单,朴素,适用於马上生活习惯。所以,各朝官服有各朝的特点,自然,元朝有元朝的特点 。若稽往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至英宗亲祀太庙,复置卤簿。今考之当时,上而天子之冕服,皇太子冠服,天子之质孙,天子之五辂与腰舆、象轿,以及仪卫队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与百官之质孙,以及于士庶人之服色,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大抵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备仪文。于是朝廷之盛,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有以成一代之制作矣。元英宗时厘定的官服制度就直接大量搬用了汉人的舆服礼乐;另一方面,在种族等级制度高昂的头颅之下,质孙服、姑姑冠、辫发髡首左衽顺理成章地凌驾于交领右衽、峨冠大袖之上 。元朝的赐服制源自元世祖忽必烈皇帝。忽必烈每年到元上都,在其西城西内都要举行隆重的赐服仪式,即质孙宴。所谓“质孙”,含有“华丽”之意。皇帝要亲自举行国宴,百官应讲究服饰,要穿上“华丽”的衣服赴宴,因此而得名。质孙宴,其实质就是一个皇帝的“赐服仪式”。据《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党宝海新注):忽必烈生于阳历9月即阴历八月二十八日。是日在元上都大行庆贺。蒙古每年之大节庆,除年终举行之节庆外,全年节庆之重大无有过之者也。世祖于其庆寿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锦袍。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一万二千人,穿同色之衣,与皇帝同。所同者盖为颜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锦与皇帝衣价相等也。各人并系一金带,此种衣服皆出皇帝所赐,上缀珍珠宝石甚多,价值确有万数。此衣不止一袭,盖皇帝以上述之衣颁给其一万二千男爵骑尉,每年有13次也。每次皇上与彼等服同色之衣,每次各易其色,足见其事之盛,世界之君主殆无有能及者也 。
-
元朝服饰的历史
- 元朝在入关后一直没有定式服制。直到元英宗,公元1321年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服装上衣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质孙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
-
【连载】中国各朝代的服饰与妆容——元朝
- 元朝末年,高丽服饰在宫廷中流行,影响了寻常百姓的穿着。蒙古族腰带设计夸张,颜色与蒙古袍协调,用于保暖和骑马。民间艺人的服饰与普通平民相似,表演时穿着不受限制。元朝文人受到唐宋头巾的影响,穿着深棕色窄窄的罗纹衬衫和黑色角带,用于向孔庙献祭时佩戴唐巾。元朝服装大量使用金线,技术从秦朝以前就...
-
元朝是被蒙古族统治的,为什么他们的衣服也叫汉服?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国,灭西夏、金之后,其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
-
元朝皇帝服饰有哪些特点?
- 元朝君主在服饰上与汉人有明显区别,具有蒙古特色。元朝君主的服饰颜色多样,花色团都不同,整体类似中原式的宽袍大袖,颜色为绯色。上面绣着五爪衮龙以及星、日、月、火、山、虎等图样纹路作为装饰。腰间用红白两色罗绸缝制成的长带作为腰带。三、对发冠的钟爱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服饰上最执着...
-
元朝服饰简介
- 元代男性的日常服装是"质孙服",这是一种设计独特的短袍,特点是紧身且窄,腰部有许多褶皱,便于骑马活动。上层社会的常服,也是元朝上层的主要服装,既实用又体现身份地位。对于贵族女性,她们的服饰更为繁复,常佩戴一种名为"罟罟冠"的高耸帽子,这种帽子造型独特,显得异常醒目。她们身着宽大且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