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上衣下裳的上衣有多长
汉服上衣下裳的上衣有多长
- 1、袖宽:45cm到75cm
按照士的等级,周制规定为二尺二寸,当今50cm,刚好齐腰。所以后世(如朱子制度)一般是采用齐腰的,也就是50cm以内。但如果按照明尺,二尺二寸大约75cm,已经相当於周尺的三尺三寸,也就是大夫级别了。按照明制,朝祭服用周尺三尺,所以现出土的朝服就是75cm,这是最高等级了,所以汉服袖宽没有超过这个尺寸的理由。明黄梨洲深衣用指尺,二尺二寸可能非常大,但我们建议不要超过75cm。
2、袖展(两袖展开的长度):200cm到240cm
明朝实物一般220cm到250cm,也就是规定的出手六寸、回肘减三寸,回肘。不宜过短。
3、袼:24cm到50cm
明朝袖根一般一尺,也就是34cm,最短七寸,24cm.。深衣规定袼之高下可以运肘。一般人的上臂长45cm,所以袼最好如此,以符合制度。但如果超过50cm,将不好系腰带。
4、缘边:领缘5cm到13.5cm,其他3.5cm到13.5cm
周制领子两寸,其他侧缘、袖口、底边都缘一寸半。明朝则上宽领,达四寸。我们推荐领缘7cm,其他5cm。
5、腰围:
周制七尺二,约166cm。明朝服饰有遵守这个宽度的。今天做也应当比腰围宽出许多。
6、大带:5cm到14cm,长不少于300cm
周制士大带宽二寸,应打结后垂下三尺。朱子制度打结后垂到与下摆齐。如果用大夫等级,带四寸,我们还是推荐士级别,7cm为宜。另,严格说,应当缘边,且只有下垂的绅缘边。但考虑到工业生产,这个无法统一,所以改为全缘也是唯一的办法。按明朝风格,大都是全缘的。但朝服制度中的大带是严格遵照礼记的。当然明朝出现了大带有扣的改良,这个也无法批量生产。大带应该用五彩绦加固,这个大家可自行置办。
7、衣长:应到脚面。
最长去地一寸,最短去地七寸。
8、下裳:应为十二片全等的梯形,且下宽是上宽的两倍。
9、颜色:作为平常,这个无所谓。但礼仪中,既然要根据深衣制度,那就应当参考朱子的规定,白衣黑缘,或参照明中单用白衣蓝缘。
10、收祛:28cm到41cm,或不收
按制应当从肘部渐渐圜收,然后收一尺二寸的祛(袖口),如果是三尺三寸的侈袂,则收一尺八寸的祛,只有收祛部分缘边。明朝则是通缘,一般收祛,也有不收的。
11、圆袂:一般理解为从肘部渐渐圆收到袖口,形成圆弧。但梨洲则理解为渐渐圆收到腋下,这是由於明朝一般是直袖或琵琶袖的。今天的韩国则一般处理成带圆角的方袖。鉴于今日的审美,不必做要求,只要是合适的汉服袖形即可。
12、义领:如果是礼仪场合的著装,最好不要义领。
13、接缝:背缝负绳及踝,必须保留。下裳十二幅拼接不能少。其他由於布幅变化,不必要求。
- 上衣下裳 你百度百科一下吧
-
汉服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_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_,即督脉、任脉...
-
汉服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 1、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2、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3、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
-
汉服的五种形制是什么?
- 汉服的五种形制有:衣裳制(上衣下裳)、深衣制(上下缝接)、袍服制(通体整裁)、襦裙制(上衣下裳演变)、襦袴制(上衣下裳演变),其中衣裳制是最原始的形制。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
-
求教汉服布料问题,170 做衣裳和曲裾
- 假定衣服长度为四一米四五,袖子大小为一尺左右。幅宽一米五的料子,则衣服主体需要至少四米,缘边的料子若为直裁,大概需要二尺,若为斜裁约需要一米多点。2、半长曲裾,或者叫短曲裾,或者叫曲裙,长度过膝盖,下露裙裳的款式。假定衣服长度为一米一,袖子大小为一尺左右。幅宽一米五的料子,衣...
-
上衣下裳详细资料大全
- 那时,袖较短,裳较窄。 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 秦汉 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2个款式)并存,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