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服饰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汉族服饰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 答:清朝剃发易服后发展到看明朝衣冠的朝鲜使臣都像外星人!
现在呢,更分裂:一边鼓吹国学穿汉服,却左右衽不分;一边幻想教堂穿婚纱,连信仰都没有。
身份证上汉族还在,但是你说的那个汉族,好像再也找不到了~
-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
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
汉族传统服饰历史发展
- 汉族传统服饰的历史发展经历了非实物时期和实物时期,贯穿了多个历史阶段。古籍如《史记》记载,汉族及其先民在黄帝时期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黄帝之前,人们没有衣裳和房屋,黄帝创造了房屋和制服,使得汉族传统服饰得以发展和完善。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
-
汉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 隋唐汉服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时期,汉服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南北服饰文化。唐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文化也相应地达到了繁荣。唐朝的服饰继承了历代冠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唐代服饰的特点是开放和...
-
如何看待中国服装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
- 突破期:指清朝。清朝建立后,满族服装样式代替汉族传统样式,男女服装发生了重大变化。男子穿长袍马褂,女子穿旗袍袄裙,除王室贵族外,民间百姓的服装日趋简洁实用。这一时期的服装面料如绸缎,达到了中国古代织绣的最高水平。近现代期: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20世纪末。第一阶段是近代服装吸收、...
-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 1、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服饰进入了一个转变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上承历史传统,下启后世制度。男性常服包括幞头、袍衫,以及长靿靴。袍衫的特点是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与前朝相比有所变化。2、宋代服饰在继承前唐的基础上趋于保守。宋代的缺胯袍衫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
如何看待中国服装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
- 汉服风格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特点。汉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持着风格的传承与缓慢的演化。汉服形制从黄帝时期到唐、宋、明时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5000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一直以主流形态出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