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流行/时尚/搭配 » 色彩搭配 » 古代女子的衣着问题...

古代女子的衣着问题...

古代女子的衣着问题... 我来答
古代女子的衣着问题...
那个应该叫披帛。
下面是百度百科中的资料:
披帛,中国古代妇女服饰。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据专家们考证,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饰,可能是来源于西亚,更详细点,是来源于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习惯,则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

随着佛教东传,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唐 元以后,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世装的女性肩上。这样说来,一条条披帛,竟然也是国际化的成果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花花草草们也可以一亲芳泽。《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美感。高髻、披帛、半臂、袒领服,少有地线条感和人体美相结合,它所依赖的不是传统的伦理规范,也不是公众社会对女性的戒备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们短暂地焕发了审美想像力的产物。披帛这种“时装”,借鉴了当时风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们从舞台服装中汲取灵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华为表演服装。在后来的京戏《天女散花》里,梅兰芳舞动长长的飘带,那一定也是对披帛象征性地极端发挥。
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 “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这些繁琐的“服饰”也逐渐的消失。不过类似“帔子”的长、方围巾以其实用功能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开来。而“披帛”,人们只能从敦煌飞天画壁、出土陶俑、影视歌舞的古典剧目或满族传统婚礼中偶尔领略,欣赏其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飞扬的神采了。
古代女子服饰的问题
晚唐、五代时期,妇女的典型服饰是梳高髻,上穿衫襦,搭配宽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长裙,外著蔽膝或围裙,带佩绶,佩玉,足著平头履。唐代妇女除了穿衫襦外,还穿半臂上衣。半臂最初为官女所服,后逐渐流传至民间,但在家规较为严格的家庭中,不被允许穿着。中唐以后,半臂逐渐减少。小腿上会束...
古代女子穿著讲究什么?
1. 汉代的服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传统,而东汉时期的女性穿着黑色衣服,搭配紫色的丝织装饰物。2. 汉代皇帝皇后在进行祭祀时所穿的衣服,上衣为绀色,下裳为皂色。而在养蚕季节所穿的衣服,上衣为青色,下裳为缥色。当时男女的穿着非常广泛,服饰总称为“禅衣”,这是一种单层的布帛衣服。...
古代女人穿衣顺序
1. 首先穿上小衣(内衣),随后套上裙子,最后穿上裳。2. 古代女性的外衣设计独特,分为两层,上面称为裳,下面则是裙子。3. 内裤在古代被称为“小衣”,而外裤则称作“中衣”。
古代女子为什么只能穿裙子而不能穿裤子?
第一,女子穿裤子有违道德 在古代,封建道德家们认为女人分腿而立是十分不道德的,为了阻止这种行为,他们希望女人淹没在宽袍大袖里(即我们所说的裙子),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是封建男权社会,女子们当然不敢穿,这种观点延续了数千年,使得女人一直穿裙子。不过从现在的角度单纯看古代女子的裙子...
古代美女复杂的穿衣流程是怎样的?为何古代不让女人露出皮肤?
一般古代的女子穿的肚兜就跟我们现在穿的内衣是一样的,除了这件衣服还要再穿一些内衬以及外衣里里外外也是有很多层。大家可能觉得非常的疑惑,为何古代的女性不能够露出自己的皮肤?这是因为在古代女性的贞洁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女性露出自己的皮肤,就会被人当做是青楼女子。而且也会被人戳脊梁骨进行辱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