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分类服装 » 女装 » 战国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

战国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

战国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 我来答
战国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
  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
  考古发现的服装实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装是很难长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除出土服装实物外,还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绘画等间接资料作为补充.
  1.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服装实物:
  (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袴腰宽0.5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幅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长23厘米,高5厘米.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服装结构的资料: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虽极简练,但作风非常写实.其在中间坐者在室内,为观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两件战国长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样均为交领、右衽,袍长曳地,腰束大带.
  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绘绣交领右衽曲裾袍,领及衽边均饰以较宽的锦缘.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多数穿直裾袍,只有一个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为"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义.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战国青铜玩雀女孩,上衣为立领式,立领是在领窝加领座才能制成的.裙裳长仅及膝,为中短裙.腰间束有珰的革带,革带上挂着悬有组玉佩的组带.足穿革靴,发分左右梳两条长辫.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也是颇为时髦的.图中柱上的小雀是后人加上去的.
  河北燕下都战国遗址出土铜人,穿右衽矩形交领长袍,腰束革带,用带钩扣接.
  湖南长沙 库战国楚墓出土驭龙升天图帛画,画着一个男子驾一条龙,龙前是鱼,龙后是鹭鹚鸟,表示能入海或升天.男子头戴切云冠,长缨结于颌下,腰束大带,袍式宽松、广袖、曲裾,长可掩足.即当时的深衣.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少女龙凤帛画.画一女子合手祈祷,身穿广袖宽松曳地曲裾长袍,袖身肥大,袖口缩敛,下侧弧线成垂胡状,腰束大带,与长沙 库战国楚墓所出土帛画中驾龙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
  《尔雅.释衣》谓袖身扩大部分为"袪",袖口缩敛部分为"袂",这种袖式后来称为"琵琶袖".袍与衫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袖口,有袖口的为袍,无袖口的为衫.
  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虡(ju音据)中层的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曲波形弯曲,领缘有几何花边为饰.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者及膝,长者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间束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头戴上宽下紧的平顶帽,为仪仗乐队的装束.
  战国楚墓出土的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领、窄袖上衣,大方格纹面料中长裙,裙长及踝.发式或总发于顶,在顶上梳髻.或作披发式,头发后垂于背.有的在头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为饰,颇与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银冠相似.为古代鲜虞族人服饰.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战国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族服饰,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深衣服,其次是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不同于中原的脱衣腰带胡服。
考古发现的服装器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装很难长期保存至今,所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样式,除了出土的服装器物外,还依赖于出土的无花果URE、雕塑、绘画等间接信息作为补充。
受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百家争鸣。儒家主张《宪章》文武兼备,礼仪之邦,深受道教和法家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各国服装美学的真实特征。

扩展资料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盒装饰人物图案十分简洁,但风格逼真。它坐在房间的中间,是但是主要的舞者。站在户外跳舞,穿着长袖、宽下摆、V形十字领长袍、紧身腰带、美体。这幅漆盒人物画也是一件苗条的腰装。此外,所有的角色都穿着白领、袖口、裙摆和腰带。
河南洛阳金村汉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麻雀女,有项圈式,可以在项圈上加一个项圈来制作。这条裙子及膝,中短裙。腰间有一条皮带,皮带上挂着一组玉带。穿皮靴,头发左右两边有两条长辫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服饰
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袴腰宽0.5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幅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长23厘米,高5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社会风俗是怎么样的?
1.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饰多样,主要有上衣下裳、深衣、元端和冕服等形制。2. 上衣下裳的形制是从原始社会的上披兽衣下穿兽皮演变而来,成为当时普遍的穿着方式。3. 春秋战国时期的上衣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较宽,下裳则延续了传统的样式。4. 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服装,男女皆宜...
战国时期的服装是什么样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衣服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饰风格体现出了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在这个时期,男女普遍穿着连身式的“深衣”。这种服装样式,上衣与下裳相连,无分男女的差异,皆可穿着。深衣的材质多样,大众衣物多采用大麻、苎麻和葛等天然纤维,而统治者和贵族则偏好丝织品。同时,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羊毛、羽毛和木棉纤维来制...
战国袍是直裾还是曲裾
战国袍是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一种服饰,它有两种主要形式:直裾和曲裾。直裾袍是深衣制的一种,其特点是领部到衣襟处呈现一条直线,没有过多的弯曲或褶皱。这种服饰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并主要被士人、官员等在正式场合穿着。直裾袍通常设计得较为贴身,既能展现穿着者的身材线条,又不妨碍行动。曲裾袍...
传统服饰的春秋战国服饰
1. 春秋战国的服饰以深衣为主,这种直筒式的长衫将衣裳连在一起,包裹住身体。2. 除了深衣,还有一种单衣,这种衣服没有里子,款式宽大。3.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头上常戴帻,这是一种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防止头发散落。4. 服饰纹样从商周奴隶社会的传统纹样演化而来,战国时期的纹样具有象征意义。5.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