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
-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魏晋南北朝) 时间:2008-10-22 13:06:11 来源: 作者: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古代服饰总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上古商周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辽金元 明 清 近代 * 魏晋服饰(图) * 魏晋妇女假髻(图) * 魏晋武士铠甲(图) * 魏晋笼冠大袖衫(图) * 魏晋贵妇衣裙(图) *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图) * 魏晋皇帝便服(图) * 魏晋官吏服饰(图) * 魏晋士大夫服饰(图) * 北朝官吏便服(图) * 魏晋妇女发式(图) * 魏晋杂裾垂髾服(图) * 魏晋妇女衫裙(图) *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图) * 魏晋信使服饰(图) * 魏晋采桑妇女服饰(图) * 魏晋百姓服饰(图) * 南北朝百姓服饰(图) * 南北朝裤褶(图) * 南北朝明光铠(图) * 魏晋两裆铠(图) * 魏晋铠甲及戎服(图) * 南北朝铠甲(图) 魏晋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求采纳
- 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 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鲜卑族)的衣冠制度。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国人民都穿汉服,但鲜卑族的劳动百姓不习惯于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从洛阳逃回平城,后被废为庶人。这是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他们原来的服装样式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这种服装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中未能使鲜卑人断其流行,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活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的作用。在同一时期,西域各国商民来到中国经商,在中国归附定居的也不少。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曾谈到当时“自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至于大秦(罗马),百国于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趋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南北朝时期这种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裤褶、裲裆、半袖衫的流行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西汉每年赐匈奴酋长大量丝织品缯帛,但匈奴人在游骑中易于被草棘刮破,不如毛布结实。《史记·匈奴传》中讲道:“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弊,以视不如旃裘坚善也。”骑马奔驰穿较短的上衣,自然也更方便。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上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起了变化,据《晋书·舆服志》记载,把袴褶定为:“车驾亲戎中外 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标,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用络带(即以丝线编织的较厚的织成带),于带头装有带扣以代鞶带。《急就篇》颜师古注褶字说:“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与汉族传统以右衽为习尚不同。 南北朝的 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缚住,称为缚裤。《魏志·崔琰传》记载,魏文帝为皇太子时,穿了裤褶出去打猎,有人谏劝他不要穿这种异族的贱服。而到晋朝裤褶就规定为 之服,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宋书·帝纪》说,宋后废帝(刘昱公元473年至476年)就常穿裤褶而不穿衣冠。《南史·帝纪》则说,齐东昏侯把戎服裤褶当常服穿。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梁书·陈伯之传》记载,褚缉写了一首诗以讽刺后魏人,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反映了当时的衣着情况。此时,汉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用锦绣织成料、毛罽等来制作,脚踏长靿靴或短靿靴。南朝的裤褶,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装款式。 裲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起初是山军戎服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后来称为“背心”或“坎肩”。裲裆可保身躯温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也是男女都用的服式。《玉台新咏·吴歌》讲道:“新衫绣裲裆,连置罗裙里。”妇女穿的裲裆,往往加彩绣装饰,起初妇女都在里面穿裲裆,《晋书·舆服志》曰:“元康末,妇人衣裲裆,加于交领之上。”就是把裲裆穿在交领衣衫之外。 半袖衫是一种短袖式的衣衫。《晋书·五行志》记载,魏明帝曾着绣帽,披缥纨半袖衫与臣属相见。由于半袖衫多用缥(浅青色),与汉族传统章服制度中的礼服相违,曾被斥之为“服妖”。后来风俗变化到隋朝时,内官多服半臂。 裤褶、裲裆、半袖衫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优选,由于它们具有功能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从而使汉族传统 的服饰 文化更加丰富。 冠帽形制的变迁 魏晋南北朝 时期统治阶级的冠冕制度,虽然承袭汉代遗制,但具体形制还是有一些变化。首先是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称为平巾帻或小冠,小冠非常流行。在小冠上加笼巾,称为笼冠,用黑漆细纱制成,故也称漆纱笼冠。下图中,左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为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当时还有叫作高顶帽的,《隋书·礼仪志》七,记梁代“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高顶帽,皇太子在上者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准。”《晋书·舆服志》说:“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乃高其屋云。”实际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卦有下裙,有的带纱高屋,有的带有乌纱长耳。公元7世纪后周流行一种突骑帽,垂裙复带,可能就是胡人所戴的风帽。 妇女服饰的演变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并且加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首饰华丽,一般妇女也使用假发作各种发式,如灵蛇髻、飞天髻(均系在头顶梳出一些发环,使作凌空摇曳之状)、盘桓髻(以头发反复盘桓然后作髻)、十字髻(头顶作十字形髻,余发下垂过耳)等等。有的更将假发装在假头上以增加其高度,有的使之自然危、邪、偏、侧,以表现妩媚的风姿。发髻上再饰以步摇簪、花钿(用金、银、珠、玉等做成的花朵形,用以掩饰头髻的短腿簪子)、钗、镊子,或插以鲜花。少女则梳双髻或以发复额。女子还戴巾子,即晋陆刿《邺中记》所说石季龙常以女骑千人为卤簿,皆著紫纶巾,熟锦袴,金银镂带,五纹织成靴。 传统的深衣,到魏晋时男子已很少穿了,女子深衣在衣服下摆施加相连接的三角形装饰,在深衣腰部加围裳,从围裳伸出长长的飘带,这种装饰始于东汉,走动时可以起助长动姿的作用。 北魏供养人服饰 文士 的服饰 风尚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便是当时文士服饰的写照,反映了社会意识和服装形式具有内在的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
- 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
-
魏晋南北朝的衣服是怎样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其中:一、男服服饰 1、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2、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
-
中国服饰史魏晋南北朝服饰
- 魏晋时期,战争导致社会财力日渐匮乏,传统的冠帽制度难以维持。文人多采用幅巾作为替代品,如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开始突破传统礼教束缚,如竹林七贤的装扮,宽衫大袖、散发袒胸,反映了对礼法的轻蔑。晋代的首服则以幅巾为主,而有官职的男子还会佩戴小冠子和漆纱笼冠...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继承了秦汉的服饰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特点。男子通常穿着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2. 女子则倾向于穿着紧身的衫襦或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主,领袖常有缘边装饰。她们下身穿长裙,以帛带束腰。3. 这一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总结为紧身、圆领和开叉。男女服装...
-
魏晋南北朝服饰有什么
- 魏晋时期的汉服制度,基本是承袭秦汉时期的旧制。迁居的少数民族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穿起了汉族的服装---汉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主要是改革鲜卑的旧俗,当然服装服饰也包含在内。“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尤其是祭祀、朝会服装几乎全部采用汉魏制度着汉服。这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