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
- 一、苗族服饰
1、服装
苗族服饰因性别、年龄、地区和宗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苗族男子的服饰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2)苗族妇女的服饰因为地区不同,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异。
湘西、黔东北、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苗族妇女服装属湘黔渝鄂型,都是上身着大襟右衽衣或中长衣,下着长裤,衣袖、裤脚和衣领周围都镶有花饰,胸系绣花围腰,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多数包头巾。
黔东型包括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女装都尚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 ,衣、裙花饰以刺绣为主,用织锦为饰较为普遍;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
黔中南型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和大领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外多披附属饰件;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大领对襟或大领左、右衽短衣,部分衣外有附属饰件,部分着外披,大多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2、饰品
(1)苗锦
苗族常用苗锦作为礼物,赠送亲友。母亲送给儿女,表示祝福;姑娘 送给男友,表示私定终身;苗家送给客人,表示友谊长存。
(2)苗族银饰
银饰包括银钗、银芒、银手镯、银项圈、银牌、银鱼、银铃等,是苗族女青年特有的 装饰品。
二、苗族饮食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三、苗族民居
苗族一般是聚族而居。村寨的大小,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异。一般三 五户、十几户为一寨。大村寨,一般几十户、一二百户。
1、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干栏。
(1)苗族平房多为竹木结构,以木板、竹片作墙,上盖竹、瓦、木皮或茅草。平房有三开间和六开间之分。
(2)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干栏”楼多为两层,实行上 人下畜。楼上屋前伸出部分是晒台,房前有走廊。正屋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之分,与平房布局 相 同。楼下镶木条为墙,用于饲养禽畜、堆放杂物。
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 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
2、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
3、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4、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拓展资料: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因迁徙频繁,居住分散,造成各地语言 和词汇的较大差异,形成了几种方言和土语。部分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坡拉字母苗文” (俗称“老苗文”),现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另一部分苗族的文字已失传。
苗族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制。若夫妇久婚无子女,经女方同意,男方可娶二妻(妾),妾之 地位与妻平等。中年丧偶可再婚嫁。男女青年恋爱自由,结婚要征询父母的意见,若父母反 对,青年男女坚持己见采取私逃的办法。有些地方至今还有不落夫家习俗。
苗族除有春节、中秋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中元节、芦笙节、跳坡节等。每个节日和聚会除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外,无不包含男女 青年进行社交活动和谈情说爱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风土人情:苗族
- 一 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 “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3.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
二 苗族的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三 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
3.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
- 衣服花花绿绿的
-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
- 黔中南型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和大领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外多披附属饰件;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大领对襟或大领左、右衽短衣,部分衣外有...
-
有没有关于苗族的特有食品、服装、民居、和节日的民风民俗资料啊?要资料!
- 1. 饮食习惯: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味菜肴,如酸汤鱼、酸汤肉等。他们还喜欢油炸食品,尤其是油炸粑粑。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部分地区喜食狗肉。食用油以茶油和菜油为主,调味品以辣椒为主。2. 服饰文化:苗族服饰种类繁多,黔东南苗族服饰被誉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工艺复杂,包括织...
-
我要苗族的民族服饰,民居,饮食,节日习俗的资料。
-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
-
苗族人的服饰,饮食,民居。
-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
-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
- 七夕的浪漫穿衣打扮:苗族服饰以布衣为主;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居民方面则是以木质结构房屋为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