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服装行业的历史背景
温州服装行业的历史背景
- 仍记忆深刻高中时所学《古代的服装》一文。当时,深叹普通的服装只是经由不同的质料,颜色及花饰就划分了人类的等级,区分出了贵贱之别。在近日的鉴赏课中,“服装”又被重提,不免甚为关注。
清朝是以满族为统治的政权机构,当时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异族陌生的服制。因此,从化妆到衣着,满汉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客观上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促使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所以说这种改革是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 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光绪中期: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光绪末年: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与此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 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未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常服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服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使用纽扣,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交领、对领和圆领、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立领、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乾隆以后,由于通商口岸开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详查。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
礼服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鸡?;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丧服
自古以来,丧服也被列为礼服之类。丧服可分两部分:一种是后辈人为长者预制的"寿衣";一种是在丧礼上人们的着装。官者服用"寿衣"是按品级穿戴,平民妇女则用元青或蓝色大褂。
出席葬礼者要按照月份分别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细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丧服。在着丧服期间女人不得戴有色鲜花,不可涂抹脂粉,也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使用鲜艳色彩,只准采用白、灰、黑、蓝几色。这些是丧礼的一般规定,根据地区习惯还另有不同。南方比较遵守古礼,比如女人用粗衣时边缘不缝,腰下系麻裙,头上用一条麻布缝缀一侧,呈风帽形状,戴帽后布的两端一边长一边稍短;北方则将白布纽结包在头上,在不缀边线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辈留黑色跟,祖辈留红鞋跟。
公服
是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皇贵妃的正式官样服装。其朝服朝褂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中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下面简要介绍一二。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上缀朱纬,顶三层。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珊等为垂褂物。 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耳朵扎有三个孔,配戴三副耳坠。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马褂又名"德胜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乾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
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是取淡黄色(明黄)纱或绸缎原料制作,又叫"职任褂子",所以卸职者不可服用。
(2)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
(3)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威丰年间尤为盛行。
马褂有长袖短袖之分,但无论长短马褂之袖都是宽肥的。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又称"乌龙")的马褂是行装。
清代服制改变,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可由清到满服饰上的转变,因为出现不少拒绝者,因而服饰改革上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吸引了满人,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乾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几百年间服装的改革不得不让人佩服清朝的,虽然强制的方式,残酷的手段,但却不得不佩服改革后的辉煌。
- 一、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在产业成长态势和实力有了新的展示。随着"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区域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行业的整体实力、整体形象、整体品位得以提升。拿服装业来说,我市现有生产企业2000多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8家,30个品牌达到国家最高质量等级标准,在全国设连锁专卖店10000家,1999年全市服装企业达203.4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这次节会,我们就推出了10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的产品,充分展现了温州服装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品牌。此外,温州鞋都、低压电器、眼镜以及烟具、文具、家具、锁具、教具等传统支柱行业,也通过大力度地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层次明显提高,发展优势显著增强。据统计,全市有近300家企业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去年又有22个产品获得浙江品牌称号,正泰、德力西、长城三家企业产品分获国家驰名商标,这些都使温州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空前提高,并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区域经济发展为我们成功举办节会奠定基础,反过来这次温交会暨服博会实际上又是在更高层次上对我市区域发展和产业实力的一次全面检阅。
二、体现在展位布置方面,主要是环境和形象设计有了新的创意。这次节会共设展位558个。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会展中心,但有关单位和企业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精心布置简易展厅,力求达到最佳形象效果。所有参展服装单位希望把"穿在温州"这首"交响曲"演绎成经典名曲,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因此,在展厅布置时就特别精心、特别 投入。法派西服的参展摊位设计独具匠心,绿油油草坪上铺满的鲜花,和一套套精品西服相得益彰,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水 融的理念;"华士"以新的凯旋门模型,展示了自己的大气;"雪歌"搬来了"雪山"跟"草地",构造了一个天然消闲乐园;"圣人梦"以纯白色世界表现了自己的典雅与庄重;红黄蓝集团展位布置以金黄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温馨的感受,以"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故事、明天的故事"为线索,以婴儿明亮而又充满期盼的眼神为背景作依托,结合动、静两种方式,向人们讲述了"红黄蓝"人的创业历程和创造辉煌明天的坚定信念等等。据一位老板介绍,他们是把展厅当作企业形象的一次重要展示来布置的,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力图使本企业的服装成为这首"穿在温州交响曲"中最精彩的部分。因此这次节会的展位和环境布置,无论是形象策划,设计效果、艺术展演、文化素质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属于高水平、高质量、高难度的一次布展。正如中国服装协会会长蒋衡贵先生所说:"温州的精品服装节果然精,在展厅的布置上,加工的精细上,较高的品位上得到了完善体现。温州服装企业在这里展示了很高的水平"。
三、体现在文化作用方面,主要是在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的融合上有了新的尝试。服装业如同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就要注重文化。鞋文化节期间,有外地记者问我:"你说的鞋文化指的是什么?"我说,文化渗透于鞋业,鞋业融合了文化,鞋文化是包含在鞋业中的文化合量。鞋文化中有历史、有学问、有美感、有民俗,鞋与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等关系都十分密切。服装文化也可以作类似表述。从历史上看,清朝,温州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徐柏麟创办织锦学堂,夏德恩开设新隆针织作坊,生产袜子。刺绣是温州传统工艺,瓯绣与苏绣等称中国六大名绣。瓯绣用于绣制服装装饰。清道光末年,温州有专业绣铺,除官农、锦服外,还包绣戏装、旗袍等。今年节会我们主要通过大型文艺晚会的形式,展�"历代服饰""民族服饰"及"现代服饰",以此烘托树立"穿在温州"的文艺氛围,并集宣传、娱乐、审美等手法为一体,来反映产业成果,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声誉等。这次文艺晚会是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档次空前的综艺汇演。古装时装展现古风新韵,洋服唐装演绎中西文化。晚 上会上,服装表演展示温州品牌男、女装,分数码时代、地球故事、欧陆印象等部分,充分展示了温州服装与国际接轨的时尚及百花齐全、充满活力的风格。美国乐队及上海芭蕾舞团及众明星在晚会上作了精彩的歌舞表演。晚会的"焦点人物"当属世界顶级名模克劳蒂亚・希弗,她很乐意担任温州"服装名城"的形象大使,为温州服装业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营造良好的环境,这实际上是我们进行一次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四、体现在活动主体方面,主要是群众参与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变化。这次节会共安排12场时装专场演出,其中女装专场、童装4场。在体育馆展演的有奥奇服饰有限公司专场表演,笑莲、婉甸、新派三家女装品牌联合表演,红黄蓝童装集团专场表演等;在海坛、松台广场展演的有风笛、奥多、蝶苑三家女装品牌联合表演、千千万服饰有限公司专场表演等,这些服装专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吸引观众达数万人。还有报喜鸟集团假座江心古屿举办了一场我市前所未有花园式时装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中国服装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流行面料与服装联合展演上,由温州服装企业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上百套时尚男女服装,分为"风、雅、颂",三大主题,分别体现风情、时尚、经典,其动感澎湃的新颖设计既阐释了传统的风格和品味,又传递着有时代的娇俏。为更好地展现温州人的风采,我们还筹建了"服博会"志愿者队伍,让更多市民参与"服博会"当东道主,先后有1500多志愿报名参加,共接待了40多个航班300多位客人,客人们对这种志愿服务赞不绝口。
五、体现在形象策划方面主要是节会活动宣传有了新的突破。服装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从过去低价竞争朝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风格竞争,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质量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在全国的影响面和知名度迅速扩大,出现了一大批名优产品。因此,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从主观愿望来说,目前树立"穿在温州"形象,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各方面条件已经相当成熟。围绕"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这一宣传主题,我们在节前环境布置方面,就十分注重突出这一方面的宣传效果,可以说,今年的宣传和环境布置是化了很大力气的,整个环境的营造也是独具匠心的。比如在机场路口制作起100平方米的大型广告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之最。9月底我们在北京举办了温州中国服装名城高级研讨会等,影响十分深远。在节中,企业形象大使频频出场,也为这次节会增添绚丽的风采。香港影视明星梁家辉、张柏芝出席了法派千禧风云新闻发布会,并受聘法派形象大使;报喜鸟形象大使任达华及国际名模琦琦"化身"为金童玉女般的一对金色天使出场时装专场表演;周华健受聘"庄吉"形象大使,更为庄吉展示时代风采。在节后,我们还将扩大节会的影响,与海内外新闻媒体合作进一步宣传"穿在温州"。
六、体现在商务洽谈方面,主要是在招商引资、引才招智有了新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应邀人员层次高、范围广。来自境外的来宾,客商就有1000多人,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友诚代表、知名侨领、海内外著名专家、服装界名流、港澳同乡会代表等,可谓群贤毕至,明星荟萃。他们在温期间分别介绍了各国商务及政策情况,与温州企业家展开了多方面的洽谈;境外一些跨国公司大财团、大企业及商家也把目光投向了温州,派员参加了这次经贸洽谈,境外大财团、大企业的客商普遍认为温州是一个大市场,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和空间。这些国家的代表和商家来温为我们搭起经贸合作的桥梁,为我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项目大、数量多。4天的经贸洽谈,共签订合资合作项目1项,协议项目3个,意向项目4个,总投资1.2195亿美元。这次签署项目总额最大的达3亿元,是由浙江新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瓯海新桥镇与景山街道交界处兴建的温州南戏城暨温州文化村项目。市区五地块公开招标出标土地使用权,共66030平方米的地块被五家房开公司"买"走,总金额达4.49064亿元(总出让底价仅2.3003亿元),每平方米达6800元。招才引智方面,这次我们共邀请39位海内外专家,其中国外专家30位,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几个国家;港台地区2位,国内专家7位。这次节会期间,与我市有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书的专家有14位;达成引智合作项目13个;我们还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织签订了建立海外引智联络协议,并授予7家企业引智基地的牌子,标志着我们引智工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办节会重在质量,重在品位,重在特色。办节会要有大手笔、大思路、大气魄,办在温州,受益各方,影响全国,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样才能有效果。这次温交会暨服博会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除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此外,我想还要这么几点值得我们总结和肯定。一是主题明确,这是节会活动的灵魂。这次节会的主题就是宣传"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我们从开始形象策划、活动安排到环境布置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并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成效,初步达到达样一个形象效果:"穿在温州",世人共识;瓯派服饰,走向世界。二是及早筹划,这是节会活动的前提。在今年人代会召开之后,我们就着手对办节会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企业,听取企业主意见。加强与中国服装协会联系,共同磋商筹办节会事宜。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酝酿,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先后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逐步形成了节会活动的高潮。三是系统安排,这是节会活动的基础。这次节会规模大、活动多,为确保节会既突出主题,又体现丰富多彩,我们对活动的次序、场所、人员进行精心安排,使服装展示、服装新闻发布会、经贸合 作洽谈会、恳谈会交替进行,保证了每次活动有收获,每场展示有亮点,每位来宾有余兴。四是组织有力,这是节会活动的保证。为办好节会,我们集中力量,加强领导,成立了节会组委会,负责节会筹备工作;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负责节会安全保卫工作。并根据节会的具体事务,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设立了四个专门事务办公室。各办公室积极履行职能,及时沟通情况,互相配合,保证了节会顺利进行。
节会已经告一段落,但就服装业的发展来说,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提出宣传"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既是政府对企业的一种鼓励,也是我们迎接"入世"的一种积极应对。温州单个服装企业优势并不明显,但有一批很好的服装产业群体;服装文化底蕴并不丰厚,但有一批闻名中外的服装精品;服装外向化发展相对落后,但有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勇于开拓的企业家。因此,推广温州区域品牌现在应该说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明智的选择。今后,我们推动服装业发展,着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风格上追求时尚化。服装业对时尚化的要求是至关紧要的,因此,要把时尚化的理念贯穿于服装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紧紧跟踪世界服装发展潮流和变化趋势,敢于挺立中国服装发展潮头。特别是设计作为服装的灵魂,要提高服装的时尚化程度,有赖于设计师"精品"意识的融合和强化。当务之急是结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推出的"名师工程"的实施,加强知名设计师与知名服装企业的联手,改变目前服装设计师和服装产业相对"分离"、设计开发方案与市场需求信息相对"脱节"的状态,给服装生产和销售注入更多的时尚化气息。
二是在特色上追求个性化。服装产品具有"鲜活"性特点,生产、营销要适应顾客个性化的消费趋势。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服装产品的"鲜活"性和个性化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讲究质量、追逐流行、突出个性,我们服装业必然要对市场的这一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要充分利用温州服装行业"小型巨人"企业众多的优势,全面推行电脑来辅助设计、剪裁,形成多品种、新款式、小批量、高效率的柔性化生产体系,逐步体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注意服装的个性、特色服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对消费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扩大市场销售。
三是在发展上追求科技化。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服装产业。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的有利时机,围绕开发新产品、运用新工艺、采用新技术等,引导和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根据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要求,加强国外先进软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并通过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世界整个经济形态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快速地多角度地转换。因此,对于传统的服装行业来说,信息是比资本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源。要提高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用信息及其网络等相关技术改造、武装服装企业是今后一个时期最为重要的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认识,而且要加大投入,在应用信息化领域有所作为。加速科技进步,核心是人才,因此要打开城门,面向国内外招贤纳才。同时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
四是在效益上追求高效化。实现效益最大化,要从这么几方面入手: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引进和导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服装企业管理的低成本、规范化和高效率。大力推行社会化分工协作,在品牌工程的推动下,形成一批骨干企业、营销企业和加工型协作企业相配套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区域性的规模效益,形成低成本的环境,使我市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增长集约化。此外,还要努力提高我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固原有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市场,细分市场,不断提高服装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想方设法抓住良机使自己强大起来。近几年"特许加盟"经营方式在我市服装业界兴起。这种经营方式可以使特许经营者通过购买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降低创业成本,缩短创业时间,尽快获得利润;而盟主们通过提供品牌、产品和经营理念,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延伸,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降低投资风险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把握其中的规律,通过采用灵活的经营模式,争取实现市场高占有率、效益高回报率。
五是在营销上追求外向化。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将有利于调整服装产业结构,扩大服装的出口,提高服装行业的竞争能力。但任何机会都是双刃剑,如果我们的服装企业没有作好充分准备,不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和适应能力,也将面临艰难的局面。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正确认识加入wT0对服装行业的影响,大胆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把国内外服装的两个市场当作两种资源来对待,立足国内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多种渠道扩大服装出口。
就近期工作而言,我们要紧紧围绕树立"穿在温州"形象这一总体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狠抓落实。虽然这次节会后集中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节会的影响和成果,进一步做好有关落实和后续工作,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干劲不懈。今后,更多地利用虚拟经营、网上交易等多种形式,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交易网络,使交易会的余波久经不衰,使温州服装节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节会。作为区域品牌的一分子,每个企业都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在品牌方面无止境的追求,把树立品牌作为自己永恒的目标。政府要把树牌子作为我们运用政府和市场力量、再创区域经济新优势的一个着力点,全力以赴,务求突破,促进服装业瞄准的更高目标,谋求更大的发展。一要建好一个综合基地。市政府决定在滨海新区内兴建的服装产业园区,首期占地3至5平方公里,前天刚刚举行了奠基仪式。园区具体实施,要体现高标准规划、科学化布局和高起点建设。政策上按照无区域园区建设思路,实行企业隶属关系不变、税费渠道不变、统计口径不变,努力使服装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尽快形成高潮。二要扶持一批领头企业。培养几个温州服装业的领头羊,使之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该看到,我市服装业很大程度上是靠区域规模,还缺少"大哥大"。我们要采取政策倾斜、服务从优的办法发展几个龙头老大,争取搞几个大集团股票上市。这次节会后,我们要分分类,排排队,想方设法把一批骨干企业搞大、搞强。三要夯实七大名城要素。国内有专家提出,建设中国服装名城,必须要在七个要素方面狠下功夫,也就是说要有强大的产业基础,繁荣的服装市场,领先的设计力量,多样的服饰文化,国际化、规模化的交流,配套的、都市的产业,良好的、繁荣的商业环境和旅游意识。对照这七大要素,我们要寻找薄弱环节,努力打造"温州中国服装名城"。比如针对全市服装业文化底蕴不足,可以考虑建立服装科研机构、服装学院、服装博物馆等。针对服装设计水平不高,可考虑建立服装检测中心,建设服装名城网络,为温州中国服装名城搭建一个现代化平台等。四要争创几个驰名商标。尽管温州服装声誉不断扩大,但还缺少像宁波"杉杉"、"雅戈尔"那样的全国性知名品牌。我市企业要不惜重金聘请优秀的设计、工艺师,提高行业设计、工艺和技术水平,争取服装业在一、二年内获得一至二个驰名商标。市政府同样给予驰名商标获得企业重奖100万元。五要集中搞好重点宣传。这次节会后,我们还要继续与海内外新闻单位保持联系与合作,全方位、多角度、长时段、强攻势,宣传"穿在温州",使"穿在温州"、"温州--中国服装名城"不绝于耳、不止于目。这样让国人认同"穿在温州、吃在广州、住在杭州;达到这样一个宣传效果:穿在温州,世人共识,瓯派服饰,走向世界。
-
温州服装行业的历史背景
- 一、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温州服装行业通过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展现了产业成长的活力和增强的整体实力。目前,温州拥有2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有8家,30个品牌达到国家最高质量等级标准。温州服装在全国拥有超过10000家连锁专卖店,1999年全市服装企业销售额达到203.4亿元...
-
温州服装行业的历史背景
- 今年节会我们主要通过大型文艺晚会的形式,展�"历代服饰""民族服饰"及"现代服饰",以此烘托树立"穿在温州"的文艺氛围,并集宣传、娱乐、审美等手法为一体,来反映产业成果,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声誉等。这次文艺晚会是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档次空前的综艺汇演。古装时装展现古风新韵,洋服唐装演绎中西文化。晚 上会上...
-
温州四大支柱产业是哪些
- 温州市的化工塑料行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是温州市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现在,温州的化工塑料产业可以分为五大领域,即塑料制品、化工原料、颜料涂料、塑料机械以及塑料制品加工等。这些产业都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鞋材皮革产业 温州市在皮革鞋材和制鞋方面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现在,温州市的鞋材皮革...
-
温州烈驹服饰有限公司企业介绍
- 温州烈驹服饰有限公司,起始于1992年,其总部位于浙江省瑞安经济开发区的繁华之地,占地约10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为公司的稳健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断创新,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设计、生产、出口贸易与国内营销为一体的全方位服装企业。在专业休闲服装领域,它凭借卓越的质量和独特的设...
-
中国十大制衣城市 可怕!你穿的衣服其实全都来于这个小工厂
- 在2000年的时候,温州市政府为了壮大温州的服装产业提供了大力支持,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温州服装产业在中国以至于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4、汉派服装 武汉 武汉这座城市里的服装产业一开始通过外贸加工贴牌生产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走进了服装产业的深加工领域,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品牌。5、海派 上海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