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服装专业 » 服装文化 »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我来答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做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2 社会综合因素的折射与投影 唐朝服装的空前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唐服装的繁荣,还表现出是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 伴随唐代艺术风格的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精致等几个阶段的变化。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服装的整体风格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建立国度之多,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如果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千古流芳的主要特征,那么唐朝服饰的丰满华丽、高贵典雅、飘逸灵动则是令人遐思、艳羡的根源。 唐朝可以说是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期,这不独表现在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还表现在衣冠服饰上,使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大放异彩,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唐朝的首都长安,汇集了诸国的商人、使节及文化人士,他们从各自的国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这种东西方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同时也把中国精美的丝绸传遍世界。另一方面,盛唐以前妇女的服装多以小窄袖为主,这主要是受胡服的影响;后来,穿胡服、跳胡舞等属于胡人的生活方式便逐步为唐代人所接受。种种服饰上的变化均说明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3 唐代女子服饰特点 3.1 女着男装,开放时尚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逐。贵贱、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冲毁了。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女着男装,盖因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而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则离不开大唐经济富足,国家极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宽厚与开放。相互抵牾的儒、释、道学说鼎足而立,是唐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宽厚。尤其具有戏剧性的是武则天称帝,这可能也唤起了女性想要与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的感受;而佛学宣扬众生平等,恰在武则天时代,这一时期佛学趋于大盛、女着男装现象更为普遍。此着装行为与时代的联系看似疏远,实则密切。 裙装坦露,展示人体美。唐诗中有不少歌咏女子体态的句子:“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云”等等。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且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女子无不领口开得很低,大袖翩翩,即是“坦领大袖衫”的形式,这种衣式曾在贵族女子中风靡一时,袖宽达四尺有余,如今日本和服的振袖仍保留了这一特点。这种根源于唐代的服式,也算是古老中华文化为世界做的又一贡献。 3.2 图案回归自然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 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3.3 色彩丰富鲜艳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唐代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非常重视。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之庞大,分工的细致得到更有力的证明。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 唐妇女服装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唐代的襦、衫、裙上多有织文及绣文,如陈羽诗“十三学绣罗衣裳”;温庭筠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在服装色彩上,流行红、紫、黄、绿色,尤以红裙为时尚。白居易诗“郁金香汗歌巾,山石榴花染裙舞”;杜甫诗“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红裙”。多以红色裙襦来赞扬女性美。由于唐代丝织业的高度发展,为服装的美化提供了丰裕的面料。见于当时诗人笔墨的,如“口脂易印吴绫薄”,“越绯衫上有红霞”。这些优美的诗句都以江南丝绸作为赞美对象,以丝织品纹饰、颜色、质地、服装款式为内容,折射出当时人们服装审美的趣味和风貌。 我国古代对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这一方面说明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也说明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3.4 中外交流,兼容并蓄 胡服,并非唐朝才进入中原的,唐人所着胡服,不仅指少数民族的服饰,还包括大量千万里之外的异国装束。唐长安城不只住着汉族人、回鹘人、龟兹人、南诏人,还有大量日本、新罗、印度、波斯、阿拉伯、越南人等等。胡服在中原盛行与此有关,唐人尚胡服的一个特点就是女子着胡服者甚多,当然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 在数以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女子的面容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唯有《唐书�6�1舆服志》中记载“皆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帷帽之制决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在唐代,女子起先罩一幂离,其后以帷帽代之,最后干脆靓妆露髻,不复遮掩。幂离和帷帽都是为女子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幂离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用来遮蔽风沙侵袭的,披体而罩,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6�1内侧》中所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幂离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的工具了。帷帽是一种带有面纱的帽子。而在唐代日益开放的社会风尚,使得女子干脆靓妆露面,同时妆饰也日益繁盛。女子的发髻、面妆变化多样,丰美多姿,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胡服的盛行与胡舞的盛行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唐代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在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不自觉地表现为交融吸收、欣赏把玩而多于排斥,这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五花八门的语言、各具特色的服饰、民风、民俗交相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政府不仅不反对人们效仿反而加以大力倡导,一时间异域文化在此大放光彩、互相融会,并最终汇集成盛唐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文化艺术洪流。 4 结语 唐代女子服饰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反映了大唐帝国繁荣的社会面貌。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回归自然,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代国家长期统一,政治环境整体上来说比较稳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手工艺发达,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装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唐代服装作为古代服装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永放光辉。
cnlao.cn/culture/1967_4.html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一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地处祖国边陲的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及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枢纽之地,唐朝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使西域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发掘出土了大量与服饰有关的木俑、泥俑、绢画等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唐朝时期的西域女子服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我们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的西域女子服饰,有中原文化之特色,与此同时,与中原地区那种汉式宽袖大袍、右衽掩胸、博带深衣之式相比,更显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1、襦裙装
唐代妇女的生活装在传承中原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域等异域文化而发展。无论贵贱一般都是由襦(或衫)、裙、帔等三大件构成,上面襦的下摆系在裙腰中,下着线鞋和锦鞋。襦裙装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如西晋傅玄《艳歌行》有“白素为下裙,月下为上襦”的诗句。襦裙装主要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配披帛,加半臂的配套服装样式,这种套装在唐代又传入西域的高昌地区,成为当地女子的时尚服饰。当时的西域女子为了显示自已优美的体型,大多喜欢穿颜色鲜艳的窄袖短襦和贴身的长裙,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一件女舞俑,女俑身着绿色窄袖短襦,紧身半臂衣穿于襦的外面,穿齐腰红黄间色曳地窄长裙,显示了唐初女子穿窄袖短上衣和长裙曳地的风范。
2、襦
襦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上衣。《礼记�6�1内则》:“童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栲”。许慎《说文�6�1衣部》:“襦,短衣也”。襦一般男女均可穿着,东汉以后成为女子的一种服饰,有不同的长度,长襦能垂及膝盖以下,短的可与腰相齐。汉代女子穿的襦一般较长,而且两袖肥大,如辛延年诗中所云“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南北朝及唐代,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窄袖短孺在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因为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的体型,因此受到年轻女子的喜爱。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一件女舞俑,身着的短襦采用对襟,穿着时衣襟敞开,不用纽带,下摆部分则束于腰内。
3、半臂
半臂是唐代女装中十分常见的新式衣着,这是一种短袖对襟上衣,没有纽带,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带系住,穿时底摆掩于裙腰内,或围于裙腰外。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女舞俑,穿着的紧身半臂衣,款式为“v”领对襟,两袖仅及人臂之半。半臂在新疆克孜尔等处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西域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半臂这种形式的外衣,十分适合当地气候变化时穿用。半臂通常采用质地较好的锦缎制作。《新唐书�6�1地理志》曾记载当时扬州进贡的物品中有一种“半臂子”。半臂用料和花纹十分考究。诗人李贺的《唐儿歌》中有“银鸾啖光踏半臂”的句子,描写的可能是一种用银线织出的半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女舞俑,穿着的半臂虽然不是用银线织出的,但它的面料是当时十分珍贵的鲜艳夺目的联珠兽纹锦。联珠纹通常被认为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一种纹饰。联珠纹锦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较多,它的组织结构既有经线显花的平纹经锦,又有纬线显花的斜纹纬锦,其纹饰也十分丰富,有联珠对鸭纹锦、对鸡纹锦、对狮纹锦、对鹿纹锦、对熊纹锦、对孔雀纹锦等多种纹饰。这件女舞俑所穿的联珠纹瑞兽半臂衣,两个联珠环分布在前胸两侧,突出了纹饰的美观和装饰的主题,同时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好看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2 社会综合因素的折射与投影 唐朝服装的空前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唐服装的繁荣,还表现出是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 伴随唐代艺术风格...
如何评价唐朝女性服饰?
初唐时期的女子的服装,其实更多的还是沿袭着上一个朝代的风格,形制偏瘦,自然是更多的倾向于以瘦为美,渐渐的到了盛唐,随着衣食住行的日益满足,人们的视线便渐渐的放在了那些衣食住行之外的事情了,比如艺术,比如着装。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觉得唐朝的服饰就该是杨贵妃穿的那样,显得人越发珠圆玉润...
唐代女性服饰以什么颜色为主
1. 唐代女性服饰以红色、绿色、黄色和紫色为主导,这些色彩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气。2. 红色在唐代女性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吉祥,常用于喜庆场合,展现女性的热情奔放和婀娜多姿。3. 绿色在唐代女性服饰中也颇为常见,象征着生机、自然和清新,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唐朝服饰文化有哪些特点?
1. 在唐朝,女性追求时尚的风气盛行,她们身着男装,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法律、道德和礼仪的束缚。贵贱、性别、民族之间的界限被时尚的洪流冲毁。时尚的领导力量来自于宫廷、贵妇以及以色情技艺娱乐业为生的女性。男性穿着受胡人影响的服装,这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宽容与开放,而这种现象的经济基础是唐朝的繁荣...
唐朝女服服饰的特点?解析唐朝女服服饰的特点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在唐朝,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了唐朝服饰空前繁荣,不管是从服装款式还是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