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古代日常生活服饰礼仪
急求:关于古代日常生活服饰礼仪
- http://4029720ren.blog.163.com/blog/static/4447833620078225143583/
《礼记》中的服饰规定
来源: 服饰与中国文化 作者:华梅“夫礼者,所以定亲蔬,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这是《礼记》中带纲领性的文字。
《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选编了秦汉以前有关仪礼论著的核 心内容。一般认为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录,也包括了讲礼的古书。因为《礼记》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社会制度,贯穿着儒家学说,自然包括了很多关于服饰的规定,这是典型的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年来的服饰观念与风格。
翻开《礼记》,章章节节都是繁缛的礼节,特别是服饰方面,不仅要遵从身份、场合、程序,甚至动作乃至于表情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涉及面之广,要求之具体,区分之精细,都是十分惊人的。虽然那些繁冗的仪礼随着岁月的流逝已逐渐消失和减弱,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仪礼实实在在地表明着,中国确是“衣冠大国”、“礼仪之邦”。严守礼教的服饰规定,成为中国人几千年传承的着装意识。透过《礼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服饰文化的精粹,也可以看到它的糟粕,这恰恰反映出礼与中国服饰文化的关系,因此也正是需要今人去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
一、《礼记》中心——孝在服饰上的反映礼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准则与行为规范。在《礼记》中,对于服饰有全面的严格的记述。这包括了服色,质料(见《檀弓》);对时间、空间的不同要求,度、量、数、制的规定(见《王制》、《月令》);以及“两性有别”,文饰有差,内外(燕居与祭祀)有分,虽小如佩饰,也有严格的规制,“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防)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见《坊记》);只有“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见《冠礼》)
儒家礼教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即是“孝”,在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上甚至超过“忠”。因为忠是臣对君而言,范围有限,而孝却是对所有人而言,因为人人都是父母所生,即使君王也不例外。《礼记》在有关服饰规定的内容里,占相当大篇幅提到如何通过服饰来孝敬父母尊长,包括每日的穿着规定和父母去世时孝子的丧服制度。
(一)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礼记·曲礼上》规定:“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纯,可做丝解。在这里指冠饰和衣缘,更确切讲是指深衣处镶沿的缘边。素一般指白色。这就很明了了。父母健在,儿子的冠饰衣缘不应用白色,这是做儿子应守的礼制。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以后,别的孩子穿衣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嫡子或说正出长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者用彩色布缘衣边,以表示哀思无尽,不涉华彩。
《礼记·内则》说教的是家庭的内部关系,特别是对“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幼(晚辈)、女(妻),规定更为详尽。无庸讳言,这都是属于卑下者。《内则》中,关于儿女孝敬父母的服饰方面礼仪,规定记述很集中。如“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xi),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味爽而朝。”这是说未成年的孩子要在鸡叫,即天刚有些亮时就起来盥洗,栉作梳发,縰是束发的黑帛。拂去发上的尘土,将头发梳成两个向上分开的发髻,其余头发分垂两边,下及眉际。汉毛亨为《经》中所述的“两髦”作传时专门注解为:“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说明发式也要严格遵守孩子在父母身边时的礼教规定。“衿缨”是童子系结腰间的彩色丝带。“容臭”,是以布帛制成的装香料的香囊。使用时多佩在腰间,汉郑玄为《内则》中上述一段作注时说:“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唐孔颖达疏:“臭谓芬芳。臭物谓之容者,庾氏云:以臭物可以修饰形容,故谓之容臭。”
早晨起床,成年儿子侍奉父母,有一套规矩,其中不少内容与服饰密切相关。这样做了,才算合乎礼,否则就有违礼教。同在《内则》中记述:“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幺徙,拂髦(mao),冠緌缨,端韠(bi)绅,搢(jin)笏(hu)。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xi)、金燧,右佩玦(jue)、捍、管、遰、大觿、木燧。逼(bi),屦(ju)著綦(qi)。”也就是说,拂晓时分必须起床,洗漱梳理,用缯(zeng)帛包上发髻,以用簪子固定好,然后用丝带把它束起来。髦上要清洁,不可有灰尘,戴好冠,系好冠带,让冠带余下的端头垂下来。穿戴上整套玄端服,扎好蔽膝,系好大带,在带上插上笏。笏后来多作侍臣、百官上朝时手执的记事板,这里是作为礼服中的重要随件的。
《晋书·舆服志》中记载:“笏,古者贵贱皆执长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说明它是在郑重场合着礼服时要具备的,不仅限于朝见。所佩的各种物件,是为了侍奉父母时使用的。如“纷”是擦拭器具的,帨是擦手的,两者都属于手巾的一类。另有小刀和磨刀石,即砺。觿的形状像锥子,多用象牙和兽骨做成,是用来解结的。解结完毕即佩在身边,后形成一种佩饰。同时又因“解结”寓“解烦治乱”、“消解冤仇”而具有一定的吉祥含义。“金燧”是用来聚阳光以取火的。右佩“玦”,是一种带缺口的片形玉环,早年用来作礼器或射箭时勾弦之用。后来作佩饰表示处事果断;《庄子·田子方》中有“缓佩玦也,事至而断。”成玄英疏:“缓者,五色涤绳,穿玉玦以饰佩也。玦,决也。”捍,是古代射箭者所戴的皮质袖套。管是笔管;遰是刀鞘。木燧是钻火之器,古人晴天时可以用金燧,阴天无太阳就只能钻木取火了,所以身上要同时佩戴金燧和木燧。逼是裹脚布,一般由足裹到膝,也称邪幅。“綦”一作鞋头装饰,一作鞋带,可理解为穿上鞋并系好鞋带。
儿媳妇晨起侍奉公婆,与儿子的穿着礼节基本一致。儿媳妇既为下一代,又是女性,礼在服饰上的规定更为严格。《内则》篇接下来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既初鸣,咸盥洗,栉,縰,笄,总,衣绅。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针、管、线、纩(kuang)、施、鞶(pan)帙、大觿、木燧。衿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这是一套士的妻子应该遵循的着装规定,即鸡鸣时起床洗手漱口,梳理头发,用縰把头发裹起来,用簪子固定好,再用丝带把它束起来。穿上玄端绡(xiao)衣系上绅带,这是士妻特定的服饰。左边配上器皿及擦手的纷、帨、小刀和磨刀石、小锥形玉饰、打火的金燧,右佩装上针的针管、线和丝帛,这三样都要装在一个小囊中,再佩上大锥形玉饰和取火的木燧。这些还不够,还要系上彩线的缀饰,把鞋带系结好。穿带齐楚,这才能去见舅姑,尽孝道。
当然,这仅仅是准备工作,到了父母、公婆面前,还有数不清的规定,其中和服饰有关的是,“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履,袛敬之,勿敢近。……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xi)。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里。”也就是说,父母、公婆的衣服、被子簟席、枕头、小几等物,晚辈不经请示不许随意改变原来的位置;对他们的手杖和鞋更应尊重,不能无意之间触碰。即使身上感觉冷,也不能当着父母、公婆的面加上外衣,身上痒不能当着他们的面去搔。如果没有必须的礼仪需要,不能脱衣露臂;不涉水绝不许掀起衣服,而且内衣的里子不许露出来。
《礼记·曲礼上》还写道:“父母有疾,冠者不栉。”即父母患病的时候,成年子女不可把头发梳理得精整,以示忧愁、焦虑。另外,“父母命,不敢违”,也表现在女子服饰上。如《礼记·内则》中要求“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侍。”父母,特别是公婆给的衣服,虽然自己不喜欢,也要穿起来,并且给公婆看。“内则”,即家庭中的礼法。对女子的要求,既细又苛。女儿时期要“执麻枲,治丝蚕,直纴组紃(xun),学女事,以共(供)衣服。”同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如此这般,妇女的着装才符合礼的要求。资料来源:华梅《服饰与中华文化》.
- 树叶
- 你在百度里不会找吗
-
求一本详细介绍清朝皇宫妃子日常生活起居、礼仪、庆典,总之是介绍宫廷生活的书
- 《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 《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嘉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清代起居注册,道光朝》,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整理,1985 《清代起居注册,咸丰朝》,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整理,1983 《清代...
-
急求古代汉服婚礼滴服饰穿着与礼仪。。。。。。
-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
-
南唐的服饰
-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
-
关于讲文明礼貌地诗句(关于文明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 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 文明礼仪歌谣十二 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您好"、"谢谢" 文明语言通情理。 坐立走,要端庄,举止文明有修养。常洗澡,勤换衣,仪表文明好风纪。 同学间,邻里情,民族习惯要尊重。见外宾,要大方,彬彬有礼树形象。 重礼节,讲礼仪,社会生活铺路基。 7.关于“文明”的诗...
-
比赛服装描写作文
- 1. 急求描写古代服装的美的文章,我要参加辩论比赛了 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海外,当人们赞叹韩国人的韩服雍容华贵、日本人的和服美丽端庄时,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韩服只是明朝汉族的一种礼服,而和服只是几款唐朝汉服而已。汉服无论在文化艺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