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上面的蛙纹特点
壮族服饰上面的蛙纹特点
-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人类社会中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色彩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与一般语言相比较有着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少数民族的色彩语言相当于方言,有其特殊的衍生、存在的民
族文化背景及演变的历程。下面将壮族服饰的色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语言,来探讨壮族民族服饰用色的规律、意图,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增进人们对壮族服饰色彩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对壮族服饰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发展。
一、壮族的服饰特色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石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及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因受地理气候环境操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即男女服饰多为短衣、短裤、短裙、绑腿和长衫、长裤等几种形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的壮族服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领襟开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饰品,发式等可变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壮族服饰。
壮族的男女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据清代顾炎武《长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右衽圆领上衣,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妇女服饰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较男子的复杂、生动,更能
体现壮族服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壮族妇女服饰通常是一身蓝黑,穿宽脚裤、筒裙或蜡
染褶裙,腰间系精致的围腰或短围裙,包黑色或花头巾,穿绣花鞋,显得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女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图1戴银饰的广南壮族妇女边),有无领和有领之别。其长短也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鸣、岂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而凌石、乐业、龙州等县,女上衣为长及膝前。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银制饰品。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壮族服饰色彩分析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色为主基调,妇女服色在此基础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壮族人民典型的服饰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据壮族服色用色的特点,将其服饰色彩分成两个不同的色组,来阐述不同色组及其配合的语义和功能。
(一)驱邪祈佑
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壮族先民尊鸟为祖、为神。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女神,其《巫经》之为“乌鸦小姑”,显示其鸟图腾崇拜的痕迹。在壮族史引人注目的还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青蛇、乌鸦、青蛙铃为青黑色,为壮族图腾物的色彩。色彩木寓于图腾实物,人们在使用图腾物以求图腾护佑时,同时也就使用了色彩。作为图腾实物无法分割的无形组合部分的色彩,被赋子图腾的驭邪祈佑功能,这也是图腾崇拜观念扩展、演化的必然选择。图腾实物的色彩如同图腾实物木身拥有神圣功效,壮族先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对他们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载的图腾观念,进而具有美的价值。
壮族先民有文身的习俗,这也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己载,越人(含壮、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众”,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诱注曰:“文身,刻幽其体内,点其中,为蛟龙之状,蛟龙不伤也。”“文身”是壮族先民身体装饰的一种方式,在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具有保护人类祖先避免外界物伤害的驭邪功能,同时也是图腾观念
的艺术化表现。纹身是壮族先民在被动的生存环境
下,所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以伤害自身身体为代价。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采集漪猎为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建房定居、驯养家禽的农耕文明所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保护功能的衣饰成为壮族先民文身的延伸和变相存在。而将衣着服饰的生理保护功能与青黑色彩所赋子的精神、心理求安功能相结合,不失为理想的选择,也是壮族先民祈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心理的深刻反映。
(二)审美意图
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色彩的审美功能不能不受到这种“理性”的重压,只能在缝隙中悄悄地表现自己。然而作为色彩语言形式的色彩,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功能。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壮族妇女服色尽管多青、黑、蓝色,而在关键部位的其他装饰颜色的对比运用,就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
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众所周知,壮族妇女手织的壮锦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耀人眼目。有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壮家姑娘达尼妹织布时,太阳升上,这时屋檐下挂有露水的蜘蛛网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达尼妹以蜘蛛网为样,织成壮锦。其他壮族姑娘竞相模仿,壮锦就流行起来了。白族尚白,而白族姑娘却戴红、绿、白、黄彩色凤凰帽。传说为凤凰所赠,后人仿制而来。诸如
此类的神话传说几乎各个少数民族铃有。山此可以看出,各族人民为了在自己的服饰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几分美感,制造一些传说故事,把服饰色彩的调整搭配说成是某种神物或神灵的意志。换言之,初级社会中对色彩的选择,并非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整个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控制下的统一行为。借神之力,获取社会整体的认可,是一种借传统否定传统,以迂回妥协的姿态,达到色彩组合搭配的改善,走向史合理、史符合审美规律的境界。
(三)标示个体的社会归属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明清地方志记载滇桂连接地带的壮族有沙人、上僚等支系。而沙人又“以衣尚色分之”,有白沙人、黑沙人等《坛南通志》。上僚有花上僚、白上僚、黑上僚之分,二支服色铃尚青黑,唯花上僚妇女“花绣短褐”(《普洱府志》),白上僚妇女裙幅左右镶以白布,裙脚束腰,正为白色人字形(《马关县志》)等。以不同的服饰配色,标示个体所属的支系,使人一目了
然。
壮族服饰的色彩语言,史是具有识别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群体的功能。壮族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无彩色系和青、蓝等深色系列为主,显示男子的粗犷、英勇和刚劲之气概。与浓淡相济端庄大方的妇女服色有着明显的差异。滇南元阳壮族上僚支系妇女婚前以绣花青布包头,婚后则改用镶有银泡的黑头帕缠头。广西少钊我壮族妇女婚前用白印花毛巾包头,衣领镶红、绿绒线装饰边,婚后在衣袖上也加红、绿镶边,进入老年则穿全黑衣饰。此外,龙胜壮族妇女小时候戴外婆所赠银饰小帽,成年后摘帽以白布扎头,老年又改用黑色扎头。不同支系的壮族妇女随着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变化而改变衣着服饰的色彩,显示出色彩语言严格的社会约定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对服饰色彩语言有着潜意识的认可态度。
壮族服饰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山社会约定俗成的无形规则所严格规定的。对于初级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而言,他们自身服饰色彩的美感还只是一种为特定的社会文化所规范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外界交流的频繁和深化,LS致了原有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和传统社会规范的松动,以至于壮族人民的着装观念发生了根木性的改变。今人的壮族人民旱己开始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决定自己的服饰色彩,于是服饰色彩的选择搭配变得前所未有的自山
化、多样化,同时服饰色彩所蕴含的原始意义也越来越淡化。
-
壮族服饰上面的蛙纹特点
- 根据壮族服色用色的特点,将其服饰色彩分成两个不同的色组,来阐述不同色组及其配合的语义和功能。 (一)驱邪祈佑 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壮族...
-
壮族主要的舞蹈形式
- 扮蟆拐的少年儿童着短裤,全身画黑白相间的蛙纹,东蹦西跳,表现觅食捉虫,欢乐嘻戏。另外,还有一讨奶婆、一算命先生,在表演进行中维持秩序和活跃气氛。 “蟆拐舞”是近年才发掘出来的风俗性舞蹈,它和人们在铜鼓上绘铸青蛙的形象一样,都是蛙神崇拜心理的表现形式。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青蛙是天上雷神之子,是确定人间...
-
民俗民风
- 这五种方言文身中除了有蛙纹、树纹等不同族群共同崇拜的图腾图案外,哈方言族群突出半圆环纹和手镯纹,杞方言族群突出双斜线纹,润方言族群突出树叶纹和方块纹,美孚方言族群突出泉涌、谷粒、几何纹等。 在黎族,女儿身上的文身都是参照母亲的文身刺的,母女的神灵图案也要完全一致,从而保证族群最鲜明的标志延续下去。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展品介绍
- 青铜蛇斗蛙纹尊、撇足鼎和靴形钺等展示了广西地区青铜文化的风貌。铜鼓文化在此得以展现,如陈列在显眼位置的铜鼓,象征着广西铜鼓历史的开端。战国时期的桂北铁器出土,揭示了广西在那个时期已进入铁器时代的早期阶段。
-
原始社会的舞蹈
- 而云南丽江纳西族崇拜的图腾除虎、狮以外还有蛙为图腾,他们身上披的羊皮要剪裁成蛙的体形(木丽春《纳西族的图腾服饰——羊皮》载《东巴文化论集》)。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舞谱中还指出,“居住在辽阔富饶的大地上的人类,其舞蹈的来源是由于看到金色神蛙的跳跃而受到启发的”(见《神寿岁与东巴舞谱》)。这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