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穿的是什么衣服
少数民族穿的是什么衣服
- 1、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年人多著长衫。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其他地区则多著短衣长裤,或在衣襟、领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黔西南安龙、兴仁一带妇女喜用白布作头巾,系各色绣花围腰,朴实无华,典雅大方。同时还喜戴银、玉手镯、发簪和戒指、项圈,样式别具一格,颇有特色
3、白族服饰:白族女子穿浅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丝绒大襟坎肩,下着镶花边长裤,系绣花围腰,腰带刺绣精美,脚穿翘头绣鞋。头上顶一块花帕,未婚女子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压在花帕上,饰彩色绒球,耳侧垂长线穗。已婚妇女将长辫藏在花帕里。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和珐琅饰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男子的包头帕、上衣、裤子、绑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着立领对襟衣,宽大中式长裤,鹿皮对襟坎肩,绣花肚兜,包头帕、打绑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纹样,这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白族女子善于绣染,其服饰上多有精美的刺绣、挑花、镶滚、扎染等手工艺。 白族服饰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4、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5、景颇族服饰: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6、彝族服饰: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绍的是部分云南彝族服饰。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7、侗族服饰: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8、纳西族服饰:各地纳西服饰有较大区别,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紫色坎肩,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披一块羊皮披肩,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穿着时,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宁蒗地区纳西女子穿大襟短衫和长及脚面的百褶大裙,系宽大的毛织条纹腰带,将牛尾和黑线掺在长发中盘于头顶,缠黑色布帕,以包头越大为越美。中甸地区纳西女子穿麻布对襟长衫,腰系彩带,下着百褶麻布裙和云头靴,背披羊皮。纳西男子的传统装为镶边大襟上衣,长裤,绑腿,布鞋,系腰带,包头帕。宁蒗等地男子受临近藏族影响,习穿藏式服装。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县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9、美仑美奂的蒙古族服饰:美仑美奂的蒙古族服饰,采用古老而质朴精湛的工艺流程,一纱一麻、一针一线制作而成。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流光溢彩、色泽鲜艳、绚丽多姿。形成了既融古代蒙古族服装之传统美,又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它更像是一部有着色彩、造形、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形象地记录了蒙古民族的文明史。极大地增强了蒙古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蒙古民族服饰也带有明显的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有差异性的人文资源的一种,极大的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的好奇。
10、阿昌族服饰:阿昌族长期与汉、傣族人民杂居共处,服饰上也体现出对他族文化因子的借鉴。各地阿昌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一般穿土布对襟上衣,着大裤筒宽裤腰的黑色直裆裤。而女子服饰就各地不同了,充分体现出阿昌族服饰的多样性。除去受邻近民族影响而呈现的地域特色外,阿昌族的女子头饰最富标记色彩、蕴涵着最多社会文化意味,了解了其中的规律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读阿昌族女子的社会身份和籍贯。梁河地区阿昌族已婚妇女打包头,阿昌语称“屋摆”。其制作方法是用塔扇树叶做成高约尺余的圆筒作内支撑,然后用长约一丈,宽九寸的黑色包头布缠绕在圆筒上,并插上绒线球花棒作装饰。新婚妇女的“屋摆”一端的长布条巾和末梢上的缨络直垂至腰间,待生孩子后才能把垂须包起来。户撒地区阿昌族已婚妇女则挽发髻于头顶,罩上青色圆筒包头。包头以塔扇树叶或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作里衬,外面用自染的青布或酱色薄纱仔细缠绕而成。腊撒妇女头上要打厚实挺阔的圆盘黑包头。她们的包头也用塔扇树叶做成的圆筒作里衬,但外面要用长约五丈,宽约一尺的黑色或青色土布缠绕,密密匝匝,约二寸多厚的大圆盘,并让包头布一端的穗须自然垂于脑后。已婚妇女的发髻多挽于头顶正中,并在右耳上方留缕头发,从前额绕到左耳上方,然后将发梢藏进在包头里,这缕头发是已婚和未婚妇女的区别标志。
11、苗族服饰:苗族服饰大体可分为花苗服饰、汉苗服饰、白苗服饰三种。花苗妇女是上装一般为右开襟、布扣,也有少部分的上衣是前开襟无扣的。下装为蜡染百褶花裙,底料为自纺自织的麻布;裙腰白色,裙身为蜡染花样,裙际绣有花纹图案。裙子前后各系有一块围腰,腰束绣带,小腿缠绣花护腿。头戴盘状青头帕。花苗妇女的任何一种服饰,都习惯镶上色泽艳丽的刺绣花边。汉苗妇女服饰,上衣为右开襟,布扣;下装为黑色长统裙。衣襟、衣袖、裙腰等部位的边际镶有淡雅的刺绣花边。白苗妇女服饰,上衣为前开襟,无扣;后领缀一块方巾。下穿白色短褶,布料一般为自织的麻布。不管是花苗、汉苗、还是白苗服饰,服饰的花纹图案又极为相似。
13、水族服饰: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裤的腰、臀部较紧、裤管较宽大,颇有点喇叭裤的韵味。男子服装,相对简单,中、青年上装为长袖及短开对襟衣,下装着直筒长裤,脚穿麻线做“草鞋”,头戴大包头,赶场上街喜挂自制挂包。老年男子多穿右开襟长衫。水族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包一大包头,一般都是自纺、自织、自制的白布或靛青布。包头有严格的规定,用料男的长l.35丈,宽1.1~1.2尺,女的长1.2丈,宽0.9尺,包头最外截面做成丝缕状的“耍须”。包戴包头是把头帕宽折成对折或三折,然后一圈一圈缠绕在头上,形成—个大盘。
14、瑶族服饰:瑶族服饰的最大特点是五色斑斓。衣料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棉布,上面装饰有花边、丝绒、绒线、银饰和料珠。瑶族男子上身穿对襟或斜襟衣,长排蜈蚣形银扣或布纽,下穿纽裆长裤,头戴马尾编织的平顶圆帽或缠头巾。“红头瑶”(女子)从头到脚的打扮均突出红色,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上顶扎成平顶或旗形尖顶;正开襟长袖紧身衣,袖口、衣边均绣以红色为主的花纹,红腰带、红后围裙,胸前缀银排扣并吊系红色绒线;瘦腿长裤镶红边,红勾尖鞋;戴银项圈、手镯、戒指等;“白线瑶”(河口县桥河沿岸的“秀门”女子)头顶红边蓝布头帕,系白色流苏;“沙瑶”(河谷的“秀门”女子)头顶黑色沙帕,着形似汉族旗袍的黑色长上衣,窄腿裤,一般不加花边。出门时男女背用线和马尾编织的网兜,女子背一面红一面黑的挂包。
15、壮族服饰: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颜色是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其中又分有领和无领之别。在以蓝黑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边、下摆和袖口等部位喜欢镶一道宽约一寸的五彩花边,表现出各自巧夺天工的本领和审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裤子的,女裤脚边分别镶有两道不同花纹图案的花带,其中底边一道宽5寸.另一道宽3寸,多为菱形连续纹样。这一身在平稳中透出青春热力的服装,显示出壮家姑娘的纯朴美。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缠,其中有的还嵌上绿色小珠。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人体的媚态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18、藏族服饰:女性服饰由于藏族居住的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服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共同点是色彩鲜艳、华贵美丽、引人注目。女性一般上身内穿粉红、绿、白等色的立领长袖绸缎长袍,袖子特别长,舞时似彩带,外套圆领右衽、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由于天气寒冷,她们的衣料除用棉布外,还使用羊皮、水獭皮、狐皮以及羊毛、牦牛毛制品缝制。喜配戴耳环、护身符、玛瑙项链、银链、银镯等饰品。男性服:男子头戴毡帽或皮帽,上身内穿色彩鲜艳的长袖立领右衽短衣,外穿大领右衽长袍,其穿着独具特点。要先将衣领顶在头上,使长袍及膝盖,系上色彩鲜艳的绸子或毛线编织的饰有多个口袋或雕有佛像等图案的腰带,然后让袍的上部滑落腰间,再将两只袖筒交叉扎于腰前。如果天气变冷,又可把上半截穿上。这种穿戴,既自由,又适合当地的特殊气候。腰带上还往往挂一把腰刀,并挂上小匕首和银筷筒。下穿深色长裤,脚穿皮或毡缝制的长筒靴,并将裤管紧扎靴中。许多男性也喜配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藏族穿戴饰品众多,主要原因是其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而更多成了装饰。
19、回族服饰:女性服饰:回族的民居受其他民族影响较大,服饰也如此,和杂居区其他民族相似。但在聚居区以及举行宗教活动时,则具有自己素雅、端庄大方的服饰。女子一般蓄发,挽髻或编辫,上顶一块白盖头。盖头斜角对折,露出面孔,将两角拉拢扣在下颌下,让其自然垂下披在身上。盖头也有用其他浅色、黑色及印花的纱稠、丝等料子制成。上身内穿长袖衬衫,衣长及膝上,翻领。外穿坎肩,下着长裤,绣花鞋或胶鞋,还喜欢在服饰上镶花边。服装色彩随年龄增加而变深。男性服饰: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头戴白色小圆帽,有的在帽上还绣有阿拉伯文吉祥语。它既有保暖的实用意义,还具有圣洁高尚的含义。上衣一般内穿浅色长袖上衣,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脚穿布鞋、皮鞋或胶鞋。老年人蓄长须者较多。
20、满族服饰:云南满族的穿着原与北方满族没有区别,但落居云南后,由于环境改变,生产方式、生活内容、衣食住行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适应北方严寒的厚重的长衣大袍逐渐演变成了适应南方气候的服装。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旗袍,早期的旗袍男女都穿。圆领、大襟、很窄的马蹄袖。为便于上马骑射,前后左右各开一个叉。在穿着时,男子束腰,女子则常在外罩件坎肩,并在旗袍的领边、前襟、袖口镶上花边。有的还在袖子下半截的里面,用五彩丝线绣上鲜艳的花纹图案,穿着时将袖子翻折过来,刻意露出醒目的彩绣。与旗袍相配的还有头饰和旗鞋。未婚女子常梳一独辫垂在背后,已婚女性发式多样,但都绾髻。有的绾得很高,好象在头顶立起了一座牌楼。上有各种头饰。她们的耳垂上扎三个孔,一耳戴三钳是满族的传统习俗。她们所穿的旗鞋也叫“寸子鞋”。鞋面彩绣,木质高跟镶在鞋底中间,一般3—6cm,高的达12—15cm,形状像花盆。此鞋来源于一个传说。据说很早以前,阿克敦城部落长多罗罕有个美丽、聪明、文武双全的女儿叫多罗甘珠。河对岸古顿城城主哈斯古罕非常仰慕她的才貌,多次求婚不成,便设毒计害死了多罗罕,攻占了阿克敦城,多罗甘珠只好带领全城人员撤退。在绝境中,她看到站在泥塘里的长腿白鹤,得到了灵感,便让人们砍来树木,模仿白鹤腿做成高底鞋,人们穿上高底鞋顺利通过了阻碍他们的水甸子,突袭阿克敦城,射死了哈斯古罕,夺回了自己的家园。为纪念这件事,满族女子便都穿上了这种鞋。二十世纪初满洲贵族统治结束后,其传统服饰——旗袍并未销声匿迹,反而在汉族女性中逐渐普及,成为人们喜爱的服装。然而这些传统的满族服饰在云南满族身上已无从寻觅。住在城镇的云南满族穿和汉族一样的服装,从衣着上已无法将他们和汉族区别开来。居住在山区聚居区的满族却还有自己的衣着特点。好留长发,绾髻,不包头。也有的戴用毛线钩织的灰色、藕色或黑色的圆帽,上穿右衽立领长袖衣,布纽,衣长及膝,形如较宽大和放长的姊妹装,一般用蓝色、深灰或藏青色缝制;下穿长裤,裤脚用一长布带缠紧,穿布鞋、胶鞋等。她们戴耳环,戒指等首饰。这是较传统的服饰,青年女子已很少穿着,而多数穿现代汉装,留长发或短发,穿短衣、长裤等。老年女子上穿深色立领对襟衣,布纽,双兜,衣长及大腿上部,下穿深色长裤,脚穿布鞋、胶鞋或皮鞋。北方式的传统满族服饰,只在喜庆场合作为礼服和表演服穿着。
36、土族服饰: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更显得别致、飘逸。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据说,这几种颜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长裤。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一。过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现在,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辫子,扎红头绳,系一块海螺片,头戴一条绣花头巾,显得活泼,秀丽。
37、维吾尔族服: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38、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妇女很会打扮自己,款式独特,美观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称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泽鲜艳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条明丽的花头巾。老年妇女戴古朴典雅、凝重端庄的素“朵皮”。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团锦簇的连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时,在连衣裙的外面加上绣花衬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别具风采。相对而言,老年则喜欢宽大,褶多的衣裙,不过都是丝绸制成。妇女的冬装更是华贵,富有西北风情。她们除毛衣、毛裤、棉、绒上下衣、呢大衣之外,还喜欢穿价格昂贵的狐皮,羔皮、水獭、早獭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双高筒皮靴。显得身材更为修长伶俐。
39、赫哲族服饰: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
42、黎族服饰: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选我哦
-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2、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3、基诺族。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4、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5、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扩展资料:
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 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 登记卡是否健康和萨达科技复合撒大家看法是看到过负荷
- 我知道苗族有泼水节
- 3、白族服饰:白族女子穿浅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丝绒大襟坎肩,下着镶花边长裤,系绣花围腰,腰带刺绣精美,脚穿翘头绣鞋。头上顶一块花帕,未婚女子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压在花帕上,饰彩色绒球,耳侧垂长线穗。已婚妇女将长辫藏在花帕里。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和珐琅饰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男子的包头帕、上衣、裤子、绑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着立领对襟衣,宽大中式长裤,鹿皮对襟坎肩,绣花肚兜,包头帕、打绑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纹样,这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白族女子善于绣染,其服饰上多有精美的刺绣、挑花、镶滚、扎染等手工艺。 白族服饰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
-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介绍
- 少数民族如东乡族、傣族、朝鲜族、傈僳族、哈萨克族的服饰特点介绍如下:1、东乡族 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子宽大,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他们把这种绣花裙子叫“过美”,男子多穿...
-
中国56个民族服饰汇总,真心美哭了!
-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特点为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女性服饰上装饰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达斡尔族男子夏季穿布衣、长袍,冬季穿皮帽、皮靴,妇女穿长袍,冬季穿寄卡米(皮靴),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德昂族服饰富有特色,妇女剃光头后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
-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是什么?
-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2、藏族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
-
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 12.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由青、蓝布制作,男子多穿对襟无领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男子爱穿绣边白裤,被称做“白瑶裤”;女子服饰较复杂,有的穿无领短衣,下配长短不等的裙子,有的穿长可及膝的对襟上衣,有的穿后面长、前襟短的过膝长衣。13.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缠白色或蓝色...
-
56个民族服饰特点
-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