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分类服装 » 裙子 »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我来答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深衣、胡服、襦裙、唐装、旗袍、马褂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形制类型--服名
(1)“旒”——冕上延板前后沿所悬垂的串式珠玉,它的多少与材质是区别职位高低的标志。《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十二旒即十耳串,每旒十二就,每就贯一玉,共贯玉珠十二枚。每就长一寸,每旒长十二寸,故天子冕旒长与肩齐。天子的垂旒以朱、白、苍、黄、玄顺序反复排列,并用五彩丝绳的藻贯穿,所以称玉藻。后世历代沿用,其长短及色质等有所不同。
(2)“帻”——古代男子戴用的一种巾帽。流行于汉代,其原形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武士的头上饰以绛色帕,以表示等级的尊贵,以后有在额前部分稍加增饰,称颜题。到了汉代又将颜题加以改进,是头上覆的巾子和颜题相连,于是便成了帻。《后汉书·与服志》称:“至孝文(公元前179-157年)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早期的帻顶上覆巾低平,后来顶巾增高了,称为介帻,介帻下有帷幕式的耳。文官戴的耳较长,武官戴的耳短,以便和冠协调。帻后有开口,用带系结。庶民是有帻无冠,官吏则加冠于帻上,闲居时则用帻而无冠。贵贱等级的区别还在于帻的颜色不同,管理的帻色随同章服,即纯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武吏则常戴赤帻,以示勇武。所谓不同的帻,是指题而言,帻是用本色布帛制成,题是额前颜上的标识,它是用不同颜色的纱(或后涂)数层粘合而成,然后上面模压以人字形纹。另外还有童子帻、丧帻、素帻等等。
(3)“冕”——古代帝王及臣僚所戴的礼冠。传说它始创于黄帝。《世本》:“黄帝造冕垂旒。”《商书·太甲中》:“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汉礼器制度》:“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约19厘米),长一尺六寸(约39厘米),上以玄,下以熏,前后有旒。”历代一直沿用,只是略有改变。南北朝将冕板置于通天冠上。明代废除了冕服制,只有皇帝独保留衮冕,于是冕就成为皇帝的专称。冕,外黑内朱,由延、旒、笄、缨、充耳等组成。延,是覆盖与冠顶的长方形木板,前圆后方,前俯后仰;笄是横贯冕与发的簪子;缨,是系冕的丝绦;充耳,串于缨上悬垂耳旁的珠子。冕有大裘服之冕、衮服之冕、氅服之冕、毳服之冕、玄服之冕六种。前两种为十二旒,后四种分别为九旒、七旒、五旒、三旒。
“胄”、“巾”、“裘”

(1)“胄”——古代将士作战时戴的头盔。盔呈圆帽形,除脸部外,左、右及后部向下伸展,以保护头顶、颈部和脸的侧面。商代的胄是用青铜制成,战国以后逐渐改为铁。除了金属外,还有用皮革制成的。《左传·成公十六年》:“隙至之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隙至见客,免胄承命曰,······不敢拜命。”历代将士均戴用胄,只是其形状有所变化。
(2)“巾”——古代包头用的布。春秋战国时期,男子已普遍用布包裹头发。士人戴冠,庶人用巾。魏国人用青巾,称为苍头;秦国人用黑巾,称作黔首。一般用幅布三尺(约合70厘米),所以也称幅巾。用时将巾由前额顺向脑后包发系扎,余幅则垂下。黄巾起义军就是以黄巾裹头而得名。汉末,幅巾广为流行,虽王公大臣也以幅巾为雅。《后汉书·鲍永传》:“(永)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李贤注:“谓不著冠,但幅巾束首也。”巾,到了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幞头。隋唐称幞头为巾。《新唐书·车服志》:“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
(3)“裘”——毛皮服装,商代已有此名。先秦时期的裘服均为皮里毛外。《诗·秦风》:“君子至此,镜衣狐裘。”因为裘服的毛在外,所以需罩镜衣。裘中又以狐裘为最贵,其中又重白狐毛裘,其次为狐青裘、魔裘、虎裘、貉裘,再次则为狼、犬、羊等裘。天子诸侯穿的裘,毛色一致,不加装饰;下卿、大夫则以豹皮饰袖端。

“襦”、“裼”、“袍”

(1)“襦”——古代平民所穿的短衣,其衣有单的、夹的和棉的几种。单的为衫,棉的为袄。《急就篇》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说文》:“襦,短衣也。”襦长至腰与膝之间,窄袖,领为延领。用葛布或麻布制作。
(2)“裼”——先秦时的一种罩衣。古代穿裘毛服装,毛在外表。为了保护其毛色,外加罩衣。罩衣颜色必须与毛色相配。于是逐渐成为一种礼节:穿裘毛不加罩衣为形亵不敬,但是完全遮而不露的也为不敬。所以,裘毛外面的罩衣,要既能遮盖而又能袒露出一部分皮毛的才算合礼。而这种罩衣就称裼。《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镜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褒,玄绡衣以裼之。······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又“表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郑玄注:“君衣狐白毛之裘,则以素锦为衣覆之,使可裼也。袒而有衣曰裼。”
(3)“袍”——(1)夹、棉长衣服的通称。如长袍;棉袍。(2)古代特指装旧丝绵的长衣。《礼记·玉藻》:“纩为茧,蕴为袍。”孙希旦集解:“纩与蕴皆渍茧擘之,新而美者为纩,恶而旧者曰蕴,衣以蕴著之者谓之袍。”贫穷的人则填装乱麻、芦花等来防寒
“衲”、“组”、“褶”
(1)“衲”——(1)缝与补。如衲鞋底、千补百衲。(2)和尚的服装。僧徒的衣服因常用许多碎布补缀,所以成为僧衣的代称。《佛祖统纪》卷五摩诃迦叶尊者:“我今亦当随佛出家,即著坏色衲衣,自剃须发。”
(2)“组”——古代用于配玉和配印等的薄而宽的系带。它是用丝织成的。《汉书·景帝纪》:“锦绣篡组,害女红者也。”颜师右注引应曰:“组者,今绶纷绦是也。”
(3)“褶”——(1)衣服上的折叠。如百褶裙。(2)夹衣。《礼记·玉藻》:“帛为褶。”郑玄注:“褶,立牒,夹也。”孙希旦集解:“衣之有表里而无著者谓之褶,表面皆用帛为之,故曰帛为褶。”(3)胡服,左衽短袍。《急就篇》:“褶为重衣之最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袍也。”
“裾”、“褛”、“衿”
(1)“裾”——(1)衣服的前襟。又叫大襟。《淮南子·齐俗训》:“楚庄王裾衣博袍。”(2)衣袖。郭璞注《方言》第四:“衣后裾也,或做祛,《广雅》云衣袖也。”《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3)衣服的后部分。韩愈文曰:“飘轻裾。”
(2)“褛”——衣襟。《方言》第四:“褛谓之衽。”郭璞注:“衣襟也。或曰裳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褛者,在旁开合处,故衣被袒(绽)敞为褛裂,亦为褴褛。”
(3)“衿”——衣服的交领。因为古代衣服的领子和衣襟相连贯,所以将领称为衿。《诗·郑风·子矜》:“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与衿。”现在是指衣服的边缘处。如大襟、小襟、底襟、偏襟、对襟。
“绶”、“纯”、“帔”
(1)“绶”——古代官吏及贵族妇女系印和佩玉的丝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后汉书·舆服志》:“秦乃以采组连结于隧,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弗改,故加之以双印配刀之饰。”根据等级不同而分赤、绿、紫、黑、黄、青等颜色。历代多有沿用,知识形色有所不同。贵族妇女也用。《后汉书·舆服志》:“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宋代改用锦为绶,称锦绶。
(2)“纯”——古代衣服、鞋、帽等的镶边。《仪礼·士冠礼》:“黑屡,青、纯。纯博寸。”郑玄注:“纯,缘也。”
(3)“帔”——披巾。《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两仪实录》:“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开元中,王妃以下通报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帔子的两种形式为:一是宽带形,披肩上,前交于胸,后合于裙腰;另一为幅巾形,披于肩背,结于胸前。
“褴”、“纶”、“绂”

(1)“褴”——无缘饰的破旧短衣。《方言》第四:“绸谓之褛;无缘之衣谓之褛。”钱绎笺疏:“按衣无缘则短。”
(2)“纶”——系印用的青丝带。秦汉两代俸禄为百石的官吏配于腰间。《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
(3)“绂”——古代君臣礼服上的垂带,系于腰前,垂于两腿之间。它是原始人蔽身前遮羞的遗物。后来又发展为蔽膝。绂,最早为皮制的,以后逐渐改用丝织物
“裉”、“裤”、“靴”
(1)“裉”——北方的方言,指上衣靠腋下前后两幅接缝的部分。从肩到腋下的部分叫抬痕。即挂肩。也指腰身,即腰裉。《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身上穿着缕金百碟花大红云缎窄裉袄。”
(2)“裤”——古代裤字作绔,即无裆的套裤。汉代时期,男女才开始穿有裆裤、。现在统称分别套穿与两腿上的下衣。如长裤、短裤、三角裤、开裆裤、裙裤、套裤等等。
(3)“靴”——高筒的鞋。原为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用,它是皮革制成。春秋时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遂在北方军旅中开始施用。《中华古今注》:“靴者,盖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勒黄皮,闲居之服。”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又一次在北方广为流行。隋唐时期定为礼服,一直沿用至清代,但式样和材质有所不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713c20100bwzb.html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9%C5%B4%FA%B5%C4%D2%C2%B7%FE&in=3969&cl=2&lm=-1&pn=0&rn=1&di=28317637398&ln=2000&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7&-1

你好,古代的衣服叫古装
一开始古人穿的都是用。叶子或者兽皮。等。后来人们用丝绸折成衣服。可是丝绸很贵。所以也很少人能使用丝绸的衣服。有的人呢?拿不皮,或者,,绒毛然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衣服。
古代的衣服是什么样的,服饰是怎样变迁的,你喜欢哪个朝代的衣服
古代的衣服都有哪些叫法,包括男装女装,不论朝代越多越好
1. 单衣 2. 袄 3. 夹袄 4. 袍 5. 服 6. 褂 7. 襕裳 8. 衫 9. 夹衫 10. 补服 11. 百子衣 12. 衮 13. 裲衣 14. 早清樱腹衣 15. 亵衣 16. 胁衣夹正启裙 17. 裙 18. 绵裙 19. 蹬裤 20. 胸陆丛衣 21. 合裆裤 22. 袈裟 ...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1. 鹤氅:古代的一种外衣,起源于斗篷,后来发展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明代的鹤氅与披风类似,领子较为合身,袖子更为宽大。2. 深衣:一种古代服装,将衣和裳连在一起,上下一体,边缘用不同颜色的布料装饰,其特点是身体深藏不露,显得雍容典雅。3. 绛纱袍:深红色的直领纱袍,始于周代,后...
中国古代的衣服都有些什么名字啊?
1. 冠,古代帽子亦称元服,夏朝时的冠称弁,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周朝则叫做冕。2. 簪,插于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则是结冠的带子。3. 衣与裳,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衣前称襟,身后称裾。4. 褴褛与华裾,破烂衣服称褴褛,华丽服饰称华裾。5. 襁褓,小孩衣服,亦指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
衣服古代叫什么
衣服古代叫衣裳、中衣、锦衣等。解释如下:在古代,人们对衣物的称呼与现代有所不同。最常见的称呼为“衣裳”,这个词汇在古代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如《诗经》中的句子:“采采衣服,翩翩而来。”这里的“衣服”指的就是衣物。除了衣裳,古人还常称衣物为“中衣”。这个称呼起源于古代礼仪制度中的服饰规定...
古人对衣服的雅称
1. 衣服:在古代,衣指上装,裳指下装,二者合称衣服,是古人着装的基础,也是身体的重要遮护。古人对衣物的选择和搭配极为讲究,不仅注重外观的华丽,更重视其材质和制作的精致。2. 衣襦:襦是一种类似于衫的上衣,与下装搭配形成一套服装。衣襦是古人日常穿着中的常见选择,体现了古人对服饰舒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