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60年来成都市民的衣着变化!
高分求60年来成都市民的衣着变化!
- 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3-0/table-260029-816.html
颜色自己染 买布要凭票
解放初期,成都人穿什么?
《成都市志》记载,当时商家所销布匹以元青布、宝蓝布、白细布、纱卡、斜纹布为主,市民穿的多是自己染色、打满补丁的粗糙大布衣服。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纺织品货源减少,买布需要布票,一段时期内,市民买棉毛衫裤、毛巾、衬衣、床单等紧俏商品还需额外多支出几张布票。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涤棉、化纤布开始流行。1973年,涤棉布在我市首次销售,市民排队抢购,当年销售数万米,到1979年,全市销售涤棉布12.24万米。穿涤棉,渐成当年时尚。
改革开放以来,市民身上的服装日益多彩:绿、蓝、灰、黑、白等单调色已成历史,来自国内国外的品牌服装五彩缤纷,个性张扬,每隔10年,都有新趋势成为流行热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装,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衫,到如今的个性装扮。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繁荣历程。
上世纪50年代工装背带裤是新时尚
上世纪60年代军装盛行
上世纪70年代喇叭裤流行
上世纪80年代西装大热
上世纪90年代的性感吊带装
21世纪头10年多元化引领时尚风潮(均为资料图片)
回忆
三代有话说 代代有特点
市民王婆婆(74岁):改革开放后才不愁衣服穿
王婆婆住在城郊附近,采访她时,她正在剥着玉米粒,身上穿着一件女儿从商场买来的碎花衬衣,当问及老人当年的穿衣史时,老人感叹:“我也是活到现在才不愁衣服穿。”
“在解放前,我们都是自己弹棉花、纺线、织布,然后做衣服。刚开始没有染料,我们就只能把刮下来的锅底灰拿来染灰布,也有人把织的白布拿到沟边,把沟里的黑泥挖出来抹在白布上进行染色。”这样的染衣方法让人不敢相信,面对记者的质疑,王婆婆说:“那个时代没有染料,后来才开始有蓝染料,我们把用蓝染料染的衣服做成大件(俗称对襟衫,衣服正面是不对称的,钉的是布扣子,扣扣子的地方是斜着的)。你不知道,在那个时代,很多人结婚的时候都没有新衣服穿,有人在结婚的时候去有钱人家借新衣穿,婚后三天媳妇回门后再还给别人。在我结婚的时候,当年我老伴给我扯了2米的蓝布,然后做的新衣结的婚。那个布在过去可是地主有钱人家才买得起,就那点布在当时要抵两担谷呢!”
市民谭女士(52岁):现在有了多样的选择
见到刘女士是在城南新区,穿一件时尚的韩版服饰,打扮入时的她回忆起当年也是唏嘘不已!
“年轻时我们都入了农村合作社,自家是没有多少收入的,更何况那个时候买布要布票,每年发一次布票,每个人每年可以凭布票买到一丈二尺的布。当时我们这里又兴走亲戚的时候扯布(作为礼物)去,所以这个布还是不够用。我们走亲戚穿了新衣服,一回家都是马上脱下来换上旧衣服。那个时候孩子又比较多,衣服也是老大穿小了,老二接着穿,一件衣服就这样一直往下传,直到衣服上打满补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旧的衣服也舍不得扔,还可以用来纳鞋底,做布鞋穿。过去有衣服穿就不错了,哪里轮得到自己选衣服穿,也只有现在,才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去选择喜欢的衣服穿。”
大学生小刘:穿衣“不走寻常路”
是在网上聊天时认识小刘的,小刘自我介绍说上大学了,今年21岁。对待穿衣,小刘有自己的见解:穿衣要讲究个性与时尚,既要自己穿得舒服,也要别人觉得好看。 小刘面对记者的提问,显得异常成熟,说到穿衣,她在网上跟记者侃侃而谈:“穿衣嘛,还不是为了好看,流行趋势就摆在那里,但又不能跟别人一样,买衣服要彰显个性,要‘不走寻常路’。现在市场上的服装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好的衣服是自己一件一件试出来的。我们买衣服都是先看款式是否新颖,再看它的质量跟价格,不够时尚的衣服我们看都不看。品牌类的衣服在我们这一年龄段人群中是很受欢迎的,其次就是韩版服饰,它的款式搭配很有特点。有的时候买衣服也可以去淘宝网,那里衣服价格便宜,款式新颖,穿起来很显个性。”
现状
男士穿牌子 女士穿款式
今年37岁的叶际善是鸿维制衣有限公司老板,在制衣这一行业已有17年的工作经历,他从一个商人的角度,见证着成都人的衣着发展史。
浙江出生的叶际善,在1992年来到成都开始他的创业历程,1995年他将店面迁到商都,依托商都内的“布匹一条街”获得了发展。如今他已将一个10平方米的制衣店发展为集多个销售门店、生产车间于一体的制衣公司。
谈到这么多年来的成都市民的穿衣变化,叶际善感叹:“这些年来成都的变化真是大,服装款式越来越多。加上网络、电视、杂志的传播,流行趋势对内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快,基本上已能够与沿海发达地区保持一致。而在我刚从事这个行业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那时的流行趋势从沿海传到内地要一两年,我们从那里提个货都要几个星期才能到。现在则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了。你看,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都开始追求个性化,他们买衣服不仅要求质量,更要穿起来好看。哪像过去,只要有件衣服套在身上都不错了,谁还管它好不好看。以前虽然也有流行趋势影响着人们,但多半是有钱的人才会关注这些,而且流行趋势也就那么一股主流,你穿西装大家都穿西装。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十分注重避免跟别人撞衫,而且像乞丐服、蝙蝠装这些极具个性的服装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这在以前都是看不到的。这么些年的工作让我感受到,荆门市民的购买能力不断地增强,买衣服时越来越看重品牌了。”
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穿戴越来越讲究,衣服的质地越来越舒适、柔软,款式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女性服装的变化最为频繁,一步裙、吊带衫、七分裤、渔网装、肥大的韩版服装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不仅如此,现在市民身上的服装,不仅四季分明,而且随场合、环境变化形成配套穿着。春、秋休闲装,夏季短装,冬季羽绒服,适合社交场合的正规套装,适合聚会party的休闲服饰,已成为市民必备的“行头”,“男士穿牌子,女士穿款式”已成为服饰流行语。
当年的北门路、民主街不像如今这般落寞孤单。节假日里,在北门路窄窄的青石板路上到处挤的是人,商铺林立的北门路就如同今日的中天街一样,被荆门人视作购物的“天堂”。那个时候的成都人口袋里的钱不像现在这般充足,而北门路上的店铺货物品种足够多,价格又很便宜,所以在当时的成都很是“吃香”。部分市民回忆:以前逢年过节人多时,逛完北门路、民主街要一个多小时。现在这两条道路则仿佛一夜之间被人忘记了,空旷的青石板路还是安静地躺在那里,只是少了当年讨价还价的那般热闹,少了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今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天街与金虾路的崛起,这两条街,还是以卖服装为主,同时兼具鞋帽包具。在中天街,多家大型商场的进驻带来了更多商品,这些商品不仅质量好,而且在款式上更能吸引市民的眼球。而在金虾路,则个体商户的天下,这里密布服装、鞋帽、包具店,特别是服装店多以时尚服饰店为主,这些服装店以亮丽的颜色、新颖的款式而博得广大爱美女士的芳心。
成都的纺织、服装业自古比较发达,从解放前的手工纺织,到解放后的化纤工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成都市志》记载,成都农村素有养蚕习惯,同时棉花产量亦极为可观。
- 先是用没有用的布做,烂了就打补丁。
- ......同学
你都弄完了我弄啥子。。
- ..你是实外滴呀
-
高分求60年来成都市民的衣着变化!
- 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穿戴越来越讲究,衣服的质地越来越舒适、柔软,款式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女性服装的变化最为频繁,一步裙、吊带衫、七分裤、渔网装、肥大的韩版服装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不仅如此,现在市民身上的服装,不仅四季分明,而且随场合、环境变化形成配套穿着。春、秋休闲装,夏季短装,冬季羽绒服...
-
★『高分求助』★举例说明祖国60年的变化
-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
-
★『高分求助』★举例说明祖国60年的变化~~急
-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
-
高分求求庆祖国60周年原创诗歌
- 国庆颂 祖国,你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像一个婴儿长成了壮年,今日您正充满活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您有过磨难,也有过欢笑.历经了崎岖坎坷,明天将更加美好.60年来,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人民日益富强.您的国力日益强大.你凝聚了天下炎黄子孙的心啊!您赢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现在您正意气奋发,走进...
-
高分求关于建国60年变化的三句半剧本或相声剧本
- 鸟巢 给您推荐这段相声:祖国在我心中(适合建国60周年表演)甲乙二人刚站好。甲:啊!乙(吓了一跳):怎么着这位?甲:世界的东方,乙:什么啊这是?甲:有一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乙:哪儿啊?甲:一条几字型河流横贯东西……乙:河流?怎么又扯到这儿了?甲:在历史的长河里,它谱写了一段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