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服饰的服制与场合
汉族服饰的服制与场合
- 华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见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当然其中也间杂了许多域外风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断绝,只剩一丝遗迹。这些沿革变迁,从规格齐整的礼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中国是礼乐文明,现代人疏远了“礼”的理解,实际,礼并非繁缛的多此一举,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周礼将礼划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与各种礼仪相匹配地,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 新娘戴凤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中国女性出嫁时最向往、最风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国服饰文化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时既羡慕富贵人家女子漂亮的凤冠和霞帔,又不敢擅自穿戴它们,因此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人生最为重要的婚礼中,允许“借用”(逾越服饰等级)凤冠和霞帔。这在中国服饰文化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 ,而且根深蒂固。 从周 始,中国丧服开始使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都是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不仅要求丧服是白色,而且不能穿黑色的衣服,也不能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
-
汉族服饰的服制与场合
- 所以,与各种礼仪相匹配地,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 新娘戴凤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中国女性出嫁时最向往、最风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国服饰文化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时既羡慕富贵人家女子漂亮的...
-
汉族服饰在礼仪场合中展现出哪些特点?
- 答案:汉族服饰在礼仪场合有诸多特点。色彩上,常以正色为主,如红、黄、青、黑、白等,不同颜色有不同象征意义,例如红色代表吉祥、繁荣,黄色彰显尊贵。款式方面,注重端庄、大方。男子常着长袍、马褂等,展现沉稳、儒雅气质;女子服饰多样,如旗袍等,能凸显女性的柔美与典雅。纹饰上,运用丰富多样的...
-
古代在正式的场合和日常要穿哪种汉服
- 一、礼服:专用于仪式或有组织的活动中,如释奠、祭天、婚礼、乡饮酒……由于服用场合的正规性,和仪式的纪律性——这类服装是有着等级体系的。(需要说明的是,有人可以穿与礼服同样的衣服,但如果不处于情境之中,那么只能算是常服。)只有两大类:1、交领衣裳制:如衮冕、明代朝服。2、交领深衣制...
-
汉族的风俗习惯
- 汉族人爱喝奶茶、茯茶。每逢喜事要饮酒,请厨师做宴席,有肉八盘、海八盘、十大碗等。3、汉族住行 汉族住土墙围起的独户四合院庄廓。以前多为土木结构的土屋,以座北向南的北房为主房。主房中间设中堂,放长条桌或面柜。院内砌花园,大门多向南开。室内靠窗做火炕,上铺毡毯供吃饭或歇息。80至90...
-
汉朝服饰有什么特点吗?汉朝服饰特点及其制度演变详解
- 女服服饰: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汉朝服饰制度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