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服装专业 » 服装文化 » 清末民初时的衣服颜色有什么讲究

清末民初时的衣服颜色有什么讲究

清末民初时的衣服颜色有什么讲究 我来答
清末民初时的衣服颜色有什么讲究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受到外国的入侵,大量的外来商品输入中国,“洋”字充斥着这个气数多失的晚清时期,但是恋旧的中国人仍然在此基础上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特色服饰,在男子服装上体现的较为明显。融合了满汉民族服饰特点的男子长袍,继续被广大群众喜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凡出席活动人们必穿长袍,根据场合搭配不同的配饰。由于贫富差距、地域因素等的不同,长袍特点也有不同,但不影响长袍成为这个时期男子服装的穿着主流。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服饰变化随之而来。中国的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男女服饰样式繁多,中西服装交相辉映,一时间百花齐放,在中国服饰史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男子服饰变化
(1)由薙发留辫到剪辫风潮。清军入关后,为迫使汉民服从其统治,强令成年男子一律改易满洲服饰,薙发留辫。 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俗缓慢进入中国。剪辫之风首先在留洋学生和中国外交官之中开始盛行。后来清末推行新政,通过了剪发议案,清廷被迫同意官民自由剪辫,但是,此时剪辫并没有推广开来,仅在拥护新政的各级官吏之中盛行。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号召全民剪发,激进的革命政府颁布剪发令,强制军民剪发。经过疾风暴雨的剪发风潮洗礼,国民逐渐接受了剪发辫留短发,民国后20年间,发辫逐渐在民众中绝迹。

(2)由长袍马褂向西装与中山装过度。清朝的男子服装一般是长袍和长衫,马褂穿在长袍外边,这样便于骑射。马褂又分为半袖、短袖和无袖几种,根据官品等级和家庭状况分不同的布料制成,等级最高的是黄马褂。与剪辫风潮同时而来的便是易服风潮。在近代西风东渐和中西文化碰撞、对比与筛选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服饰颜色单调晦暗,穿起来十分不便,而且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缺乏朝气之感。随着人们的服饰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西装在这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最先着洋装的是开放地区如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的买办商人。随后,留洋学生也开始着西装。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后,服饰上华夷大防的坚固防线被打破,西装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以西装为底版改装的军服、校服越来越多的在国内传播开来。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学界青年称为服饰新潮的领军人物。中山装就是在这新旧服饰文化交替转型之际诞生的,它由孙中山先生依据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以西服为底版改制的,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服饰改革家。
2.女子服饰变化
(1)女子剪发与卷发的流行。近代随着女子地位的提高,参加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传统的长发给她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剪发之风兴起。妇女剪发始于民国初年,一开始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中比较流行,这也是她们愿意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到后来,女子剪发风气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时尚的女子出于对美的追求,开始模仿西方女子烫发,后来在上层妇女和交际女子中逐渐流行起来。
(2)新式旗袍、洋装与高跟鞋。清军入关后,满族妇女着旗装,汉族妇女着明装,满汉服饰杂糅。传统的旗袍风格不容易展现女性曲线美,民国后旗袍样式不断的改进: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从有到无;下摆也由长到短,然后又由短到长。同时,下摆开衩也成了旗袍显著的标志。这些变化,越来越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使其日益成为上层女性中流行的服装。除了旗袍的流行,女性洋装也开始兴起,但西式服装“起始不过 所为,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法”。伴随洋装而来的就是增加女性修长与美感的高跟鞋,高跟鞋可与洋装或是新式旗袍搭配穿着,能更加突出女性美,为当时的上层妇女和贵族女学生所喜爱。它从兴起便一直流传不衰,更成为现代女子的必备法宝。

二、服饰变化的特点
1.等级观念渐弱而角色心态明显
(1)传统的封建社会,服饰起着“分等级,定尊卑”的作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这种服装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剪发易服风潮,冲击了等级式的服饰结构,人们的着装开始出现多样化。如机关教育界穿西服、制服,工商界及农村乡绅依旧穿长袍马褂,城市人与农村人在穿衣上有更大的不同,城市新潮女子穿旗袍、高跟鞋,农村女子多穿土布或洋布的便装。根据各自身份,按不同的角色来穿戴,成为清末民初服饰界的一大风景。这时人们的服饰心态由等级地位的代表转向社会角色的反映。在角色心态影响下,人们选择服装往往对号入座,一般不超越自己的类别,“间或时髦妆饰,多非笑之”。[2]
(2)随着西俗东渐与社会的变革,服饰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现代文明趋近,例如打破了封建等级的服饰观念,但是人们心中存在已久的定制观念并没有消除。服饰角色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这种定制观念的反映,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尽管政府不再规定,但是社会各阶层的人依然墨守陈规,一般不会僭越。究其实质,笔者认为这是长期以来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人们头脑中分类别分等级的观念依然很牢固。只有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平等观念进一步的传播才能够消除人们心中这种观念。

2.从保守到开放,更注重个性解放

(1)长久以来,服装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御寒的工具,在制衣的时候,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礼教的束缚更不用说男子或女子本身的形体特征。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文明开化,服饰开始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逐渐开放和注重个性解放上。男子脱掉老气的长袍马褂,穿上笔挺的西装或制服。西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意气风发,紧凑灵活;旗袍洋装则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2)尽管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服饰花样渐多,女性社会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女性追逐时尚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男尊女卑地位仍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许多妇女追求美丽的服饰,仍然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观。另外,在对新潮服饰的追求中,一部分人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这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辛亥革命理论和其推崇的社会制度模式都是直接源于欧美国家,效仿西方成为一时风气。当时,许多大城市兴起一股西化思潮,服饰崇洋风气便受到其推动。1912年初,民国政府制定新礼服方案,一些人倾向以西服为定式,这对服饰的趋洋风气不无推波助澜。
清末民初时的衣服颜色有什么讲究
融合了满汉民族服饰特点的男子长袍,继续被广大群众喜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凡出席活动人们必穿长袍,根据场合搭配不同的配饰。由于贫富差距、地域因素等的不同,长袍特点也有不同,但不影响长袍成为这个时期男子服装的穿着主流。
古代裙子的颜色你知道有什么说法吗
在清末民初时,红裙子是一种礼服,要夫妇双全者才可以穿。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红裙。
清朝宫廷里女子穿的旗袍的颜色有什么意义?有贵贱之分吗?
皇后一般在正式场合要穿正红明黄颜色的衣饰。以此显示她一宫之主,母仪天下的尊贵。因为黄色是皇家的颜色,而正红之色则有正位之意,所以除了皇后,一般后妃都不可以穿正红明黄的颜色。赏赐的除外。至于位高的,像皇贵妃什么的,只能穿那种偏黄和偏红的颜色。再往下,那就是连穿的资格也没有。所以在...
从清末民初说起,为何中国女性向往白色婚纱?
总之,婚纱的流行和清末民初那些知识分子的提倡有关。如今,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会穿婚纱,也会穿传统婚服,我认为这主要是现在我国强大了,人们又自信了,所以又穿上了传统婚服。
古代裙子的颜色你知道有什么说法吗
3. 当时对裙子的颜色和样式有明确的规定。在家中,普遍穿着黑色的褶裥裙,这种裙子的裙幅通常为六幅。4. 当有客人来访时,女性会穿着裙幅为八幅的裙子,以示正式和尊敬。古人有“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诗句,用以赞赏女性穿着裙子的美丽风姿。5. 到了清末民初,红裙子成为了一种象征特定身份的礼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