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出土木俑的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出土木俑的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我来答
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出土木俑的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 木俑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随葬明器之一,历年来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等地的楚墓考古发掘中普遍出土。尤其是其中大量出土的彩绘木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春秋战国以来楚人服饰和生活方面的重要材料。沈从文先生将这些木俑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男女侍从俑、武士俑、伎乐俑和贵族俑,并认为前三者多属于死者生前的奴隶,后一种或为死者血缘亲属,或为文武官吏。这些木俑中以男女侍从俑所占比例最大,且有不少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体身材修长,衣着华美,细腰,颇具楚人风采,这为我们一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衣冠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下面就其部分完整者进行简单的描述:
河南信阳长台关二号楚墓出土的女侍俑:俑体态浑圆,脸庞丰腴,眉眼清秀。俑的着装图案丰富。衣领右衽;宽袖,袖口略束,饰有菱形花边,衣襟间露出鲜红的内衣,腰间束有红、黄相间的三角纹锦带,胸腹部配有用红彩结串联珠、璜、环等成组的饰物,绳纽为橙黄色麻花纽,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佩饰的串联方式。
河南信阳长台关二号楚墓出土的女侍俑
湖南长沙小吴门外楚墓出土的女侍俑:戴頍,有带子系于颌下,头饰发髻作垂披,中约以双鬟,下垂至腰部。面部凤眼,小口朱唇,左右两颊各有四排红色点纹,可能是纹身的一种。身着镶有宽边的直裾长袍,袍上有勾连三角云纹,束宽腰带,左手下垂,右手屈于胸前,足着圆头鞋。
湖南长沙小吴门外楚墓出土的女侍俑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男俑:头带頍,有缨结于颌下,八字形髭,下巴额有短须。着交领直裾广袖长袍,袍上绘有S形云纹,镶有宽边,腰部束有宽带。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男俑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立俑:平头,宽额,高鼻,下腭圆小,身材修长。身着交领广袖直裾长袍,袍上绘小簇红花和云纹,衣领、袖口、襟、下摆均镶有宽边。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立俑
湖南长沙扬家湾六号楚墓出土的立俑:平头,高鼻,着长袍,小长袖,袖长未至肘部,右手上屈于胸前,左手下垂于腹部,外罩以对襟短襦,着方头鞋。
湖南长沙扬家湾六号楚墓出土的立俑
由以上木俑的着装,可以大致看出,楚人的着装与东周以来齐鲁所习惯的宽袍大袖区别明显。特征是男女衣着多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衣物多异常华美,衣裳有作满地云纹、散点云纹或小簇花的,边缘多较宽,作规矩图案。这一服饰特征对后来的西汉有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上、下),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7月。
傅举有:《传递千古的风韵湖南出土的楚汉木俑》(上),《收藏家》2009年第10期。
-
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出土木俑的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 湖南长沙小吴门外楚墓出土的女侍俑:戴頍,有带子系于颌下,头饰发髻作垂披,中约以双鬟,下垂至腰部。面部凤眼,小口朱唇,左右两颊各有四排红色点纹,可能是纹身的一种。身着镶有宽边的直裾长袍,袍上有勾连三角云纹,束宽腰带,左手下垂,右手屈于胸前,足着圆头鞋。湖南长沙小吴门外楚墓出土的...
-
古代服装的春秋战国服装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
-
中国从建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发饰和服饰都是什么样的?有太大区别吗
-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
-
各个朝代的代表物品
- 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4. 秦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
-
中国传统服饰各个时期的的特点
- 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1号楚墓曾出土短袖的“衣”,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