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影响中国服装变迁的8个主要因素?
如何看待影响中国服装变迁的8个主要因素?
- 一、地理环境、气候风土因素
地理环境、气候风土,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每一个民族的产生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无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在发展进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服装作为民族文化中一个可视的、具有综合表现性的类型,同样也受到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及其水文、森林、农田、湿地等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影响到了当地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并付诸服饰的制作与选择,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例如,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其妻嫘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冠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人们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又如,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或肚兜上刺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连理枝、蝶恋花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中,来反映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
二、文化传播因素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济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考古资料证明,一个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本群族实力大小和活动范围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入侵或融合,向邻近的地理单元扩展,从而影响邻近地区的文化。但是,文化传播与交流往往是双向的。例如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又如,唐朝时少数民族的“胡服”促进了汉民族服饰的进步,“胡床”改变了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俗,“胡乐”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历史证明,每一次外来文化的输入都为民族文化带来了新思想、新内涵,为民族服饰文化带来了新内容、新飞跃。
三、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最初的服饰就与人类最早的宗教仪式有关。服饰作为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在宗教仪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情感上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饰与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巫师。例如,萨满巫师在神事活动中,为了加强做法时的神秘感和威慑力,在祭祀活动中通常身上披挂一些与萨满教观念密切相关的衣裙、饰物等特殊的法衣,并使用法器、按照想象中神的意愿来主持祭祀活动。这是原始信仰的物化标志和感性象征,也最能集中、综合地体现出少数民族拙朴的原始宗教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服装能折射出各民族深层的文化心里结构,同时反映出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母体中孕育形成的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精神。古代西亚等地区的宗教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地区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骑射,崇拜多神。自古这个地区就存在着幽闭女性的宗教风习,女性出门要披面纱,身穿长衣裙,把自己全部遮盖起来,现在的伊斯兰教徒仍然保留这种传统。
四、战争因素
在服装发展历史上,战争对服饰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战国策·赵策二》有赵武灵王“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记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出现了在赵国最早的正规军装,后来逐渐演变改进为盔甲装备。“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
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装文化传入了中国。晚清末期,大批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后方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为了行动方便,出现了裙裤。裙裤是裙子和裤子的综合体,既保留了裤子的优点,便于行动,又具有裙子的飘逸浪漫和宽松舒适。
五、政治因素
政治法律环境对服饰的流行也是有影响的。在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涉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了服饰的分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对服装进行严格的限制。如普通百姓不可穿黄色服装,这是因为黄色象征权力,是皇室成员的专利。我国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了完备的冠服制度,对不同身份等级的服饰规定严格,以后各朝各代都对衣冠服饰的等级差异做了明确规定。17世纪一些欧洲国家以拖裙的长短表示穿着者的等级,如王后的裙裾长15.5米,公主的长9.1米,王妃的长6.4米,公爵夫人的长3.6米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国服饰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洁大方的改良旗袍等服饰在女性群体中迅速流行开来。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服装的演变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风尚变迁。
六、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是服饰繁荣与否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服饰的发展水平始终受到社会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限制。唐、宋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意识形态等领域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唐朝的城市发展已显雏形,宋代的城市发展则走向成熟。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出现对服饰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隋唐时期,中国统一,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在衣料还是衣式上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七、社会生活方式因素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曾说过:“人从来就是与他附近的一切相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服饰需要取决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因纽特人的住房是石屋、木屋和雪屋。他们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猎物成为主要生活来源,服装主要由毛皮制作。“蹀躞带”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官服体系具有强烈的等级象征意味。我国北朝时期草原民族的合袴(即满裆裤)与小袄就是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创造的。
八、文化交流因素
服装是社会、文化、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开放的,中西文化交流是频繁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使者云集长安,带来了大量的外域文化。对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各种外来的服饰被尽情地“拿来、消化、吸收”,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并富有时代特色。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汇中,本民族的服饰特点也逐步形成。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装文化,而服装文化的长足发展依赖于民族之间的交流。民族交流促进了自身服装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发扬。中国的服装文化是在东西各民族交流中成长和成熟的,西方的服装历史也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全球信息共融的今天,民族交流已经涵盖在“时尚流行”的大范围之中。将不同民族的服装文化融合于时尚潮流使得服装交流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未来的服装发展中也将呈现永恒的价值。
-
如何看待影响中国服装变迁的8个主要因素?
- 服装作为民族文化中一个可视的、具有综合表现性的类型,同样也受到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及其水文、森林、农田、湿地等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影响到了当地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并付诸服饰的制作与选择,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例如,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其妻嫘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冠的锦帛。在古老的...
-
中国古今服装演变的原因
- 1. 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服装演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2. 经济因素是推动服装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对衣料的选择和服饰的样式。3. 生产力的波动,如社会动荡和战争,同样影响了服饰的变迁。例如,东汉末期由于战乱,贵族流行穿平民服饰。4. 政治因素在服装演变中也...
-
影响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因素
- 因素: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 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
-
推动汉服历史性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 朝代更迭后,政治制度变动要求服饰文化符合朝代特色;现代汉服兴起与复兴,得益于祖国富强稳步发展,祖国富强的同时,也需要多元传统文化复兴发展,汉服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分支之一,汉服复兴运动正是响应祖国伟大复兴的号召。汉服复兴民族复兴的推动力之一,弘扬传统文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
影响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中国近代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有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影响 、中国人善于学习和借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 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