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服饰是怎么发展的
清末民国服饰是怎么发展的
- 作者:Zutt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121064/answer/1242207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你该明白【汉人不是汉族,晚清之前的记载的”汉服‘’也不是汉民族服饰】汉人服饰并未消亡于明末清初,而是【旗人也不是满族】旗人进入中原进行易服令导致明代衣冠体系崩塌,注意了,我说的明代衣冠崩塌而不是消亡,注意两者的区别。清代长袍马褂不是什么人都穿,不是汉服爱好者所宣传那样所谓旗人入关中原,平民男子百姓易成长袍马褂,关于清代易服可以看看清代的《舆服志》,自古以来都有《舆服志》这是由皇权颁布,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着穿样式,规定颜色等级、服饰等级制度和礼仪,记录着衣冠文化的规矩和变迁,有兴趣可以去看舆服志。清代由于男从女不从的缘故,汉女服饰日常便服、吉服一直存续到民国时期,哪怕清中期旗民服饰互相影响,衣着还是区别,旗女日常衣着是长至足面两侧不开叉的袍子,汉民女袭明制以传统的两截衣穿打扮,上衣长至膝盖的袄衫下着长裙。
----
清末民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强调的是天下观念的文化国家,天下观念意识在汉朝形成,文化支撑的是经济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原因。两千年来汉之为汉的精神一直维持到清末,然后才由民族主义的意识代替了天下观念。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旗人被迫改汉姓、易服,清政府法定的衣冠体系崩溃,服饰等级制度废除,旗、民没有衣冠体系的约束,服饰陷入混乱,出现了许多穿奇装异服的现象,像什么男人穿女人服饰,女人穿男人的服饰,有的穿西服,有的人穿戏服,有的披头散发,有的剪长辫为短发。这是汉人明末衣冠体系崩溃第一次服装大变易。
1912年3月《申报》: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 效女学生,女学生似 ”,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封建王朝的灭亡,等级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衣冠体制。民国迎来了一个长袍马褂和西装并行、服饰开放的时代。
《新女界杂志》:“近年来大家都不肯往这点上讲究,也有女扮男装的,也有仿 戏子装饰的,也有学生仿流氓打扮的”
-----
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服制》规定了常服、礼服等,这跟王朝衣冠制度不同,民国政府颁发的服饰法令《服制》除去了等级制度,无阶级观念的基本原则注入了服饰平等精神,再加上当时由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同时带还来了机器生产的洋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明受到的冲击,正式这种对外来服饰的接纳,体现了人们的趋洋趋新观念,促进了服饰交流与融合。
《服制》法令将燕尾服定为大礼服,西装定为半正式礼服,然而当时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知识分子普遍穿着的依旧是长袍马褂,这也使得西装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民初社交场合。20年代,由军服服制改成的中西合璧中山装诞生,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很快,中国男子服装演变成中山装、短衣短打、长袍马褂、西服局面。后来20年代末,国民政府颁布新的《服制条例》将国民礼服燕尾服废除,而将袍、褂定为男子礼服。
-----
汉族女子服饰依然袭明制,以传统的两截衣穿特征打扮,民初袄衫由长变短,窄而修长,下着长裙,当时还受日本影响,有些女子梳起了日本(西洋)发型,中日服饰混搭。清末民初,西装、呢绒洋布进入中国,当时社会是以洋货为时髦,特别是洋布、丝袜、皮鞋之类,因此助长了洋货在中国倾销。民初由于服饰等级制度废除,当时衣着时尚先锋,有两类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学生,二是 ,她们除了互相模仿外,还带头流行了男袍。【有些极端汉服复兴者攻击旗袍是 服,实际上 所穿的是男装】 清末民初,西装、呢绒洋布进入中国,当时社会是以洋货为时髦,特别是洋布、丝袜、皮鞋之类,因此助长了洋货在中国倾销。民初由于服饰等级制度废除,当时衣着时尚先锋,有两类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学生,二是 ,她们除了互相模仿外,还带头流行了男袍。【有些极端汉服复兴者攻击旗袍是 服,实际上 所穿的是男装】
《清稗类钞·服饰类》:同、光之交,上海青楼女子“有戴西式之猎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杂稠人中,几不辨其为女矣。”
《清稗类钞·服饰类》:光,宣间,沪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竞效男装,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后纪》云:「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厉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剑.」此女子男装之初祖也.
《海上繁华梦》 金菊仙出场,即以男装亮相博得喝彩: “身穿元色外国缎夹袍、二蓝漳缎马褂,足上平底缎鞋,淡湖色缎子套袴,头上梳的是松三股辫子,元色长须头辫线,好一个男子装束,皎如临风玉树一般”
因女学、女权运动兴起也反映到了服饰上,女效男袍是因为女子为与争取男子服饰平等而穿的风气,同时也是挑战传统伦理观念改变千百年的两截衣穿主流。
《新女界杂志》:“近年来大家都不肯往这点上讲究,也有女扮男装的,也有仿 戏子装饰的,也有学生仿流氓打扮的”
《光复会见闻杂忆》:“(秋瑾)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的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更衣记》: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女穿男袍在当时成为女性追逐的时尚,继而推广向全国。
北京的报纸载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除了女效男装的流行以外,袄衫也产生变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样式下摆半圆形,同时上海还出现了旗袍马甲,这个马甲跟旗装马甲不同,无袖双侧不开叉,长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袄衫的长衣,因此被称作为旗袍马甲。 除了女效男装的流行以外,袄衫也产生变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样式下摆半圆形,同时上海还出现了旗袍马甲,这个马甲跟旗装马甲不同,无袖双侧不开叉,长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袄衫的长衣,因此被称作为旗袍马甲。
图下为倒大袖袄裙和露出黄色袖管的旗袍马甲。
后来,倒大袖袄衫和长马甲合并演变了旗袍,旗袍在最初并非叫旗袍,而是长衫,长衣,长袍等,因为它也是和男子一样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祺袍等等。 后来,倒大袖袄衫和长马甲合并演变了旗袍,旗袍在最初并非叫旗袍,而是长衫,长衣,长袍等,因为它也是和男子一样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祺袍等等。
《申报》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的《新装五年之一回顾》:“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变化,亦有线索可寻。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来之裙制者,现已息影之黎明晖女士,创着旗袍马甲以代裙。”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国旧式女子所穿的短袄长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短袄依旧,长马甲替代了原有的围裙。“
旗袍最初以旗袍马甲形式出现,后来长马甲与套在里面的袄衫作一线缝,合并一起变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长袍【据说这也是肩缝旗袍的来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为西方交流窗口,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当时的旗袍受西方影响运用了西式风格,像荷叶边、泡泡袖、蕾丝之类,后来40年代前后衣身还采用了立体剪裁【民国大多数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于上海后来影响了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再借助报刊杂志和电影以及上流社会的时髦女学生、摩登女郎、电影明星的传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广泛,影响了全国,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巅峰,同时还流行到了国外华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两截衣穿的传统汉服成了女子标准服饰。【30年代旗袍的立领跟明代时期倒是有点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颈束缚的紧紧的】 旗袍最初以旗袍马甲形式出现,后来长马甲与套在里面的袄衫作一线缝,合并一起变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长袍【据说这也是肩缝旗袍的来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为西方交流窗口,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当时的旗袍受西方影响运用了西式风格,像荷叶边、泡泡袖、蕾丝之类,后来40年代前后衣身还采用了立体剪裁【民国大多数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于上海后来影响了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再借助报刊杂志和电影以及上流社会的时髦女学生、摩登女郎、电影明星的传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广泛,影响了全国,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巅峰,同时还流行到了国外华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两截衣穿的传统汉服成了女子标准服饰。【30年代旗袍的立领跟明代时期倒是有点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颈束缚的紧紧的】
不同时期旗袍的特点也不同,民国时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现在所指的“盘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盘成格式花样的布扣(如下图),而这种布扣正式民国旗袍兴盛起来之后在旗袍上发扬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一字扣。 不同时期旗袍的特点也不同,民国时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现在所指的“盘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盘成格式花样的布扣(如下图),而这种布扣正式民国旗袍兴盛起来之后在旗袍上发扬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一字扣。
30年代《服制条例》将旗袍将视为女子礼服,除了旗袍还有裙褂。30年代《服制条例》将旗袍将视为女子礼服,除了旗袍还有裙褂。
------
裙褂最初源头源于明代,具体点就是披风红裙,披风源于明代男子服饰,明中期被女子接受所流行,明代披风主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对襟直领,男女通用,另一种是对襟竖领,女性专用,明末到清初大多称为氅衣,清代在男装外褂的影响下,同样是对襟的女性专用的披风逐渐具有了礼服或吉服的性质,披风流行的巅峰期是在康乾时代,其后保留为礼服,日常极少着穿。由于披风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相似,所以当时把女性披风也称为“褂”。江南一带称呼为披风,而南粤等地亦用“褂”来称呼披风,与红裙合称“褂裙”或“裙褂”。
《六十年来妆服志》:“妇女的礼服,最普通者,曰披风、曰红裙。披风比于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则作天青色,而素服则作元青色,不得有异色。披风之内衬以袄,那就尽你爱用什么颜色,便用什么颜色了。披风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对襟,长可及膝。有两袖,极博,以我幼时所见,大概以蓝缎而绣以五彩或夹金线之花。六十年以上对于披风上的装饰,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闺女,不得穿披风。
到了晚清时代,女太太们踵事增华,披风上除补服以外,还有平金的团花,以及水浪形的金边,她们称之为‘水脚’,此种装饰,北方官太太们颇为提倡。披风上有短领,可以点缀各种珠宝。披风亦似男子的外套,从纱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却是没有过。
红裙也有种种花样,大红之裙,加以百襕,有的还装以各种飘带。有一时代,裙幅上装以无数的小银铃,行一步辄丁令作声。但此种装饰,都为年轻少妇为之,年老者穿红裙,亦颇素朴。”
裙褂是一脉相承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服饰,裙褂定制到完工起码要一年多吧,价格贵死。另外,还有一种一脉相承幸存下来的传统服饰—袄裤。 裙褂是一脉相承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服饰,裙褂定制到完工起码要一年多吧,价格贵死。另外,还有一种一脉相承幸存下来的传统服饰—袄裤。
科普一下传统服饰的定义,传统服饰的“传”即传承,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统”就是统一制式。
------
袄裤是袄裙去掉裙子的装束,袄裙去裙流行裤装普遍大概是在光绪年间,袄裤裤腿各自分开,钉环系带,下端裤口平直,裤腿常镶花边装饰(下图为袄裤)。袄裤跟旗女装有区别的,袄裤这种装束有些人很难分清和旗女装的区别,我来科普一下,袄是汉女日常装束之一,袄衫的长度最长也就在膝盖上下,两侧开衩至腰。旗女装的日常袍一般长至足面,两侧不开衩,那叫衬衣,还有一种款式叫“氅衣”,这是外衣不能单穿,一般穿在衬衣的外面,氅衣两侧开衩至腋下,一般是富贵人家日常装束或者民间礼服。
《更衣记》: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银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著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光绪年间,妇女流行穿裤,穿裙遂渐减少,由于清末日常流行裤装,裙子就被作为礼服使用【下面的资料反映当时裙子穿着情形】,后来民国时期受西方裙子影响,中国传统围系的裙子演化为套穿裙子。
《南北看》:“清末民初,裙子是妇女们的礼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还有喜庆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看就可以看出来,正太太都是大红绣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红、胡色和淡青色的裙子,除非有了显赫的儿女,大妇赏穿红裙子才能穿”
《更衣记》: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零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服饰的变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变的程度,所以乡村及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服饰变迁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袄裤这种装束以前乡村挺常见,有些老人也是这种打扮。由于风俗原因,不同地域审美趣味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服式,那些汉装甚至和其他民族服饰也很相近。
凤阳汉装<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2beffdc743f245b792b4c4a22d460fa_b.jpg" data-rawwidth="3350" data-rawheight="2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2beffdc743f245b792b4c4a22d460fa_r.jpg">客家人客家人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2948a088b99b2768d5e73c3c966c5af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2948a088b99b2768d5e73c3c966c5af_r.jpg"><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02da63b8e8a33d71a94e803bdeb4202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02da63b8e8a33d71a94e803bdeb4202_r.jpg">
------
民国末年由于政治原因,香港与中国大陆分开发展,从此两地衣饰样貌差异渐大,审美与主流服饰亦大为不同。共和国建国初破四旧土改运动使传统文化失去生存土壤,关于服饰不管是裙褂、褂袍、旗袍、女子长衫等汉服及传统习俗都代表封建、腐朽、没落的文化范畴;西服则代表西方资产阶级,所以那时候人们思想意识上认为不能穿,穿了的后果你懂的。这种土改运动使民国政府确立的服饰制度荡然无存,中山装、军装远比任何款式流行【据说尼姑、和尚也被易成中山装】,社会服饰高度统一,中国进入了“灰蓝黑绿”的时代,这个时代一套中山装或军装就能让你面对所有的场合,使得社会失去服装体系化的认知。
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被西方、日韩服饰审美占领【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等】。复兴的旗袍传统韵味全无,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开放外来时装的冲击下残存的本土传统服饰及审美被淘汰并打上“老土”的标签。【汉服复兴者搞出来的所谓“汉服”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旗袍还low】。没有受到土改运动影响的南粤地区,裙褂、男褂袍是幸存下来了,香港、台湾等地那带女子礼服选择要么是旗袍,要么是裙褂,男穿西装或褂袍。后来03年“汉服复兴”运动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乱上加乱,简直胡来。
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被西方、日韩服饰审美占领【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等】。复兴的旗袍传统韵味全无,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开放外来时装的冲击下残存的本土传统服饰及审美被淘汰并打上“老土”的标签。【汉服复兴者搞出来的所谓“汉服”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旗袍还low】。没有受到土改运动影响的南粤地区,裙褂、男褂袍是幸存下来了,香港、台湾等地那带女子礼服选择要么是旗袍,要么是裙褂,男穿西装或褂袍。后来03年“汉服复兴”运动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乱上加乱,简直胡来。
传统服饰真正消亡的原因毁在建国初“灰蓝黑绿”时代,如今传统服饰只在部分地区、乡村幸存,后来汉服运动更是乱来,据我所知所谓“汉服”就是X朝X代不同审美趣味和形制一锅乱炖+日韩影视元素审美七拼八凑出的,没有衣着场合规则,更是违背服饰发展史理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谈不上是汉民族服饰,更不是传统服饰,必须是共同遵守的着装系统才能叫民族服饰。传统服饰真正消亡的原因毁在建国初“灰蓝黑绿”时代,如今传统服饰只在部分地区、乡村幸存,后来汉服运动更是乱来,据我所知所谓“汉服”就是X朝X代不同审美趣味和形制一锅乱炖+日韩影视元素审美七拼八凑出的,没有衣着场合规则,更是违背服饰发展史理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更谈不上是汉民族服饰,更不是传统服饰,必须是共同遵守的着装系统才能叫民族服饰。
----
衣冠,在古时是人的第二张脸,象征着社会扮演的角色与地位。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穿衣从来就是个政治问题,与统治者紧密相连,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最后一个封建衣冠等级制度废除,终结了自古以来服饰等级制度,也结束了贵族服饰制度,由于清政府统治者阶级终结,衣冠体系崩溃,后来随之来的是新的服饰制度,再加上外来西方文化带来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得人们在选择服饰上不再受阶级观念身份高低的选择,而是从审美,时尚的角度出发,其后迎来了“文明新装”时代,同时吸取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最直接的改变莫过于男人剪辫、女人放足,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也引发了服饰变化【由于接触不到新思潮的偏远乡村地区,大多数还是旧制】。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服饰开始变革,经过这关重要一环,民族,民族服饰便出现了。下文的“汉服”就是指汉民族服饰,这里的汉服指的哪些款式,应该不用我解释了。
三十年代《三江县改良风俗委员会补充规则》“苗瑶侗人之衣裙,应一律改用汉服,以资节省,而一观瞻”
民国服饰发展真的特别丰富,最特别的是旗袍,旗袍是新女性形象构建的一种时代性标识。几百年以来汉人衣冠,男穿袍女穿裙,男子强女子弱,社会地位上男女有别,明确地强调男尊女卑的观念来压迫妇女。
为葚事 ,两截衣,女人不与丈夫齐。
百凡事体须卑顺,不得司晨啼母鸡。
清末女学、女权兴起,裙子不再是需要的东西了。唐宋明清这几百年以来实行衣冠等级之治的王朝社会,男女在着装方面界限森严,所谓“男女不通衣裳”,规定男女服饰角色的不同。清末民初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效男袍这种挑战传统衣冠观念使女子着装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如果没有西方打开国门,女学女权不会存在,女效男袍也不会存在,旗袍也不会存在,说起旗袍,我便想起它的高贵,它的性感,它的温婉,一步一步婀娜多姿。
- 长袍马褂-旗袍,西装-中山装
-
民国女子服饰的演变,有哪些特点呢?
- 1. 在清朝末期,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经历了深刻变革。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开始摒弃传统的服饰,转向更为简洁、实用的服装样式,这一变化在服装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2. 清朝时期,长袍和马褂是流行的民众服饰。虽然日常劳作时百姓更倾向于穿着便于活动的短打,但长袍马...
-
民国女子服饰的演变,有哪些特点呢?
- 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是一个社会移风易俗的表现,许多进步人士主张穿着西服,以西服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进步,以此来证明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剪发易服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把有等级的服饰观念打破,是一次重要的进步。
-
可知清末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 变化: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开始变为西装、中山装;传统婚姻习俗开始改变,倡导婚姻自由。原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等。
-
清代和民国的女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浙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
- 透过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以及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传统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这意味着崭新女性角色确立的发端。另外,清末民国女性服装的变迁对中外现代女性服装审美观念及服制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现代女性服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
晚清民国现代服饰的区别和变化
- 18. 唐装具马蹄袖立领,从满族服饰而来。19. 中山装1949年后流行,红领巾为学生佩带标志。20. 解放鞋改革开放前流行,西服改革开放后流行。21. 清代农民起义军穿着汉族风格衣服,太平军将领拒绝满族元素。22. 1910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各地人民开始剪辫。23. 民国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