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服不是件小事,古时候的人穿衣服都有哪些讲究?
穿衣服不是件小事,古时候的人穿衣服都有哪些讲究?
我来答
穿衣服不是件小事,古时候的人穿衣服都有哪些讲究?
- 人类为什么穿衣服?
为了御寒?为了遮羞?
这些都是西方价值观,我们老祖先从来不从这么低端的层次来谈问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说得十分霸气:“天地之生万物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也就是说我们穿衣服是为了威严,《尚书》里说舜帝规定了衣服的十二种花纹样式,就为了彰显领导的尊贵。
这么说来我们穿衣服是为了区别社会阶层,想想也是,如果大家都光着屁股哪里有还有尊卑可言。既然要区分尊卑,就要在衣服的样式、颜色各个方面规定各个阶层穿着,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常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还说人配衣裳马配鞍,无论是拿人和圣洁的佛祖比,还是拿人和低贱的畜生比,都说明穿衣服真的很重要。
常在网络上有人愤愤不平地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其实不对,看脸的基础是看衣服,有衣服衬托着才会在脸上区分。《子不语》上有个人死了到阴间,被领到一面镜子前,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前生和再前生的样子,这人一照,不是先看自己前生的长相,却只看自己的衣服,只见自己方巾朱履像是一个明朝人,又照一下看到了三生,他还是只留心自己的衣服,只见自己乌纱红袍,玉带皂靴,是个大官。
他照了两次神奇的镜子每次都看到自己的衣服,从来不看脸,这说明看衣服就够了,脸一点也不重要。有了衣服就能说明一切了。
既然是区分贵贱,一切衣服中最尊贵的自然是官服了,你能穿什么样的官服都是上天定好了的。
《玉溪编事》上说有个叫刘审义的,晚上梦见一个穿孝服的人领着自己爬树,那人还拿出一件绯色的衣服给他穿。不到一年,蜀郡的长官选拔人才,本来选中一个姓杜的人,但此人正在为父母服丧期间,不能前去,就推荐了刘审义去,从此他就穿上了官服。这说明公务员的服装是上天备好的,他不过是个替补队员——替补也有春天。
正因为官服是上天注定的,所以文人非常珍贵自己的官服,《集异记》上说武则天赐给“爱妃”张昌宗一件鸟羽缝制的衣服,这时候狄仁杰进来,武则天就让狄仁杰和张昌宗打双陆,并设定赌注,狄仁杰说我如果赢了,就要这件鸟羽袍。武则天说如果你输了呢?狄仁杰说:“那就把我的官服给他。”武则天笑了:“人家这衣服可太贵了,你一件官服又能值几个钱。”狄仁杰说:“我这是朝廷的命服,跟他这件嬖幸宠遇之服相比,高贵不知多少倍,我还嫌赔了呢。”结果双陆打下来,狄仁杰完胜,拿起袍子到门口给了家奴——这说明衣服贵贱不是靠价格说的,而是完全靠社会等级决定的。
衣服区分的就是这个社会秩序,这是咱们老祖先认为衣服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为了防止破坏这个秩序,乱穿衣服在许多时候都是一项重罪。
有了秩序,自然就可以建立国家,衣服从被发明的那一天起就跟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关联起来,《易经·系辞》上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竟然和天下治理关联起来了,下面接着解释这竟然叫“取诸乾坤”,这可真是太考验想象力了,这垂个衣裳竟然还是效法乾坤的,难道天地也有衣服?照这么说天地的衣服还都是垂下来的。孔老夫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也就是说天这么大,尧跟着天学习,难道尧学习的内容就是穿衣服?
当然不是,孔老夫子还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看来孔老夫子觉得天最好的榜样就是啥也不说,默默无闻地把事干了,回家连日记都不写。估计尧舜黄帝所谓的垂衣服就是衣服垂着不动就把天下治理好了,一副得心应手毫不费力“烹小鲜”的样子,再看看没有列在榜上的大禹,《庄子》里说他“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风里来雨里去大小腿上都不长毛了,完全是一副挽起袖子拼命的架势,这跟“垂衣裳”形成太鲜明的对比了。
可是为什么必须要垂衣服,难道上班不应该把衣服扎到腰带里吗,垂下去显得多没精神啊——你以为尧舜黄帝都是银行前台柜员吗?你以为像你一样都有裤子吗,他们虽然身为一代帝王,却是没有裤子穿的,虽然都说黄帝发明了衣服,实际上黄帝发明的估计就是一块布上钻个窟窿,把头套进去身上一批,垂下来就可以了,这么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衣服要“垂”了,不垂他不行啊?要是撩衣服那就不是天下大治,而是后宫大治了——领导人要繁衍人口了。
这也是为什么以黄帝的聪明才智不发明裤子的原因了,当时人口少啊,壮大部落才是最主要的,如果穿上了裤子,那多不方便。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书·外戚传》里得到证明,霍光的外孙当了皇后,为了让自己这个外孙独享皇帝,霍光就借口皇帝身体不好,要求皇宫内所有宫女都穿上裤子,还得系上要带。目的显然就是给皇帝制造障碍,别处处留情。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裤子,制造起人类来那岂不是要简单的多。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非常高瞻远瞩地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英明地决定不发明裤子。
那裤子是谁发明的呢?这么文明的产物,当然是一个喜欢制定规矩的人发明的,《中华古今注》上把发明权归到了周文王的名下,想想也是,周文王当年在推演八卦的时候,在写出“艮覆碗”这一卦的时候,看到“上一连下两断”这个样子,他当时脑海里想象的想必不是我们后人所谓的“覆碗”,而是一件服装,于是他就做了一条这样的衣服,上面那“一连“代表着腰,下面的“两断”肯定就是裤腿了啊,于是一件伟大的发明出现了,不过当时叫“裩”——光听这个字音跟艮就很像嘛,不过他发明的时候估计是夏天,因为《中华古今注》上说他设计的这件衣服只长到膝——看来是件大裤衩——后来经过无数大人物的改进,才终于有了今天裤子的模样。
周文王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发明了裤子,更伟大之处他让女人穿上了裙子,这也是《中华古今注》上说的,看来在这之前,无论男女都跟《后汉书》说倭人的装束一样“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不过裙子可能不是周文王发明,在这之前已经有了,大概是男人的专用品,周文王发明了短裤之后,就规定出女子可以穿裙子了。
这时候的裙子还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制作,后来秦始皇往前推了一步规定女子可以穿五色花罗裙,听这个名字就很漂亮了,到了隋朝,奢侈的隋炀帝更是为自己宫中的女子送福利,制作了好几种新的裙子。
这些大人物为在裙子的进步上所做的只是材料上的改进,却不敢做式样上的改进,因为这可是一个危险的动作。例如宋朝有个人随便改了一下裙子的设计风格,然后他就死掉了。这事记载在《荆湖近事》里,当时的武安节度使周行逢,他家里的妻妾中估计有个爱好服装设计的,搞了一个新的发明创造,他们穿的群幅都不缝,让他们散落在四周,称为散幅裙,其实这也没多大新意的一个设计,但是作者认为这散幅听起来跟散福一样,你把福气都散了,能不倒霉吗?于是过了没多久周行逢就死掉了。
-
与同学分享(谨)的交流体会
- 穿衣戴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会。可是,《弟子规》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国古代穿戴整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弟子规》讲,“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古人的袜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
-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 高不要超过与人作揖的高度的,低不要低过递东西给人的高度,大约在肚脐到胸口这个位置。神态比较紧张严肃,有战惧之色,他捧着圭向前的时候,脚步抬得很低的,小步快速向前,好像地上一条直线,寻着前行,就是非常专注,不东张西望,很正式,很郑重的对待。见礼问讯之后,要献上礼物,需要呈上礼单,把东西摆出来的时候,...
-
古代没有空调,古人们会穿哪些衣服度过夏天呢?
- 有钱人穿纱没钱的人穿麻。古代贫富差距比现在还要明显,有钱的人就可以穿上薄薄的纱衣,而没有钱的人就是我说到过的竹衣加上麻布制造的衣服了。虽然材质不一样,但是无外乎都是穿着凉快的衣服。古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只会穿着厚重的衣服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实际上他们也有许多的娱乐,也会...
-
衣食住行从古到今 衣食住行从古到今
- 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 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自狐、青狐、西狐、玄狐、 紫貂。“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 银嵌或羊皮袍子。 妨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
-
明清服饰风俗有什么不同?详述一下哦!
- 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