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分类服装 » 童装 » 苗族服饰的由来

苗族服饰的由来

苗族服饰的由来 我来答
苗族服饰的由来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组成。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左襟为扣眼,右襟为扣子。上衣前摆平直,后摆呈弧形;左、右腋下摆开叉。对襟男上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与之匹配;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近年来,青壮年多穿中山装,部分青年喜着西装。
 
左衽男上衣流行于从江、榕江八开、台江的巫脚、反排和剑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双袖组成,左襟与右襟相交于咽喉处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摆,订有布扣五至七颗,前摆、后摆均平直。左、右腋下摆不开叉直桶形。左衽上装布料一般为家织布或藏青织贡尼,颜色以青色为主。
  左衽长衫结构与左衽上衣相同,差异仅在衣上至脚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装。
男便装下装一般为无直档大裤脚桶裤,裤脚宽盈尺许,裤脚与裤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组成,制作简便。
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称"乌摆"(Ed
bad,意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传统的苗族女装,如"袈裟",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

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精绣花鸟、花草图案花边或购买现成花边,围围腰,系银质围腰练,下装着西装长裤,挽高髻于顶,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头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插银衣、塑料花等饰物。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系围腰,围与裙长。老年妇女上装饰物一般为家织布或织贡尼。颜色喜尚青、蓝色。
  凯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县铜鼓、开发区白午及丹寨县的南皋一带苗族妇女便装上装,内穿翻领对襟中长衣,外套大领对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锦式粉红色长袜。

丹寨县的扬武、长青、排调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衽对襟上衣,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裹裹腿,中老年与青年服饰无异。上、下装质料多为家织斜纹布、平纹布、灯芯绒、平绒及织贡尼等,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一带苗族妇女上装为无扣大领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带束腰;下穿过膝青衣红、白蜡花百褶裙,围紫色围裙片,质料多为家织布,颜色以青色为主。

雷山县的桃江、桥港、年显、略果,丹寨的排调、党早、加配、羊巫,台江县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为齐腰紧身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装质料一般为家织布、平绒布和灯芯绒,颜色素青,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少见刺绣工艺品。

榕江县八开,从江县加鸠、宰便以及黎平县的水口,丹寨县雅灰等地苗族妇女便装,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着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婚后着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袖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
苗族男装盛装为左衽长衫外套马褂,外观与便装相同,质地一般为绸缎、真丝等,颜色多为青、蓝、紫色,各地无异。

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棱形挑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头饰
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近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
  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包白毛巾头帕,黄平一带戴缩褶帽。

凯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铜鼓、开发区白午,丹寨县南皋、新华等乡镇苗族妇女发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别。未婚者,挽锥髻于头顶,戴无底覆额帽,插银梳或银花;已婚者梳平髻于头顶,将头发盘成波浪状覆盖在前额,头戴银花或银梳。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两县苗族未婚女子从七、八岁起头戴平顶缩褶帽,外缠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妇人将头发盘缠于头顶,戴上无底或半边底的覆额缩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装无更多头饰。
丹寨县扬武、排调、金钟、长青、龙塘等地苗族妇女未婚者挽高锥髻于头顶,戴无底帽,已婚者挽平髻于头顶,搭方帕或蜡染巾。

雷山桃江、掌雷,丹寨党早、羊巫、加配,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妇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将头发浸湿,挽成高髻于头顶。用毛线等物将头发拴成一格一格状,头戴银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剑河柳川、革东等地苗族妇女头饰与其他地区的无大异。

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耳坠多附在耳环上,多为瓜子形饰物。耳柱是苗族妇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线器,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朵拴在起。
金银首饰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因服饰各异而不尽相同。银饰品有男饰和女饰两类。男饰较简单,有银锁、手箍、手镯、头花、烟盒、项链、项圈等;女饰有银花、银角、银泡、银簪、银梳、插针、耳环、耳柱、耳坠、项圈、围腰链、压领、披肩、项链、手钏、手镯以及各种银片、银缀、银泡、银铃等数十种,每块银片、银泡都有精致的浮雕。一套完整的银饰用银多达10公斤。

在众多的银饰种类中,每种又有不同的式样,如头花就有"双凤同栖"、"喜鹊登梅"、"锦鸡高鸣"等等,手镯和手钏则有实心的、空心的、六角形的、泡花的几种。在每件银饰的结构上有对称的、均衡的、放射的、球心的等等。在花纹图案上,雷公山、月亮山麓多取样于花草、雀鸟、 、蝴蝶等。清水江、都柳江和氵舞阳河边的花纹多取样于水族动物。
苗族服饰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4. 宋以后,“苗”这一名称从其他混称的“蛮”中独立出来,成为单一民族名称。5. 苗族的族源可能与被称为“南蛮”的古代氏族或部落有关,蚩尤被视为苗族始祖。6. 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在巴蜀、夜郎、荆州等地活动。7. 秦汉时期,苗族先民主要定居于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 *** 。”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苗族服饰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随着苗族部落的迁徙和发展,服饰逐渐成为一种标识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在长期的农耕和游牧生活中,苗族人民根据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艺术。二、历史演变与传承 苗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古老的纺织品到现代...
苗族的服饰有哪些特色?
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因为其图案和装饰往往记录了苗族的历史、迁徙路线和文化传说。种类与样式:苗族服饰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其中黔东南地区的苗服种类尤为丰富,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形式。盛装用于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繁复华丽,集...
苗族服饰的由来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