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分类服装 » 童装 » 青莲居士李白,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青莲居士李白,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青莲居士李白,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我来答
青莲居士李白,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白和青都喜欢
白的,因为常常看见他的图片都是穿白衣服
李白,都有白这个字了,肯定是白了
青或白色的
白色
应该是白色吧···
李白时代的服装的一般特点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沿袭着以往各个朝代的风俗的基础上,也有着不同的创新和发展。唐朝前期的思想控制相对与唐朝而言是较为严格的。唐朝时期在较为松散的思想氛围中,渐渐放弃了正统庄严的服饰,走向了与下层百姓更为融合和亲切的服饰系统。在唐朝的统治阶级的倡导下,李白所处的这一时期的服饰基本以常服为主,除非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如祭祀等等,不再穿戴非常正式的冕服和冕冠等服饰。常服是相对冠服而言的,冠服即指上文提到的诸如冕服和冕冠之类的服饰。总的来说,古代男子的服制大体上就分为常服和冠服这样两类。“隋唐五代的冠服主要是继承了经北魏改革以后的汉式服装,与汉代的冠服衣裳已有所区别;而常服则主要是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缺骻袍。” 可见就唐时的男子常服而言,主要的流行款式还是较为统一的,以圆领缺骻袍居多。隋唐五代的常服较为简易实用。男服为幞头、圆领缺骻袍(系腰带)和靴履;女服为裙、衫、帔。在唐人张文成著名的《游仙窟》小说中,可以看出唐人装束的这种特点。男主人公与崔十娘就寝之前,十娘唤侍女“与少府(即男主人公——引者)脱靴履,叠袍衣,隔幞头,挂腰带。然后自与十娘施绫帔,解罗裙,脱红衫,去绿袜。” 寥寥数语,将这一时期男女穿着风俗的主要特点表露无遗。
华梅的《服饰与中国文化》中也这样介绍道;
“从隋唐时起,服饰制度越来越完备,加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交流活跃、民风奢华,因而服式、服色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就男装来说,服式相对女装较为单一,但服色上却被赋予很多讲究。男服中最盛行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也有加襕、褾的,其中一些款式延至宋、明。服色上有严格规定,据《唐音癸签》记载:‘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这与前几代只是祭服规定服式服色之说有所不同。”
唐代的人们一般首服幞头,是一种包头的巾帛,这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一般叙幞头的来源,多引唐人杂说及《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认为创始于北周。其实结合壁画和墓俑图像分析,若指广义‘包头巾子’或平帽子而言,商代早已使用,如今还留下许多种不同形象可供比价印证。东汉时期就已经普遍流行这种装束,至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几乎成为男子的主要服饰。到北周武帝时,将这种幅巾做了加工修改,裁出脚,后幞发,故俗称之幞头。” 《隋书•礼仪志》云:
巾,案《方言》云:“巾,赵、魏间通谓承露。”《郭林宗传》曰:“林宗尝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此则野人及军旅服也。制有二等。令高人道士所着,是林宗折角;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故事,用全幅皂而后幞发,俗人谓之幞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戏赠郑溧阳》:“漉酒用葛巾”中提到的“葛巾”用的是陶渊明的典故,倨《宋书•陶潜传》载,郡守访陶潜,逢其酒热,郡守取陶潜头上的葛巾滤酒,用毕又戴在他的头上。陶潜亦不以为意。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也证明了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情况。李白借陶潜的崇尚自适的情怀来喻郑晏,表达了对他的生活情趣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幞头,是唐朝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样式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套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了定型帽子。名称多依其演变式样而定,贞观时顶上低平称“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皆为柔软纱罗,临时缠裹。幞头两脚,最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都属于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使之富有弹性,谓之硬脚。 李白在《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御》中写到:“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其中的乌纱巾便是幞头的一种。
唐代男子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这一身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饰。 这一时期汉族与北方民族的交流在李白的诗中也有所体现,有多处写道了关于胡人的情况。如《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诗人对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作了生动刻画。
隋唐五代男服中的鞋类,最重要的是靴。靴与幞头、圆领缺骻袍相配,构成了这一时期男服的最常见的形式。此时已经有了表示鞋子大小的“鞋号”。据记载,薛昭纬为人糊涂、气貌浑浊,但又生性滑稽。在没有登第前,他到鞋店买鞋,店主问:“秀才脚第几?” 薛昭纬调侃说:“与昭纬作脚来,未曾与立行第也。” 所谓”脚第几”,犹现在问“穿多大号鞋”,可知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随着鞋子种类的增加和制鞋工艺的复杂化,制鞋已从家庭内部走向了社会。
靴在我国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已出现了短靴型的陶器,商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也曾发现过靴或与靴有关的文物。但是由于靴的最大特点是便于骑乘,在农业地区服用较少,所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一直被当作最典型的胡服。 进入隋唐以后,乌皮六合靴与折上巾(幞头)一起,成为“贵贱通用”的服装。
靴多为皮革制作,隋唐人穿的靴一般是用六块皮革缝缀而成,看上去有六条缝,所以称作“六合靴”或“六缝靴”。一般来说,北朝的靴可能要靿较长,所以朝廷特别规定不许着靴入殿省。唐太宗时(公元626-649年)马周建议缩短靴靿,并加靴毡,于是作为胡服的靴子就堂皇的进入了庙堂之上。 李白在写作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时,就有让宦官高力士为其脱靴的故事。显然那时穿靴入宫已经习以为常了。 “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对酒》)的描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时还有女子穿靴的习俗。
李白的一生除了有十年长安这段官宦生涯,其余的时间都处于漫游或归隐的状态中,属于“士”这一阶层。“士”是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李白属于贵族,但是处于最底层的阶级层面。这一身份特点和李白的身世有关。“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唐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家族重新返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暠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 然而由于当时能证明李白是贵族的资料缺乏,所以李白的身份只能定位为“士”。“士”在后来的演变中也成为了学子的代名词。“士”这一阶层在当时的唐朝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而趋于人数众多,不受上层社会的重视,“士”阶层实与平民阶层十分相近。人们对李白有这样一个称呼:“布衣李白”,布衣在唐朝更为经常性的含义即是称那些没有入仕的知识分子。通过这个称呼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生活与底层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李白平时的服饰应与唐朝一般的男子相似,即通常所穿的是唐时的常服。
白和青
青莲居士李白,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白的,因为常常看见他的图片都是穿白衣服
居士平时日常生活都能穿那种颜色的衣服?
居士不是出家人,可以穿着各种颜色衣服,只要端庄得体
李白青莲居士的来历
5. 在古代,青色象征着清新、纯净和生机勃勃。莲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纯洁和高雅的象征。6. 因此,“青莲”这个词汇蕴含着清新、纯净、高尚和超脱的意蕴。7. 李白被称为“搏伏青莲居士”,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出生地和号与“青莲”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作品中所...
青莲居士指的是谁
青莲居士指的是:李白。李白少年时期曾居住在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古人习惯以地名为号,因此李白叫青莲居士。而李白对这个称号也是十分满意,因为青莲在佛教里是清净无染的存在。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
李白号“青莲居士”,因其?
首先,李白非常喜爱青莲花,他有不少诗篇咏莲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的名句。这与其说是对别人的赞誉,不如说是他的自我写照。他的自号反映了他这种崇高的生活情趣。其次,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是出于对佛教的信仰。青莲花是佛教圣物,居于青、黄、赤、白四色莲花之首。李白在诗文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