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服装专业 » 服装文化 » 唐代服装史最灿烂,阐述原因

唐代服装史最灿烂,阐述原因

唐代服装史最灿烂,阐述原因 我来答
唐代服装史最灿烂,阐述原因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服装,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当时最盛行的文学样式——唐诗,对此作了充分的诠释。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饰的繁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代服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代有了长足进步,缫丝、印染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服装材质品种多,产量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唐代女性讲求配套着装,每一套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人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依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将服饰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每一种搭配都个性鲜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蕴。

  唐女配套装可归结为三种,襦裙装,打破儒家礼仪规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装,以及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引进的胡服。

  襦裙装

  传统的襦裙装,上为短襦、长衫,下为裙,这也许算不上新颖,但唐女将它穿出了新样。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那时的短襦或长衫,在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将其开成袒领,这是在前朝未曾出现过的创新之举。最初还主要为宫廷嫔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贵妇的垂青,这说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开放的。

  儒家经典明确规定要用衣服将身体裹得很严,妇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这样领子低到能见到 上侧露出 的款式,在礼法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生卒年不详)、周昉(生卒年不详)惯画宫中艳丽丰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 。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崇尚丰满、浓艳之美,赏花喜欢赏牡丹,人则讲究男无肩女无颈,马也要头小颈粗臀部大。在唐代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到,唐女为了显示自己丰满,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还嫌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将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这样就看不见女子的腰身,只见一个圆滚滚的外形。

  对于唐裙的描绘,诗人几乎想尽了绝妙的诗句,除了款式之外,还有不少提及裙色。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裙色相当丰富,而且官方的束缚少,因而可以尽人所好。仅色彩就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都有关于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记述石榴裙流行盛况,说石榴花开的时候满是浓重艳丽的石榴红,千家万户买石榴花给家中的女子染红裙。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郁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这种植物不同于原产小亚细亚的郁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状茎及纺锤状块根的汁液能够染布、而且散发着香气。

  唐中叶时一位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羽毛织成,白天看是一色,灯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巧夺天工。女子襦裙装并不只是上衣下裳,还有其它款式用以补充或装饰,如半臂,就是一种短袖衫。现代人都是在夏天穿着,可是唐女穿时,常套在长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与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长度在坎肩和长袖的中间,所以称半臂。穿起来娉娉婷婷,体态美妙怡人。

  唐女爱披一件帔子,或是两只胳膊上搭着披帛。这两种装饰物的样子,区别在于帔子阔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传说有一次宫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一阵风起,将杨贵妃的帔子吹到贺怀智的幞头(一种黑绸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来看,帔子或许是很轻盈的,当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织帔子御寒的可能性。披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飘带”,长长的,一般较窄,从身后向前,搭在小臂上,两端自然下垂,后人画仙女和古装仕女,怎么也忘不了这种美妙的披帛。

  与襦裙装相配合的足服,有凤头高翘式锦履,也有麻线编织的鞋或蒲草鞋,软软的,但很精致、很轻巧。除了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实物。

  唐女著襦裙装时,头上一般不戴帽子,当然也有花冠等是属于装饰性的,出门时则戴一圈垂纱的帷帽。这种帷帽从唐初开始流行,至盛唐时,女人们连帷帽也不屑于戴了,干脆露髻骑马出行。发髻上插满了金钗玉饰、鲜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今天,还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种精致的金银首饰和绢花的实物。

  整套男装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与花枝招展的襦裙装相比,将整套男服穿在身上则别有一番情致。唐代典型男服是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腰间系带,脚蹬乌皮六合靴。这身装扮使男子穿着干练、潇洒又不失儒雅,女子穿又别有一种洗尽铅华却添帅气、俏皮的风度。尽管儒家经典中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裳”。《旧唐书• 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还是出门,都这样装扮。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很少。

  《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洛阳伽蓝记》五讲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九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后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

  这种女穿男装的装束,在唐永泰公主石椁线画、唐韦泂墓石椁线画、唐李贤墓壁画、唐张萱《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敦煌莫高窟晚唐17号窟〔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藏经洞的洞窟,高僧身后左壁所绘持杖供养女子身上,也都有具体的形象。

  胡服

  唐代贵族仕女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是时尚的打扮。"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文物考古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西域文化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唐代对异族的政策较为开放,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开元、天宝年间,女子大多上着窄袖衫,下着长裙,肩披中帛,腰系长带,脚穿高头鞋履。《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馔御,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载:“中国衣冠,自北朝以来,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唐诗中刘言史《观舞胡腾》“细叠胡衫双袖小”,李贺《秦宫词》“秀襟小袖调鹦鹉”,白居易《柘枝词》“香衫袖窄裁”,都是对当时风气的描述。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胡服

  唐代的舞蹈服装

  舞蹈服装是生活服装的升华,同时又是生活服装的审美先导。汉代舞女打扮一般为高髻大袖,《后汉书•马廖传》记载着一段当时长安的谚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城市舞蹈服装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中国舞蹈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从属于政治礼仪性质的舞蹈,它是中国原始舞蹈的延续,一开始就与原始巫术相结合而带有神话的色彩。后来与阶级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礼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较多的属于娱乐性质,其低级形式就是民间的各种舞蹈;高级形式则属于上层社会精神文化的享受。

  随着社会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舞蹈艺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后汉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明西域舞蹈已伴随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流入中原,为中国上层社会所赞扬。南梁简文帝《小垂手》诗:“舞女出西秦,踌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说明南北朝时南方舞蹈也以接近西陲的河西舞女为尚。

  唐代舞乐空前繁盛,据《唐六典》和《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唐代舞蹈就达数十种之多。唐太宗时宏文馆直学士谢复所写的《观舞赋》,描述舞女“曳绢裙兮拖瑶佩,簪羽钗兮珥明珰,弦无差袖,声必应足,香散飞巾,光流转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十分注重歌舞声容音乐与服装的综合效果。

  唐代各种舞蹈,多有定式的舞衣,如,《七德舞》披甲执戟。《九功舞》戴进德冠(进德冠是形式介于进贤冠与通天冠之间的一种非常华贵的冠式)、紫裤襦。《上元舞》衣画云五色衣。《大定舞》披五彩文甲、持槊。《圣寿舞》金铜冠、五色画衣。《光圣舞》乌冠,五彩画衣。《宴乐舞》绯绫为袍,丝布为衣。《长寿舞》衣冠皆画。《万岁舞》绯大袖,并画鹦鸽、冠作鸟像。《龙池舞》服五色纱云衣,芙蓉冠、无忧履。《狮子舞》二人持绳秉拂、服饰作昆仑状。《景云舞》花锦为袍,五绫(五枚斜纹地组织的绫)为袴,绿云冠。

  《倾杯舞》乐工淡黄衫、文玉带。《文舞》服委貌冠,玄丝布大袖,白练领褾、白纱中单,绛领青丝布大口袴,革带乌皮履,白布袜。《武舞》服弁平巾帽,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裲裆(裲裆是一种套穿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金饰白练盖裆,锦腾蛇(腾蛇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像蛇形)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袴,乌布靴。《坐舞》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八佾舞》着画绩,文衣长大,武衣短小。《霓裳舞》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上面这些舞蹈大体属于传统礼仪场面的中国式舞蹈。另外一类属于西域传入的流行舞蹈,所穿舞蹈服装也带有强烈的异族风貌。如广为唐代诗人吟诵讴歌的《柘枝舞》和《胡旋舞》、《胡腾舞》均是。白居易《柘枝妓》“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又《柘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张祜《周员外席上视柘枝》“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又《观杨瑗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又《观杭州柘枝》“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又《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又《感王将军柘枝妓殁》“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红色或紫色刺绣或手绘的窄袖罗衫,珠玉刺绣卷檐虚帽,红锦靴,装饰飘带,是柘枝舞的基本服装。

  《胡旋舞》和《胡腾舞》以配合弦鼓节拍作旋转舞蹈为特色,有时站在一个小圆毬上转蓬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上。舞蹈服装也是尖顶番帽,小袖胡衫、宝带、锦靴。

  唐代舞蹈服装的设计,追求新奇,思考是很细致的。《教坊记》记载《圣寿乐》的服装,衣襟上都绣着一个大团花,再在这件绣衣的外面笼上一件与绣衣颜色相同的短短的缦衫。舞者出现时,观众看见她们穿的只是一种单色的衣服。舞到第二叠时,“舞者相聚到场中,当即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入怀中。观众忽见众女文绣炳焕,莫不惊异。”服装设计者把服装与舞蹈进程结合起来考虑时空效果,使观众获得幻觉一般的新鲜感受,这种设计构思是非常出色的。

  唐代舞蹈服装形式众多,在唐代洞窟壁画、雕塑、陶俑和绘画中保存着丰富的形象资料。
唐代时期,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存、发展了中原传统主流服饰,而且唐代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饰融会贯通,出现了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服饰、新风貌。 唐代服饰艺术是“拿来主义”成功运用的缩影,它在维系中原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大胆地选择,能动地吸收,进行创新发展,因而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服饰,而且也有不少服饰对外产生重大影响,使唐代服饰的发展盛况成为世界服装史中重要组成部分。
1、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当时在世界上是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外部发展机构,并明确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民族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交流中,服装和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服装和染织工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日本,印度及附近受影响的中亚国家; 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各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一种形式的民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唐代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最繁盛时期,也是我国服装发展的一个高峰。高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唐代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丝织品的产量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已经大为改善,由原来的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唐诗有“每和烟雨掉(摇)缫车”诗句,其意就是说当时农村妇女常常利用阴雨天缫丝,反映了广泛的丝绸蓬勃的过程。
在此物质文化基础上,唐代出现了一系列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的服制。在这些服制中,从一个的(礼服)的公共服务法庭橙色服饰法院官员,并已完善还有表明官吏等级标志的章服和皇后服等。男官服一般是圆领长袍,束腰带,足着靴,谁大头。部长官油漆沙龙朝服的一方点曲领长袍。和汉代不同,唐代有男女同服的习俗,流行穿胡服,即翻领长袍,袖口窄小,下穿波斯裤。贵族妇女,通常长汤,披,丝绸,班比,裙子,裙,短上衣只及腰。日本沿用的和服,就是日本人当时从中国学去的唐服。
2、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3、目前流行的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
“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显然这种“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
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当前,“唐装”的兴盛似乎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然而撇开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义,“唐装”本身其实是一个颇模糊的概念,关于这个名词的内涵,时装界有多种表述,如“华服”、“中装”等。很多人对“唐装”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华之大,唐代以降,岂无装可穿?而“唐装”在文化领域则更是饱受置疑:中国人的衣服,为何要由外国习俗来命名,本非唐朝的服装,却因外国人称之为唐装,而中国人自己便人云亦云的也称唐装,岂不滑稽?
真正的唐装除了作为主体款式的礼服外,还有作为补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谓(意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或“汉族的民族服装”),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汉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鲜(韩国)的“韩服”(汉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
真正唐装的宽衣大袖的礼服更适合于祭祀、成人礼等庄重场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则更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随着自互联网发起,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真正的唐装(汉服)在现代人们的视野中也并非“遥不可及”,源于外国人眼中的“唐人”而定义的“唐装”一词,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置疑。
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应该说唐代服装是融合了大半个世界的文化精华而后形成的亮点.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唐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唐装的肩部自然垂展,不加任何雕饰,整件衣裳全凭穿着者的风骨和气度撑着。而且穿着中装非常舒适,它没有一定的形式,是随着穿的人身体曲线而改变的。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 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中国舞蹈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从属于政治礼仪性质的舞蹈,它是中国原始舞蹈的延续,一开始就与原始巫术相结合而带有神话的色彩。后来与阶级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礼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较多的属于娱乐性质,其低级形式就是民间的各种舞蹈;高级形式则属于上层社会精神文化的享受。所以,唐代的服装是历史上最灿烂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答唐代女装为什么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唐代女装被称为中国服装史上最璀璨的明珠的原因:1、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唐代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女装款式多样。3、...
简答唐代女装为什么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唐代女装被誉为中国服装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到了唐代,丝织品的产地遍布全国,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这为唐代服饰的创新和华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广泛交往于各国各族人民之间,对各国文化采取了广收博采的态度,将这些文化融入到本国服装中,从而推出了许...
为什么说唐朝是中国服饰最繁荣的时期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为什么说唐朝的女装为世界服装史上的一朵奇葩
5. 唐朝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6. 唐代女子的浓艳与奢华的昔日光芒,在一千多年后,在长安已被称为现代的西安,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那些出土...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