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全文+译文
-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经过磨洗,辨认出是赤壁之战的遗物。假若不是东风助周瑜一臂之力,赤壁之战的胜利可能属于曹操,而东吴的二乔可能就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中。【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
- 杜牧的赤壁什么意思
- 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阔景象,并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感慨。详细解释:一、《赤壁》的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是杜牧游历赤壁古战场时所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决定了三国时期的格局。杜牧通过这首诗,再现了那场战争的壮观场面,并表达了自...
- 《赤壁》古诗赏析
-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
- 赤壁为什么叫赤壁
- 赤壁山的名字背后,不仅有历史的辉煌,还有文化的积淀。无论是周瑜的题字,还是汉高祖的命名,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而赤壁山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赤壁”这个名字,从周瑜的题字到汉高祖的命名,再到后来的《三国志》和其他史籍的多次提及,都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 赤壁意思是什么
- 赤壁,这一地名的由来与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密切相关。相传在公元208年的冬月十三日,孙权与刘备联军利用东风之力,实施火攻,成功击溃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格局,也留下了“赤壁”这一历史印记。周瑜,这位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不仅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亲自在战后刻下...
- 赤壁在哪里
- 赤壁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南距市区38公里。《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周瑜大军...
- 赤壁为什么比咸宁好
- 一、历史文化的丰富性 赤壁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历史故事、传说和遗迹为赤壁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力,使得赤壁在文化传承方面占有显著优势。相较之下,咸宁虽然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但在赤壁的历史光辉下,显得较为逊色。二、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赤壁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
- 杜牧赤壁
- 杜牧的《赤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这首诗描绘的是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和紧张气氛。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一幅战火纷飞的画面。其中,山川的险峻、战船的威武以及英雄们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杜牧在诗中寄寓了自己的...
- 赤壁原文及翻译
- 赤壁原文及翻译如下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赏析 ...
- 赤壁 杜牧
- 七绝《赤壁》是杜牧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时(842—844)所作的咏史抒情之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曾在赤壁(山名,位于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击败曹操的军队,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黄州城外也有叫赤壁(又名赤鼻矶)的地方,和真正古战场赤壁相距不算太远。【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