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有了新动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有了新动力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0-12-03 潮流指数:893 发布人:品牌服饰

    毋庸置疑,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服装生产和销售的70%来自于服装产业集群。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不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服装产业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逐渐加大,它们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机遇。

  量质齐升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新阶段,集群内企业量质齐升。根据各服装集群统计数据,各服装产业集群的服装产业经济总量在当地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最小占20%,多至80%。与2005年相比,大部分集群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数量已经翻倍,服装产量和出口额同比增长也普遍超过60%。

  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产业集群内,很多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随着企业联合、整合、重组的进行,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渐增多,并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进行企业转型提升,实现从OEM加工向自主设计、自主创牌转变。

  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政府积极支持倡导创建区域品牌。近年来,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下,产业集群对外经常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宣传推介、展览展示甚至是产品标识上,开始出现区域品牌的形象应用。

  区域品牌的倡导以浙江和广东两省最为突出。中国领带名城嵊州通过每年举办中国领带节暨真丝产品博览会,增强了“嵊州领带”的区域名牌宣传力度,提高了嵊州领带和企业的知名度,使“嵊州领带”成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广东顺德“均安牛仔”的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也赢得国内同行业广泛关注与认同,均安牛仔整体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正在不断增强,目前均安向工商部门成功申请了“均安牛仔”地理标志;浙江平湖服装区域品牌的图案也已初步确定,并正在向平湖市工商局申请注册。

  集群内产业链日趋完善,集群发展增添新动力。随着集群的发展壮大,很多服装产业集群由原来的单一的生产型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相关的企业聚集。上下游产品配套生产企业、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以及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辅料业、服务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电子商务到现代物流,从专业市场到研发中心建设,从产品检测到技术研发设计,从幼儿园、图书馆到银行等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集群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推动了服装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另外,内陆承接梯度转移形成新集群,集群发展呈现新动向。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服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新的产业集聚。单从产量绝对值来看,中西部地区还远未能成为支撑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产量较低,但是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2009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获得“中国女裤名城”称号;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获得“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称号。而在江西、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以及辽宁等东北地区也开始出现服装产业集聚,这说明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了新动向。

  集群内企业营销转向多元化,集群发展出现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种种压力,外贸出口型企业面临无单可接、不敢接单、利润变薄等现实问题。为此,后危机时代,外贸依存度高的产业集群已经率先进行多元化探索,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加快创建自主品牌、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东盟等地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设厂,或者通过收购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

  还有集群企业通过联盟的形式增强竞争力。在浙江乐清市,11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乐清市联盟服装实业有限公司,旨在创立并运营品牌服装,以乐清服装生产企业为品牌服装生产基地,运动新的服装营销模式,实现厂家产品直销;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注册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直接销售乐清服装产品,承接外贸一手订单并下单给乐清服装生产企业。

  转变粗放式经营阻力不小

  后危机时代,规模企业考量取胜、粗放式管理、简单化经营的模式受到考验。对于那些发展早期缺少规划的服装产业集群来说,要想改变以前的模式遇到的阻力不小。

  第一,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短缺。土地资源供应量不足、职业工人短缺,都给服装企业带来发展压力。近年来,服装企业缺工现象严重,有些企业甚至整年都处在缺工状态中,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其次,在服装企业管理、研发、营销等环节,由于中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技术能力与发展规模明显不相适应。

  第二,劳动力短缺、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服装行业工人人均工资上涨20%-30%,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此同时,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企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日益增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减少给企业效益持续提高带来较大的压力。一些小企业难以消化快速上涨的成本,举步维艰。此外,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的服装产品,中低端产品比重较高,成本上升给产业集群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第三,产业集群升级缓慢。表现之一是规模化进程缓慢。除大企业以外,大部分服装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差,应对措施不力,营销模式僵化,产能空置现象较为普遍,特色产业延伸发展速度不快,市场空间过窄,集群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升级缓慢表现之二是产业竞争力不足,不少企业的品牌含金量较低,经营方式落后,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开发能力弱,产业链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如服装面料和辅料开发滞后,大部分仍需从外地购进。

  第四,出口形势严峻,内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国际贸易壁垒不断翻新的情况下,我国服装产业的外贸出口风险日益加大。今年,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上半年出口型企业大部分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经营状态,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面临洗牌出局的现实困境。

  内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很多外贸型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让本来就已经趋于饱和的市场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如何寻求突围,保持企业健康发展,也成为服装产业集群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五,规模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引进和培育人才,推进管理方式和手段现代化,强化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是规模企业加快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同时,一些企业家在积累一定财富之后,发展的欲望减弱,新上项目少、投资规模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更有一些企业家过于短视,在主业不牢固的情况下过早地涉足多元经营,进军房地产、资本、资源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后危机时代面临好机遇

  对于后危机时代的服装产业集群来说,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一些主客观条件正在改变,前方也有很多机遇在等着它们。

  首先是各产业集群地的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各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培训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水平,使平台真正成为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实践基地,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正日益完善。在产业集群地,工业园区建设是一大特色,是政府扶持当地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在产业集群完成企业量的集聚后,为了让广大服装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大部分产业集群都建立起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面辅料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如今,打造服装制造企业聚集地、设计师聚集地、品牌聚集地、时装信息集散地、流行发布聚集地已经成为服装产业集群新的目标。

  再次,后危机时代企业转型意识增强。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后,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长期的OEM生产方式,使企业丧失了开发新技术、建立新品牌的动力和能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部分企业在后危机时 始主动谋变,通过在品牌、质量、设计等诸多方面下功夫,寻求突破之路。

  另外,集群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显著。中国服装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品牌发展,目前已有一些品牌服装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不管是在品牌运作、营销模式,产品设计还是企业管理上,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一直被中小企业所关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更多的规模企业开始做大、做强。如今,大部分服装产业集群都开始紧抓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促进整个集群发展、壮大。

  最后,在产业集群的转型中,行业协会组织自律和引领作用正在加大。目前,在产业集群地,几乎都完成了行业协(商)会的组织建设。这些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已开始显现。作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行业协会组织在价格自律、竞争规范、市场准入、规模发展、市场培育、贸易促进、标准检验、品质认证、创新保护等方面发挥协调规划、监督和促进作用,使行业形成创新的市场氛围和健康的竞争环境。来源:服装时报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