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路,一名打工者在众多的求职信息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过年放假时还有1000人,年后开工就成了500人”
“河南10家服装企业9家缺人”
本次产业转移,不少企业看中的是内地的人工优势,因为在沿海,缺工已成为企业家们最头疼的事。
富士康来了,今年的用工计划10万人,明年20万人,包括格力电器、日产第二工厂等企业都是用工大户。本省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同样是用工大户。
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16~35岁的普工和技工如此炙手可热,几乎有多少要多少。
人工成本高于原材料成本
中午下班去吃碗烩面,你会发现15元一碗;天冷了买件羽绒服,你会发现价格比去年高了两三成;拿100块钱去超市购物,一个小塑料袋就把所有东西都装完了。
物价在涨,涨到很多网友开始在网上讨论“100元还能买点啥”。而老板们在细数涨价原因时,都会说成本涨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成本就是——人工费用涨了。
某品牌羽绒服的经销商包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一件羽绒服平均用鸭绒在100克左右,鸭绒每吨从8万涨到元,平均到每100克上,成本不过才增加了16元左右。
“最主要是人工工资上涨比较多,每做一件羽绒服,人工费用涨幅超过30元。”包先生说,在主做羽绒服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个工人的工资每月从2000元升到了2500元,即使如此,大部分的订单因为找不到工人还是不能接。
同样,郑州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李钊这半年压力很大,因为公司总是面临缺工的窘迫现状。
“以前缺工季节,到人才交流中心要个展台,一上午就能招够人。”李钊说,现在去人才市场,很多年轻工人会与富士康这样工资、保险等待遇好、用工制度完善的大企业相比,“我们的条件自然比不上大企业,而工人在工资、待遇方面开的价码越来越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像李钊所在的这样中小型私营和民营企业,很多遭遇过用工难的窘况,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再地提高人工工资,平均每人每月提了500元左右,普通工人工资也在1800元上下。而人工成本的提高,又必然地传递到了终端产品上。
缺工 已成沿海企业最头疼的事
“过年放假时还有1000人,年后开工就成了500人。”11月12日,在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会上,说起用工现状,来自厦门一家服装企业的老板周利(化名)无奈地摇头:严重缺工已成沿海企业发展的瓶颈。
周利说,从2009年开始,沿海服装企业缺工情况日益严重,今年春节过后,福建很多服装企业面临不缺订单缺工人的尴尬情景。“人才服务公司输送一名普通工人的服务费高达千元,即便如此,沿海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不能满负荷生产。”
莆田市是福建的服装重镇,福建汇达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坤说,莆田的服装企业几乎家家缺工,单是他们所在的江口就有178家企业,粗略算就缺工10多万人。
缺工,显然已经成了福建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头疼的问题。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已于今年8月在郑州开工,看中河南丰富的人力资源也许正是他们转向内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介绍部部长崔秀池告诉记者,2006年起,沿海劳动力明显开始供不应求,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提高,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向中西部转移。
单是富士康,进入河南,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人力,今年底前要招够10万人,明年富士康的用工计划是再增加10万人。
格力也来了,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投建新厂,所需员工也在万人以上。日产第二工厂、海马汽车等都需要大批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