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行业解读:长乐路设计师小店仍有路可走

行业解读:长乐路设计师小店仍有路可走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0-08-30 潮流指数:934 发布人:品牌服饰

四年前,香港艺人陈冠希开设的设计师服饰店落户上海长乐路,吸引了不少设计师在该路上选址开店。两年前,美国媒体《国际先驱论坛报》由此预言长乐路将成为下一个时尚之都。而现在,记者却发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小店撤离了长乐路。

  经过记者的调查,设计师小店撤离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租金太高,山寨横行,缺少推广。认真分析三个原因的背后,都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产权分散。因为产权分散,所以房东存在攀比心理,你20平方米能租到每月2万元,我凭什么只能租到1万5?自然层层加码,房租从2008年的每平方米每天10块钱到现在的30块钱也不足为奇了。因为产权分散,房东只要租客愿意出钱,不会苛求一定要是设计师小店才能入驻。而租客收回成本是第一位,用成本较低的外贸商品冒充设计师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产权分散,房东只求出租,不求发展,就更不会“抱团”求整体的包装推广了。

  设计师开店,本身就是设计理念产业化的过程,通过消费者用钞票来投票,选出的一部分设计师,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就是好的设计师,但这是有商业价值的设计师。相信不少设计师是希望能够量产化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成为迪奥、范思哲、华伦天奴这样的大师兼企业家,或者是被大集团看中,成为加利亚诺这样的首席设计师。无疑这是一条淘汰率很高的道路,从这个角度看,设计师小店撤离只能说明他们被长乐路淘汰了。

  由于设计师品牌生产量很小,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一件衣服超过千元成了成本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很难认同设计师小店的商品,而更青睐于真正的经过历史和众多消费者选择的大牌。另一方面,服装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做的产业,季节性、尺码、颜色、面料的多种差异,服装本身的生产计划存在诸多的难题。即使设计出了可能受欢迎的服装,冗长的供应链和不合理的库存也可能拖垮公司。世界知名品牌大多是通过出售包包、皮带等限制很小、适用面宽泛的配饰,以及香水、化妆品等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来弥补在服装上的巨大投入。而这些,离设计师小店还太远太远。

 

  并不是设计师小店就无路可走了。比如现在长乐路的价格已接近南京东路商圈的价钱,由于人流量的巨大差异,依靠零售肯定无法维持。能不能作为商家的服装买手的看样地点,或者是大服装公司的采购渠道,甚至是同服装生产集团的合作平台。作为批发渠道和展示窗口,也许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当然,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也涉及设计师可能要暂时放弃自己品牌的问题……但暂时放弃小品牌,是为了以后可能的双品牌(在服饰方面可以出现设计师品牌和集团品牌两个品牌)和最终的大品牌。

  我们也希望有大型集团来扶持这些设计师小店,为了方便,我们以大型地产集团举例。如果大型地产集团愿意像投资中国足球一样投资设计师,设计师小店自然会蓬勃发展。如果大型地产集团愿意像通过投资电影院招揽人气来带动其他商业发展一样,配套留一定的商铺面积给设计师小店,也许也是个利人利己的行为。如果申请者众多,大型集团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推荐,也可以摇号选择。如此产权明晰,只租不售,而且为了防止转租只采取短租形式,设计师小店在长乐路的遭遇可以轻易避免。

  从最功利的培育税源的角度,在设计师小店还缺乏市场化运作能力的初期,政府也可以通过非市场手段来支持这些设计师。比如,可以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降低地租,可以给予税收减免,可以给予引导资金扶持,可以给予户籍政策倾斜,也可以通过支持节庆活动间接支持等等。这些手段,有的已经做了,有的正在酝酿……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些,会发现在广东等一些服装加工业集聚的地区,政府在推动的是原来以外贸订单加工为主的服装加工业如何自创品牌。如何让设计师和服装加工厂真正走到一起,也是各地政府需要合作研究的课题。可以肯定的是,政府的任何帮助,只能是“扶一把”、“推一把”。真正的市场化之路,还是要设计师自己走下去。

  很多设计师品牌会快速消亡,有些会成为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客户的小品牌,很少一部分也许会成为大牌,登堂入室,跻身世界一流之列。但也要看到,就算是世界级大牌,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所以并不是成为了大牌才算成功,你创造出了独特的服饰,有人欣赏了,有人穿着了就已经成功了。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