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但凡到过深圳旅游的人们对“深圳购物”的印象都不会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沙头角买黄金和进口数码产品成风;具有“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建成以后,占其裙楼共2层的免税商场成为深圳多半市民家庭周末的潮流去处;“东门买小商品、华强北买电脑”都分别在各自的消费人群里形成了共同的记忆;而今,万象城、cocopark、海岸城已经成为深圳的地标,休闲新方式也渐渐在深圳人的生活中养成习惯。
比起广州、上海等传统商业发达的城市,深圳商贸零售企业几乎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1995年,深圳零售企业界就有了“走出去”的意识。最近两年,茂业、天虹成功上市,岁宝、海雅百货也紧跟上市进程的步伐,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不断扩张。深圳本土商贸零售军团在外埠攻城略地,成了内地市场的“狼”,但是,除了沃尔玛、家乐福、华润等品牌外资零售企业,却鲜见其他国内零售实力大军能打入深圳。深圳本是一个零售业的贫瘠地,如何在短短十多年茁壮成长出超过20家的全国百强?
深圳零售业几乎是从零开始
“1995年以前,全国零售业百强,深圳一家都排不上。”“2009年深圳市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超过1200家,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有680多家,连锁店遍及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总店数超过3.5万家。”“去年,华润万家全国销售额达到了680亿元,位列全国超市企业榜首,全国门店总数也达到2926家。”
据深圳市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09年深圳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超过1200家,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有680多家,连锁店遍及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总店数超过3.5万家。
2009年度深圳连锁30强企业全国销售总额达到1804.63亿元,连锁30强企业均为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在深圳的企业。其中在深圳地区实现销售额达到570.82亿元,而且外地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本地市场。这连锁30强企业在市外的销售额、门店数、营业面积和员工人数全面超过深圳本地市场。30强中11家超市企业在深圳地区销售额达到253亿元,全国销售额达到1314亿元;去年,华润万家全国销售额达到了680亿元,位列全国超市企业榜首,全国门店总数也达到2926家。
不说不知道,只有真真切切的数字摆出来,人们才意识到,与我们生活如此贴近的一家家“杂货铺”,其实早已不知不觉深入全国各地,每一天都在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去年是9家进入全国百强,还有9家不愿意参与排名,但实际营业额已经超过了,否则我们超过20家。广东企业都很低调。”
“其实深圳在零售行业几乎是从零开始,最初城市人口基数小,不像广州上海,有传统商业。”据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介绍,“真正发展起来是90年代后。95年以前,全国零售业百强,深圳一家都排不上。”
1984年,为满足建设大军的需要,香港百佳在蛇口开了一间小小的超市,是最早引入深圳的外资商贸零售企业,由于对内地市场的不了解,照搬了“小超市+限量新鲜食品为主”的概念而失败。1985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百货商场———天虹商场正式开业。1986年,随着国贸大厦的落成,免税、友谊城、国商等一批百货商场相继开业。90年代初,711、百佳、华润、惠康等香港模式的零售业态进入深圳,将超市业态和连锁经营的概念带了进来。
“深圳开始的十几年是刚刚起步的状态。人们消费心理很不成熟,需求也很单一。你穷,就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消费。你暴富就满足你暴富的心态。那个时候深圳是不贵不买,在大剧院下面的小商品市场,同样的衣服,标价七八十块钱的没人问,标价三百块钱的马上卖掉。那时深圳人收入跟全国人来比,高太多了。”
“深圳的消费心理真正和内地达到平衡,是在92年小平南巡后。所以93年到95年,大量出现平价百货,平价商场,是为了迎合消费心理,于是很多商家就从国外把这些概念的东西直接搬过来”,花涛说。1993年,一家新业态的商店--百姓购物俱乐部搬来了国外仓储式平价商场的模式,在一些非主干道甚至在无人问津的仓库区接连开了10多个店,轰动一时,但不到两年就黯然退出了市场。
在这个时期,万佳百货的出现可谓书写了深圳本土商贸零售史上壮观的一笔,此后,茂业、岁宝、人人乐、新一佳等一大批本土优秀零售企业相继诞生,天虹也成功转型。 一家超市带旺鼎鼎大名的“华强北”
“据说最火爆的时候,在华强北万佳排队将近一个小时结账是比较正常的,从收银台可以一直排到卖场的尾端去,万科老总王石也会到收银台帮忙装袋。”
1994年,万佳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把国外的模式转到国内来,有一些条件必须改,在国外选址的条件就是城郊,比较偏僻的。后来发现不行,因为那时汽车还不普及。所以他们就觉得至少要在次主干道旁边,所以当时选了华强北,在次主干道,深南大道是主干道。他们研究天虹,发现天虹百分之七十的人群经过华强北。所以就在华强北选了点,没想到一举成功。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前面失败,也说明前面人的失败是有价值的。”花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