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探秘北京服装销售“地摊业态”

探秘北京服装销售“地摊业态”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0-08-21 潮流指数:974 发布人:品牌服饰

“地摊业态”正成为服装销售的重要通路。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街道于傍晚时分被“地摊族”所“占据”。这些人的纷纷涌入直接“繁荣”了整个“业态”,以至于北京地摊服饰市场过亿元的年销售额猜测并没有引起过多“注意”。

  基于此,为深入了解北京地摊服饰市场,本报实地调查京城6条“地摊商业街”,以探寻“地摊通路”眼下的生存现实。

  那些鲜活经营,却又明显违规的“地摊族”,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又是如何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王女士对地摊生意似乎并不在意,她那就地而铺的2平米“摊位”稀稀疏疏地摆放着为数不多的便宜T恤,看起来,地摊更像是配合她夏季消暑的“无聊”之举。

  每天傍晚时分,王女士会准时带着她的儿子来到北京西罗园社区,在结束其百荣服装店一天的经营并用完晚餐之后,她便简单收拾“行头”,开始了她的地摊生意。

  王女士说,现在她几乎每天都会坚持摆地摊,这不是因为地摊很赚钱,而是晚上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

  “闲得慌”

  百荣世贸商城晚上不营业的现状对于王女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跨越一千多公里从湖北来北京讨生活的王女士,过去常受困于人生地不熟而带来的那种无聊感,她希望有夜市,在其拥有的百荣服装店白天经营时段过后,来填补她的闲暇时光,好让她有点事情做。

  由此,王女士在一年前选择了摆地摊,在她看来,地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赚钱,地摊让她在晚餐后有事可做,也让她的儿子能在户外接触其他的小朋友,甚至,还能让她发现最新的街头流行趋势。

  王女士的地摊位在一个T字路口旁,这是她每天先人一步的勤奋所得。她总是最早来到黄金地摊位置的那拨人,从位于自己住宅的库存服装中,挑选几款自己拿不定主意是否好卖的新款服装后,她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步行5分钟来到“摊位”。这些服装都是王女士从广东进的货,白天在百荣店内她主要做批发,而到晚上,她则挑选几款新进货品来试水“零售市场”,从而为其的批发价格做参考。

  每天王女士都会在自己的地摊位上呆3个小时左右,她并不属于主动上前招徕顾客的地摊主,更多的时候,她把注意力放在了身旁玩耍的儿子身上,有时她儿子会跟其他地摊主的小孩玩耍,有时,儿子玩伴因故没来,王女士就直接跟儿子玩游戏。

  至于地摊生意,王女士并不“上心”,顾客问询,她就报价,顾客讲价,她直接回绝。“会在你地摊前停留的客户,其实不在乎价格能否便宜几块钱,地摊服装都不贵,没必要在价格上过分纠缠,我摊上的服装价格稳定反而能给人以信赖感。对于我来说,我真正看重的还是零售客户对什么款式服装感兴趣,为批发业务做参考。”

  “地摊”渐热

  每天傍晚,与王女士同时出现在西罗园社区地摊位上的,还有近二十家地摊服饰经营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王女士相似,是来自附近大红门、百荣的服装生意人,王女士过去就与他们相识,因此,到了晚上,这批经历相似的人便聚在一块,摊位相临铺开,互拉家常,一起讨论白天服装生意心得。

  也有很多“外来者”,但不是非常固定,他们或开车前来卖点东西补贴家用,或是流动到该区域试试“商机”的专职于地摊生意的经营者。王女士并没有对这些“外来者”流露出敌意,这些竞争者在她看来,并不能对她的服装事业造成冲击,“最多影响点销售额而已”。

  其实,尽管不太“上心”,王女士地摊生意却还算不错,“每天卖十件左右不算太难。”这也影响了她对日渐增多的陌生“地摊面孔”的看法,“没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营造出的火热‘商业氛围’,还有助于拉动附近社区居民的地摊消费热情。”

  眼下,王女士和她的地摊生意哲学,以及西罗园社区日渐火暴的“地摊业态”所折射的正是国内地摊服饰经营的蒸蒸日上。

  尽管没有权威统计数据能够说明眼下国内存有“地摊业态”街道的数量,但从北京来看,许多街道正在被“地摊业态”攻占。根据本报对北京的6条社区街道近60家地摊商户的调查来看,目前,“地摊业态”可用火暴来形容。高利润诱惑

  地摊服装因其低廉的售价,“摆脱”了实体店的高成本,在城市间日渐流行。大量为了贴补生计、专职于事业,以及“闲得慌”的人士蜂拥而至。

  在本报的调查中,随机选择了存在“地摊业态”的6条街,这些社区街道的“地摊业态”相比往年纷纷有所扩大,“经营面积”从原来一条街的一部分延伸至了整条街,甚至还有一些街道在往年是不存在“地摊业态”的。大量“新面孔”也纷纷加入其中,以至于许多 “老资格”地摊经营者不停地抱怨眼下生意的难做及竞争的激烈。他们中超过90%的人年龄都在30岁以下,一改往日年轻人“好面子”不屑于“地摊”的状况。

  而对活跃于地摊网的卖家的调查中,眼下,许多地摊服装的分销商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目前地摊服装出货的“可喜进展”。一位李姓地摊服装分销商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他的日出货量是以百件为单位的,跟两年前相比,多了一个零。

  这位自称业务只能用中小规模形容的李姓分销商表示,现在地摊服装的发展非常迅猛,出现了很多种销售模式,“比如批发、分成、代销等等,地摊服饰的零售已经形成了体系,每天的出货非常稳定。比如在北京,地摊服饰相关产品一年的销售额可能过亿元。”

  而问及地摊服饰为何能在“违规”环境中实现规模发展的原因时,李先生表示,这是因为该“业态”给摆地摊的“零售”业者留出了足够多的利润空间,使得许多相关人士乐于加入其中。

  “很多地摊经营者在售卖服装时,会告诉消费者他们销售的每件服装的成本就有20多元,卖30元他们只能赚几块钱,以显示他们生意的艰难与产品的可靠,而事实上,他们从分销商那里,主要是分布于动物园、大红门附近的批发市场,以及网上的分销商那里的进货价大多不会超过10元,一般的夏季服装每件6到7元,好一点的8元、款式再好一点的就9到10元。以这个价格进货再以20到30元售出,他们能赚到高出进货价2到3倍的利润。”李先生表示,“这么高的利润回报,又没有实体店那样的高成本支出,当然会吸引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其中。”

  利润的可观成为地摊服装渐热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高利润回报事实上也将成为“地摊业态”一定规模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几乎所有地摊服饰经营者都没有为其的经营活动纳税,他们大多在夜晚“活动”,以躲开城管的执法,零成本铺设“卖场”同时又对沿街开店的合法经营者形成不公平的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地摊服饰的货源并未受到有效监管,很多产品没有进行过检测,这些产品的低价入市本身是存在疑问的。

  因此,从一开始,地摊服饰经营的高利润回报就是建立在违反现行法规的基础上的,由此,它的不规范也将会限制其规模进一步扩大。

  “现在对于地摊服饰而言,再谈论规模扩张已不合适宜。”李先生表示,“怎样让地摊经营合法,从政府到市场层面共同作用,形成专门夜市,才是关系到地摊服饰未来发展的关键。”

发表探秘北京服装销售“地摊业态”的评论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