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而标准则处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层次。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地控制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利用各种技术标准建立贸易壁垒,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说,掌握标准已经成为掌握专利技术的最高形式。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可谓“得标准者得天下”。
标准化取得关键性突破
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流行,发达国家推出了以生态纺织品标准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标准,而我国有超过80%的企业还不太了解生态纺织品方面的技术信息。很多企业还未真正意识到环保问题的紧迫性,对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尚处于被动接受执行的状态。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潮流。缺乏相应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标准,所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既不能及时反映技术的变化,更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了纺织行业标准的制定。
根据《纺织行业“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纺织标准化基础工作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一是通过制定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修订滞后于行业科技发展的标准,提升标准技术含量,调整标准结构,优化标准体系,提高纺织行业标准的总体水平。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化进程,增强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化,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提高纺织行业标准化服务水平。通过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纺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有关部门加强了与欧洲纺织品研究机构,特别是奥地利纺织研究院、德国霍恩斯坦纺织研究院等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信息的沟通,使我们能及时把握国际上生态纺织品研究的前沿信息,从而建立和完善信息库群。同时,在吸收消化国外标准的同时,加快了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完善和版本升级的步伐,以逐步摆脱被动接受国外标准的局面。建立和完善了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注重尚未成熟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尚无具体检测方法的项目研究,提升了我国在生态纺织品评价领域的综合实力。 争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作为全球最大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理应在纺织标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纺织检测技术的研究单位和仪器生产企业应改变仅凭现有标准规范进行研发生产的工作模式,根据最终产品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对纺织品、纱线、纤维及其半成品提出的考核要求,研究新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研发应在充分发挥常规项目检验优势的同时,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关,首先在一两个项目上取得突破。在检测方法上应注重结合现代科学仪器,注重前沿科技的应用,注重高效、快速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例如在纺织品异味检测上,尝试开发顶空-气相色谱和电子鼻等技术;在羊绒纤维检测方面,可以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非破坏性的分析检测标准,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遗传标记、DNA生物芯片分析法对毛纺产品质量进行监测。这些前沿性的检测方法和由此产生的检测标准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局限,而且还将转化为领先的国际标准。 面对新的市场格局,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力争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更多地参与国家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并运用标准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切实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的管理工作,提高我国纺织品的生态质量水平,才能使我国纺织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转变成纺织强国。这也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期待的。 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获悉,未来5年内,我国纺织行业将以新材料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功能性纺织品标准、重点产品和市场急需产品标准为重点,制定新标准144项;其中国家标准项目65项,行业标准项目79项;同时修订2000年以前的标准325项;还将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企业研究、应用和宣传标准,使之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导者、投资者和受益者;优化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机制,让标准制定过程更透明、公开、可控制、可监督,使标准利益各方有效参与,保证标准间的协调统一。
织行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四是推动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新材料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功能性纺织品标准、重点产品和市场急需产品标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