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丝绸城的“日与夜”浙江丝绸业困局求解

丝绸城的“日与夜”浙江丝绸业困局求解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0-07-10 潮流指数:986 发布人:品牌服饰

曾经贵气十足的丝绸如今纡尊降贵,屈就街头喝卖20元、30元一件。掉价的丝绸与高企的生丝成本形成巨大反差。

  又是一个酷热的夏天。

  傍晚时分,位于凤起路上的环北丝绸服装城里,经营户们早早地就打了烊,而在附近西健康路的中国丝绸城商业街中,一盏盏灯却陆续亮了起来。来自台州的某丝绸商铺老板王先生,无聊地坐在丝绸布料堆中,一边玩着电脑,一边不时张望着稀稀落落从门口走过的人。

  7月2日开始,丝绸城管委会要求零售商户在晚6点到8点30分之间开“夜市”,以促进销售。这也是继去年“挑灯夜卖”后,丝绸城再度实施的“振兴规划”。但几天下来,客流量增长似乎并没有想象那般“美好”。而在此之外,外贸复苏缓慢、上半年原料价格飙涨,一时间,巨大的压力使得整个行业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

  “夜”以继日

  这个7月,来到丝绸城的人们会发现这里的一些变化——入口处的高大牌楼下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牌楼脚上贴着宣传海报,“夜市”的标识格外引人注目。边上的墙壁则多了一块巨大的LED电视屏,不断转播着关于南非世界杯的最新消息。

  正午时分,导报记者来到丝绸城商业街凤起路的入口处,透过牌楼一眼望去,似乎人头攒动,走近一看才发觉,原来每家商铺门口都摆放了若干个仿真模特,而真正来逛店的人其实并不多。不少商铺门口最显眼处,都摆上了好卖的丝绸衣服和围巾,价码牌上标着大大的数字——“45”、“30”。

 

  “快来看看吧,这个围巾10元一条。”走进丝绸城后,顺着吆喝声,就看到不远处一家商铺在特销,只是看的人虽多,买的人却很少。店主无奈地对记者说,“这些都是仿真丝的,真丝实在是卖不出价格了,上半年生意不好做,到了下半年不知道会不会好起来。”他告诉记者,在丝绸城购买衣服和围巾的有很多是游客,也有一些来淘“便宜货”的老杭州。但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他们看着满街价格已十分实惠的衣服心里其实已经乐开了花,可到了买的时候还是一个劲地还价。

  “但实在是不能再低了。”店主坦言,和以往相比,每件衣服的成本就提高了很多。他告诉导报记者,杭州的丝绸原料多由浙江本地供应,而上半年茧和丝的价格都在上涨,“像这件衣服,去年进价只要80元,我标价120元;可是今年进价就要100元,如果我再卖120元,那除去其他费用就没有利润了,所以只好卖贵一点,可是这样一来销量自然受到影响。”他指着店里的一套唐装,无奈地说。

  在一家卖中老年丝绸服装的店铺里,当问起晚上夜市生意怎么样,一位老板表示,“周末还好,平时还是没什么人,不过也没办法,市场规定要开的。”而实际上,这样的“怨言”早在去年就已经有所“耳闻”——“营业员加班费、电费增加,夜市的销售却不一定能够补上这部分损失。”

  而为了丰富街区经营业态,今年夜市活动,丝绸城又精心打造了所谓的“丝绸精品商场”。7月2日,这家位于凤起路和西健康路交叉口的商场正式亮营业。然而几天下来,生意情况却和商业街相差无几。导报记者发现,尽管推出了“单店实付金额满400立减50元”的活动,但除了一楼的两个品牌商家人气尚可,楼上的8个品牌商家中,有两家大门紧闭,剩下的依旧人流稀少。

 

 

  “丝绸生意难做,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采访中,丝绸城一家经营面料的老板告诉导报记者,而就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成本的提高又是首当其冲的。

  阵痛

  截止6月底,浙江的春茧收购基本结束。

  统计显示,在湖州,春茧的收购价达到了每担(50公斤)1640元,折合每公斤32.8元,比去年同期的987元上涨了653元。按照每2.5吨春茧制成1吨干茧,每3.5吨干茧制成1吨生丝来计算,收购价格生产的生丝每吨原料成本超过28万元。

  而此前,中国茧丝交易网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显示湖州缫丝企业能够承受的鲜茧收购价格仅为每担1384元。“按照目前的原材料价格,缫丝企业生产一天就亏本一天。”对此,湖州一家丝绸企业的负责人说。

  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州市区惟一具有资质的蚕茧收购企业。每年收购前,中维都会召集湖州的20家缫丝企业召开厂长会议,确定当年各个缫丝厂的蚕茧配额并签订认购合同。然而今年,中维提供的蚕茧数量仅能满足缫丝企业三分之一左右的原材料供应,剩下的只能由企业自己想办法。无奈之下,一些企业不得不向蚕茧比较多的地区购买原材料。

其实这个相当不划算。”一位缫丝厂老板告诉导报记者,“以广西为例,光从运输成本一项来说,一吨茧丝的成本就要增加4500元到5000元。”

 

  蚕茧价格一路高涨,缫丝企业本可以相应提高真丝价格消除成本压力,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真丝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地增加。

  导报记者了解到,丝绸是浙江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国的四成。然而,来自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轻工纺织业管理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因为丝绸价格不稳定,目前大多数国际买家对丝绸面料的采购减少,丝绸的出口形势并没有明显回升。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蚕丝出口欧洲尤多,近来由于欧元贬值,致使蚕丝出口严重受阻。而随着欧债危机后续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出口几乎不可能比往年增加。”

  与此同时,一些丝绸企业也因为用不起丝绸面料,改为成本较低的其他纤维面料。

  “如果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浙江的丝绸产业会很快面临萎缩的境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茧丝价格倒挂仅仅是表象。他告诉导报记者,以湖州为例,这几年来蚕茧产量的下降,除了受到“东桑西进”等产业转移政策,以及本地桑园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以外,与蚕农的年龄结构有很大关系。

  “蚕农基本上集中在50岁以上,湖州的丝绸产业基本上靠这一辈人支撑着,当他们的劳动能力下降后,并没有年轻一代接他们的班,后者大多会选择其他赚钱更多的行业。”他说。

期望中坚守

 

  如今,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目前产业低迷,上下游的参与者们却都因为对未来的期望还在苦苦坚守着。

  在浙江各地,由于春茧价格好,一些原来决定不养夏蚕的蚕农,都纷纷开始补订蚕种。这几日,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村的养蚕户老江就忙着侍弄开了夏蚕。“养了6张。”他告诉导报记者,今年养了10张春蚕,平均每担卖到1790元,比去年提高了将近一倍。接下来,他还准备到乡里订购30张秋蚕种,要“好好地赚上一笔”。

  “蚕丝属于商品性农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同时受到区域问题影响,政府部门应该提供更多信息服务,有效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

  鼓励企业和蚕农结对、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同样是一条路子。

  而之前,已经有企业开展了类似合作并初尝甜头。导报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浙江一些丝绸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在广西等西部基地建立自己的蚕桑基地。今年,嵊州的巴贝集团就在四川南充、仪陇等地区建立了桑蚕丝生产基地。

  在产业链下游,丝绸企业同样在寻求突围之路。

  采访中,一位丝绸城店主表示,虽然普遍销售状况不太好,但也有生意不错的,比如一些高档次的真丝睡衣就卖得很好,很受顾客欢迎。“除了价格之外,还是商品本身的问题,很多店里的商品更新很慢,每年进货时的样式色彩几乎都一样,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他说。

  事实上,在这场困局中,“受伤”最轻的也恰恰是那些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商户。“我们不但拥有自己的印花厂和染色厂,还有专门的设计团队,会不断推出具有鲜明品牌印记的产品。”采访中,喜得宝专卖店的店员告诉导报记者。而在烟霞绸艺,以丝绸面料“支持”品牌女装,同样成为丝绸与消费者更接近的一种方式。

  导报记者也发现,有品牌规模的一些商铺在丝绸城中虽然保持着中高价位,但销路仍然不错。

  之于丝绸城管委会,除了祭出“夜市”这一招数,接下来还准备规划一个网上交易平台。

  “许多商家都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店,我们希望为丝绸城整体建立一个网上平台,让所有的商品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管委会相关人员透露,丝绸在年轻的时尚人群中欠缺吸引力,而开拓年轻消费者正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初衷。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