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房子倒过来,能掉下来的东西都算是软装饰。”昨日,武汉“小老板”家居饰品行业座谈会上,嘉禾装饰乐活软装馆经理李维娜称,根据该公司对2300位客户的一项调查显示,“轻装修,重装饰”的趋势日益明显,家居配饰行业发展潜力很大。李维娜说,在整个装修花费中,硬软装之比约为1:1.2,以后软装所占的比例还会越来越高。
蛋糕如此诱人,令人遗憾的是,在场嘉宾一致认为“武汉的家居饰品行业比较落后”。目前,除了徐东销品茂4楼聚集了二三十家家居饰品店外,江城别的地方很难找到“上规模”的家居饰品市场,经营者多散落在三镇各个角落,单兵作战。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不足,激起在场读者极大创业热情。那么,在不同发展阶段,家居饰品店需要哪些应对策略呢?
三石斋老板杨先利是武汉市书法协会会员,巨匠堂老板骆红直言“品位要高,拼的就是个人眼光”,HAPPY窝老板唐琼入行前痴迷于淘各种家居配饰……
在场一位读者想经营和佛教有关的饰品,杨先利说,信佛的人才会在家里摆这种饰品。首先,创业者自身要对佛教文化感兴趣,多涉猎相关知识;其次,要了解这群人的消费心理,摸透他们对于佛教饰品的审美喜好。当创业者的眼光和品位能超前于消费者时,可以考虑出手开店。
慧心巧聚老板韩俊的店里有400多种自家设计的产品,其实,他最早是靠卖CD架起家。韩俊说,对于5万元的小本创业者来说,不妨将市场细化再细化,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可以节省店面,减少进货、人力等成本,减少入行风险。
杨先利建议,刚入行的人可以去汉正街就近进货。为了避免经营大路货没有吸引力,就要将产品做到很全很专,把汉正街上所有这种类型的产品都搜罗到店里。
“有了加工厂后,老板对成本了如指掌,在大笔生意的谈判中,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权。”李维娜称,她在广州从业多年,广州做得比较好的家居饰品店,大多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门面销售、加工厂加工。
杨先利在景德镇参股了一家陶瓷加工厂和一家家具加工厂。他说,高端产品必须走个性化道路,有了加工厂后,在设计制作方面的自由度更高。
韩俊有朋友从事家居饰品外贸出口,后来因为生意不好,决定改做内销。于是,大家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韩俊说,这样不用担心货源。某种新产品不符合市场时,可以在门店以成本价处理,既不会亏本,也有利于产品开发。
李维娜的乐活软装馆,打造大型卖场模式,内设精装样品房,让消费者体验消费。它的理念是“设计师当买手,提供整体服务”。武汉青年培训中心主任张福宏说,虽然这种卖场模式不适合小本创业,“卖服务”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杨先利开辟了上门设计服务,在客户家中亲自考察后,再设计产品。耐品家居现在也有了自己的设计师,除了设计产品外,做整体的配饰设计业务也在考虑中。
“卖CD架时,眼里看到任何东西都是CD架。”韩俊创业之初,只要看到时尚新颖的架子,统统搬到店里,告诉消费者“这就是CD架”。韩俊将这叫做“概念消费”。他讲了个故事:店里到了一批放置遥控器的架子,不料尺寸不对,遥控器放不进去。韩俊立刻将“遥控器架”更名“笔筒架”,结果销售一空。
武汉青年培训中心主任张福宏说,一些欧式饰品在中国根本不适用,重新打造概念,才能让消费者接受。
“传统文化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中式家居店不能忘记挖潜产品背后的故事。”不少老板总结,“珍藏中国东西”、“传承传统文化”是他们的宣传理念。在这样的店里,产品大多定位于文化水平高、消费能力高的群体。杨先利说,他们对价格不敏感,关键是产品契合精神和文化需求。
半年内,巨匠堂在同一条街上开了2家店;一年内,耐品家居在万松园、循礼门等地段开了3家店。他们的理由是——减少进货成本。
耐品家居老板梁红说,单店的进货量少,很多厂家不愿意搭理。开了3家店后,增加了和厂家谈判的砝码,经常能“吃进”品质不错的尾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