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红领职业服装力争定制或可进入寻常百姓家

红领职业服装力争定制或可进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0-06-13 潮流指数:1042 发布人:品牌服饰

    数据库内有着6亿多个板型数据,仅几分钟就能调出与客户身材相匹配的西装板型,并打印出图。生产车间的吊挂线上没有一件服装是同款式、同颜色,从最初的个性设计到最后的成衣配送仅几天时间而已。这就是山东红领集团的大规模服装定制模式的真实写照,也是信息化有力支撑的典型样本。

    在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还在进行大规模生产模式的今天,大规模定制已经在欧美等国家流行开来。品牌店内的测量师会精确地测量出每位顾客的身材尺码,并在客户有要求的部位进行设计,将客户最终测量出的数据传输回企业的板型数据库,并找到合适的板型进行匹配,再针对每位顾客对服装的颜色、款式、配饰等不同的个性化要求进行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生产,最后配送到顾客手中。这样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既保持了规模大、高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又使每一位顾客都拥有只属于自己尺寸和个性的服装,真正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匹配。

    信息化支撑是关键

    如果能够在数据库中找到与每一个顾客身体尺寸都匹配的板型,那么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前期阶段就做到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在国内,提到大规模定制,很多消费者都会将其与高级成衣定制的概念相混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闻力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国内的很多服装品牌都开拓了高级成衣定制的业务,以蓝豹西服、白领女装为例,他们都有顶级的设计师为客户亲自测量身材,然后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果顾客需要,这种高级成衣定制中还会有手工制作的环节,这样下来整套服装的成本将非常高。同时这种生产模式的顾客群体范围也非常小,大多都是针对VIP会员、高端人士来进行服务。全年也就生产二十万套,只针对十几万的消费者。而大规模定制则不是简单的人工设计、人工测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做后盾,需要全面的信息化来支撑。”

    大规模定制首先需要的就是前期设计的信息化。从顾客进入到店内开始,就要有三维人体测量仪对顾客的身材进行扫描,并做到100%的测量准确度。然后将这些三维测量结果传输回企业的数据库,和数据库中的板型进行对接。这又要求企业要有一个很全面、很成熟的人体板型数据库,而这些数据还要与各大类的服装数据相对接。如果企业能够在数据库中找到与每一个顾客身体尺寸都匹配的板型,那么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前期阶段就已经做到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但是三维人体测量仪在国内企业中应用得太少,因为它的投入成本非常的高,同时还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操作。从三维的CAD测量图,转化为平面的二维图,在转化为样品、材料等等,这样的过程都需要全面的信息化。而数据库方面,如果想要组成符合中国13亿人甚至全世界60多亿人身体尺寸的板型,则需要企业多年的板型收集与数据库管理,而这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困难。”闻力生这样对记者说。

    其次,大规模定制需要生产过程信息化。如果一个大规模定制的企业,每个月有十几万的订单,则需要每天都要生产几千件的服装,而这些服装因为颜色、面料、款式都不同,显示出了缝制的特殊性。在这个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是电脑控制的吊挂线。通过电脑集成控制,对生产数据进行即时采集、分析和实时处理,有效解决了制作过程中辅助作业时间比例大、生产周期长、成衣产量和质量难以有序控制等问题。

    再次,则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运用RFID技术,可以将整理、整烫、入库、仓储、配送等一系列的环节都通过技术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信息化。用科技手段控制整条流水线,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在法国南部,著名牛仔裤品牌Levi’s每年都有着500万条的生产数量,但是营销人员却少之又少,这全部要归功于RFID管理系统,它减少了人工成本。

    红领的海量板型数据库

    未来三到五年,红领要达到生产模式中80%都是大规模定制

    如果没有服装定制,全世界都买不到一件前上裆3公分、后上裆30公分的西裤,而因为红领集团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使这样的一条西裤穿在了一个美国人的身上。

    历数大规模定制模式在信息化支撑下的成功应用,在国内以山东红领集团为典型范本。红领品牌以美国市场为主,在美国拥有多家品牌门店。每家店内都有一批设计师、量体师,为顾客手工进行测量腰围、胸围、袖长等体型尺码。红领品牌在前期的测量阶段并没有实现全面信息化,因为在三维人体测量仪器方面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所以红领品牌现在仍以人工测量为主,然后将测量出的结果远程发给国内的生产厂。从之后的数据对接开始,红领则实现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红领集团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较为完整的板型数据库。红领集团耗时三到四年的时间,才建立起现在相对成熟的数据库,数据库里包含了6亿多个人体板型数据,可以和国外发回的消费者数据进行自动对接。在红领集团的生产车间里,所有的吊挂线上没有一件衣服是相同颜色、相同款式、相同尺寸的,全年四十万套的服装生产,其中大规模定制占到总产量的20%-30%,并且从裁剪、吊挂到后期的配送都实现了信息化支撑。谈到红领品牌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深有感触:“红领的海量板型比配方面,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建立了索引并进行存储。红领一直都强调,将个性化融入信息化,将信息化融入工业化。在数据库方面,现在极少出现不能满足顾客身材的数据,红领还将继续开发、补充、完善数据库,最终达到与顾客100%的匹配。未来的三到五年里,红领要达到生产模式中80%都是大规模定制。”

    根据财力“定制”合理模式

    企业运作大规模定制需要慢慢地转变,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现状,逐渐实现全面信息化的支撑

    在国内众多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采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还是高级成衣定制的模式,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实现全面信息化,就会出现较高的成本。红领集团因为在前期的人体测量阶段还是运用人工测量,所以这部分成本自然而然地被加入服装价格中。针对这样的现状,张代理有着自己的策略:“红领集团的下一步工作就是积极推行使用激光三维测量仪,实现电子化量身定制。同时开展RFID技术在物流上的全面应用,完善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这些都将成为红领大规模定制信息化支撑中的一部分。”

    可想而知,如果红领真正能够实现全部环节信息化,那么它的大规模定制西装的价位将降低不少。在闻力生看来,国内很多企业还是没有如此大的资本优势来运作大规模定制,他强调:“将来的服装产业,将会成为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和高级成衣定制等几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在国内,将会有一部分的服装企业面向大规模定制,并引入数据化、信息化,这是不可逆转的生产方式。但是这些企业运作大规模定制不可操之过急,需要慢慢地转变,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现状来逐渐采取全面信息化的支撑。中国的服装企业都需要RFID技术进行支持,而这项技术也将会为众多服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现在新的制造方式还是很多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设计形式与方式来采取合理的生产模式。”

    在大规模定制方面,红领集团由于意识到了个性化将成为主流趋势,所以将服装个性化进行到底,取得了成功。但相对于红领将主要消费群体定位欧美消费者来说,国内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消费者将会成为大规模定制的目标受众群体。大规模定制模式有待发展,国内的企业在生产方面也急需全面的信息化支撑,这些,都有待更多的企业去研究和打磨。来源:服装时报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