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福州市的很多工厂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充人员,可大多数的工厂却再次遭遇了“用工荒”,即使他们大幅提高了待遇,就业者仍寥寥无几。(《海峡都市报》2月23日),另据该报2月24日报道:针对一些农民工所存在的“信任危机”,昨日福州一些企业打进报社热线表示,他们愿意作出表率,诚信履行自己的招聘承诺,并随时接受有关部门和媒体的监督。他们呼吁,要破解“用工荒”,福建企业应从自身出发,成立“诚信联盟”,让打工者放心就业。
大幅提高民工待遇,呼吁企业成立“诚信联盟”,这未必不是用工企业“吃一堑,长一智”和民工权益意识整体觉醒的结果。甚至不排除一些企业出于被迫无奈。但问题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如果仅靠各企业自身的努力的话,那么,容笔者直言,要想破解“民工荒”恐怕很难。
事实上,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出现“民工荒”,除了一些企业出尔反尔,比如事先说好的待遇,却临时变卦,甚至少数民工为了讨薪,不得不采取“跳桥”、“跳楼”等极端方式,关键是民工输入地政府和相关企业把民工当成“干苦活,流臭汗”的群体,并没有真正把民工当成一个有尊严的人看待。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或各种应有的福利与当地城市居民“接轨”上,尽管民工输入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种种迹相表明,这对绝对大多数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种乌托邦幻想。而这显然是民工最为看重的权益。当然,随着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逐渐中移、西移和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工在家乡打工比外出务工更花算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著名经济学家蔡继明先生认为应该让民工在城市定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如果说这剂“药方”尚属“超前”的话,那么鉴于上述和就当下而言,无论是民工输入地政府也好,还是当地用工企业也罢,在破解“民工荒”问题上,恐怕当务之急是摈弃对民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歧视、傲慢态度。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在整个用工环境上、人文关怀上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加以改善。说到人文关怀,说到具体措施,手头就有一例:2月22日,来自商洛市7县区的6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由政府提供的免费车辆,前往西安等地务工。当天商洛市政府还向5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每人5万元的创业基金,帮助他们外出创业。提供免费的车辆、创业基金,显然,不仅对民工有益,也让劳务输出地区从中受益。
总之,不独福州,整个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有历史的泥泞,有改革方程的求解数,需多方努力,多管齐下,不仅作为用人主体的企业要迅速调整经营战略,转变经营方式,进行技术升级,相关地方政府同样应有所作为。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