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对北京各大商场上随机购买的休闲裤进行了比较试验,在抽检的57个样品中,有21个样品不合格,被检出PH值、色牢度等安全指标问题。在抽检不合格的品牌中,ZARA等一批国际知名时尚品牌赫然其中,这一事件也由此受到了众多消费者与媒体的关注。
在产品品质方面,国内服装一直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这一点,“中国制造”在全世界被广泛接纳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在品牌发展方面,国内服装与世界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在品牌发展的基础———品质上,中国服装有着足够的自信。
尽管如此,这一事件的出现还是值得国内服装企业有所警醒:品质就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先有品 才有牌
品质为先
品牌,品牌,先有品,才有牌。这是无数企业在市场搏击中总结得出的简单逻辑。
对于中国服装产业而言,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关系。在中国服装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尽管在品牌发展方面与世界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在品质方面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所说,尽管中国服装还没有顶尖的世界品牌,但中国的民族品牌在产品品质上已经达到了世界品牌水准。“我们的设备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的工艺是国际上最顶尖水准,我们的技术跟法国、意大利同步。”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提出要提高品牌贡献率,而质量则成为其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也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质量是企业和品牌的生命,也是品牌价值的基石。
对此,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也表示:“服装行业倡导建立四位一体的品牌:品质、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其中品质是品牌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就没有品牌发展的基础,就没有品牌让消费者认可的理由。”
作为市场主题的企业对此更是有着切身体会。虎都(中国)服饰有限公司研发部副总经理许晓东对此说道:“如果产品的品质不能始终如一保持让顾客满意,就会逐渐失去顾客群。特别是在品牌间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可以说顾客对各种同质化品牌产生视觉疲劳的时候,谁抓住了产品品质,谁就抓住了顾客。”
在企业中,有关企业狠抓品质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
以美尔雅为例。美尔雅成品服装都有检针这一环节,就是缝衣针如果不小心断了,要把这根针断下的每一部分都要找到,进行收集和登记,以免断针混入服装伤害消费者。有一次一位工人为了找全断针部分,把工作台周围翻了一遍又一遍,连中午饭都耽搁了,直到找全了她才放心。
在虎都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发生。2008年的冬天,北方异常寒冷,虎都一款高品质灯芯绒面料的裤子,通过了所有品质检查,且为优等品,但因为北方天气寒冷的缘故,裤子变得有些发硬,虎都的一些代理商以及虎都品牌的消费者向虎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对此公司总部马上做出决定,只要消费者不认可,不管什么原因,坚决改,一定要让消费者满意。为此,那批裤子全部无条件退回来了,有3万多条。“虽然全部都是合格品,对公司也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我们不能因为任何问题影响到顾客的信任。”虎都公司研发部副总经理许晓东说。总体形势趋好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在不断提升,总体形势趋好。
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是我国仅有的两家国际级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的一家,该中心副主任孟令秀表示,近年来,在中心检测出的不合格的国内服装品牌比例有所下降,总体趋势向好。
“现在,主动拿面料样品来送检的企业不断增多,而且企业要求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以前大部分企业考虑到成本、生产周期的因素,送检的项目比较少,多为常规项目,但是现在企业在内力和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对标准的了解越来越多,对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的意识不断增强。”孟令秀说到。
这一点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消费者投诉统计情况上也有所反应。2009年,国内服装鞋帽类商品收到的投量是62764件;到2010年这一数字下降为57620件,同比下降了8.2%。
据孟令秀介绍,目前国内检测出的不合格服装,问题主要集中于纤维含量上。一方面,一些服装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会直接按照面料供应商提供的数值进行标注,而面料供应商也为了追求更大利润,有可能在数值做些手脚,最后导致纤维含量被检不合格。另一方面,企业的标准意识不是很强,只送检了一批面料,后面的所有面料就都按照这一批的成分含量数值进行标注了,不同批次的面料感觉差不多,但其实差很多。
孟令秀还特别指出,服装产品被检测出不合格,有些问题不是服装企业造成的,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原因,比如说面料供应商,如果提供的面料不符合要求,就很容易造成下游生产企业产品在PH值、偶氮染料、色牢度上等出现问题。所以,不仅是服装企业,面料企业等上游供应商也应该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自己。
孟令秀提醒企业,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还要同时执行《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比如此次抽检到的一些产品湿摩擦不达标,这个指标就是《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里面要求的,这个达不到标准也不是一件合格的产品。同时,还要符合明示给消费者的说明,产品如果标注的是一等品,就必须要达到一等品的所有要求和检测项目。
多方位管控质量
良好的质量管控是企业保障产品品质的重要措施。
化学纤维及检测技术专家王建平教授表示,有些企业认为,现在的质量检验体系环节太多,过于繁琐。而他的看法是,企业要把质量监控落实到生产流程中,而不能单纯的把质量的监控放在最后一个环节。
在这方面,孟令秀指出了正确的产品质检程序和方式,服装生产企业应先将面料样本送到相关检验中心,待各项指标数都检测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免等到成衣生产完成后再检测出不合格,企业就会变得很被动,损失也就更大。
此外,企业建立自主实验室是企业保障产品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自主建立实验室,作为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链接的最佳模式,既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内部质量管控的坚实防线,有能积极提高新型研发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市场导向性强、研发成果转化快的特点。
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实验处处长曹实介绍,现在参加实验室认可的企业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地增加。截至2010年9月30日,认可的实验室达到4136个,而在十年前的2001年,其数据仅为490个。而从认可实验室的地域分布来看,则主要集中在国内较发达的粤、京、沪、江、浙一带。
比如,安踏拥有国内同行业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其中,安踏检测实验室占地2000余平方米,并且配备有恒温恒湿室、常温室、化学实验室等10多间实验室。据介绍,安踏实验室的主要方向是对产品原材料、成品的耐用性进行检测;对运动鞋、运动服装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帮助供应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 国际品牌失语的背后
外国的月亮没有想象中的圆
自4月10日ZARA 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休闲裤样品被曝“质量门”,到记者截稿之时,还没有哪一家主动站出来,打破沉默,给公众一个说法。
在目前中国很多消费者心目中,似乎国外的“洋品牌”就是好产品的代名词。特别是购买一些国外的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显示身份和地位,还可以求得品质上的保证。但是,此次事件一出,相信很多消费者都傻了眼———在纤维含量、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等涉及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上,“洋品牌”身上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国内品牌少。
以抽查不合格的一款ZARA休闲裤为例,其面料标签中的标注称,“含棉量为75%、羊毛20%、涤纶5%”,而实际检测结果则是,含棉量为68.2%,比标注少了6.8%左右,羊毛仅为10.6%,比标注少近一半,聚酯纤维,也就是涤纶含量为15.7%,超过标注的两倍。在“色牢度”的比较试验中,ZARA被检产品的色牢度最差,耐酸汗渍、耐碱汗渍、耐湿摩擦3个项目不合格。
其实,ZARA已不是第一次在国内被检测出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8月起到此次事件发生之前,ZARA至少7次深陷“质量门”。近年来,ZARA已成为各地工商、质检部门不合格产品名单中的“熟悉面孔”。 2009年8月,上海市工商局抽检在沪销售的凉鞋,检测出不合格产品中中就有ZARA的凉鞋;2009年12月,北京市消协检测到ZARA的一款外套大衣含绒量不合格,标称含50%羽绒,实测含绒量只有40.5%;?2010年1月,上海市工商局公布了不合格的部分羊绒羊毛制品、儿童服装,ZARA依旧榜上有名,其出售的一款婴孩夹克色牢度不达标。同样是在2010年1月,哈尔滨市工商局对对市区各大商场、服装门店经销的服装、针织商品进行质量抽样监测,也检测出ZARA的不合格服装。
另外,在对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孟令秀副主任的采访中,记者还获悉国外品牌在产品吊牌上也经常出现问题,造成产品信息不全,对消费者了解产品性能和其他有用信息造成障碍或误导。“以前还曾遇到过国外品牌的针织产品存在缩水、起球,羽绒服的充绒量不合格等问题。”
俗话说,入乡随俗。中国的产品出口到国外,都要符合出口国的相应质量和安全标准。但国外品牌进入中国,显然没有做到“公平待遇”,进入到国内的很多国外品牌,是否符合中国的质量标准,鲜有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品牌质量问题频现,却鲜有国外品牌主动将产品送到国内的相关检验部门进行检测。以目前国内两家国际级的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一的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为例,“目前接受到的委托检验绝大部分为国内服装品牌或企业,类似于ZARA这样在国内销售的国外品牌主动送检的很少。” 孟令秀副主任介绍道。
国外品牌大多价格高于同类的国内品牌,可高价格并没有带来高品质,其高高在上的品牌知名度没有和它的产品品质形成正比例。“一分钱一分货”的古老定律正在被洋品牌的“质量危机”所动摇。
波澜不惊的下面或许已暗流涌动
“质量门”发生后,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大型商场内所涉及到的国外品牌门店,好像此次事件并没有怎么影响到这些品牌的日常销售,店面里依然和往常一样,未见波澜。
有人认为,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更关注的设计和款式,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逐渐减弱,服装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讲是一个保障购买因素,而非激励购买因素。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说,ZARA目前在国内品牌中还没有遇到可以相制衡的竞争对手,且品牌的知晓度早已“名声在外”,使得它不怎么在乎这些“负面消息”。
但是,在这表面的风平浪静下,暗流其实已经涌动———代理商和消费者的抱怨、怀疑,甚至对品牌信心的动摇已经出现。
对于代理商来说,如果代理的品牌出现了质量问题或上了消费者协会的“黑名单”,不仅利润上要蒙受损失,还会波及到他所代理的其他品牌,既而承受更大的声誉和利益损失。
一位有过此类经历的知名品牌代理商就抱怨说,企业不给代理商保障,代理商就很难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形象,这不是长久之计。作为一个有良知和做“长线”的代理商来说,不能装傻充愣装作把问题产品卖出去,因为以后哪怕再换其他品牌来代理,消费者也不会再信任自己了。最后,这位代理商只能撤下了不合格产品,虽然厂家肯退货,但他心中对于该品牌的不信任已经形成。
而作为产品最直接的感知者,也是企业一直奉为上帝的消费者,他们如果对品牌产生了怀疑,那“危害”恐怕是更严重的。
一些消费者当得知ZARA等平时一直视为知名品牌被查出质量问题时,第一反应多为惊愕,然后可能对这些品牌要重新考量了。“挺喜欢的一个牌子,这下心中得有个问号了。”网名为Sara-yu2011的一位网友说。也有的消费者为了一辨真假,自己亲自做了实验,把刚买来的裤子搓了下,结果发现搓过的地方颜色有裂纹,这不免让人心中窝火。还有的消费者担心甲醛含量超标和PH值不合格会给自身健康带来影响,决定以后审慎购买上了“黑名单”的品牌。
虽然也有人选择了“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样式好看,质量可以迁就,但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忍耐终究是有底线的,如果等到消费者集体大爆发的时候,恐怕品牌已是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