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画面,变幻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古代仕女,活灵活现的亭台楼阁,气势磅礴的大江山川,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幅绘画,但当你走近细看时,才发现那不是画,而是精工细作的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及江苏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业十分发达,因此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成了锦绣之地。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培育出绚丽多姿的锦缎,那五光十色的花线,也为苏绣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以针作画韵味浓
苏绣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明朝的江南成了丝织手工业的中心,而绘画艺术界更呈现出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使得刺绣的发展如虎添翼。不少刺绣艺人即结合名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令绣品栩栩如生,其韵味琳漓尽致,大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美誉。清朝则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其实用性被尽情挖掘,尤其是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自于苏绣艺人之手。属于高档欣赏品的“画绣”也开始流行,这种被叫作“闺阁绣”的艺术品,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清末民初随西风东渐,苏绣开始了新的创新。清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名噪苏州绣坛,她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沈云芝的《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13000美元。
上世纪30年代初,江苏丹阳的杨守玉始创“乱针绣”,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得苏绣工艺品的观赏性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近年来,苏绣工艺继续发展,佳作也层出不穷,各地在整理、发掘和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令古老的苏绣艺术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而苏绣的收藏也逐渐被有识之士所重视,2000年以来苏绣在藏品市场的温度不断上升,不少早期佳作的价格更是连年翻番,其投资属性已被不少人所关注。
扎根于民间土壤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山水能见远近之趣、花鸟能现亲昵之态、人物能表生动之情、楼榭能具深邃之影。而苏绣中的仿画绣、写真绣更是以其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让人流连忘返,也因此得以名满天下,深受藏家的青睐。
必须看到,苏绣作为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来源于民众生活本身,以民众生活为依托,因此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如果离开民间土壤,则必然会凋零、枯萎。它那鲜明的吴文化特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为一种文明的结果。苏绣既具备艺术形态,又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苏绣的发展离不开整个民间文化和民众社会,这也是苏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作为一项手工极强的传统艺术品,苏绣并无真伪之辨,而只有优劣之分。一般而言,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否完美,以及艺术效果是否突出,是鉴别苏绣工艺品的重要依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做工的精细程度高低,其二是图案构思的整体性优劣,其三是色彩处理和艺术效果的完美程度。
成交价连年攀升
随着苏绣被收藏界逐渐重视,其集藏与投资潜力也被不少藏家所器重。在近年来的市场上,小幅简单绣品已从8年前的不足百元升至数百元,稍好一些苏绣更是突破万元大关,甚至出现了10万元以上的成交价格,使得苏绣列入了高档藏品行列。一些高级绣工的作品更是供不应求,往往作品尚未完成,就早已被高价定购,显示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从中国嘉德拍卖行近年来的拍卖成交行情看,由于苏绣的收藏者不断增多,其价格也呈连年攀升之势,其中清朝至民国时期的苏绣上扬幅度较大。如2000年11月上拍的一幅清中期花鸟图绣片(39×96cm),成交价仅11000元,但2007年5月的春拍中,一幅清后期的公鸡牡丹图(50×150cm)成交价已升至42560元,倘将年代与尺幅差异抵扣,7年来的升值幅度也达3倍左右。
而2005年春拍中,一幅尺寸为129×68cm清乾隆时期的麻姑祝寿图,拍出了30.8万元的高价,另一幅尺寸为190×104cm的福禄寿三星如意图,则以38.5万元拔得头筹。可见苏绣近年来的上涨在拍卖中已得以印证,充分反映了其升值潜力。
考虑到精品佳作的苏绣并不多,虽然近年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有增加趋势,但因苏绣本身工艺复杂性和人工耗时长的特点,因此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依然严重。所以投资者应该关注精品的收藏,而且在时间上不一定仅仅拘泥于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的苏绣,也可收藏近代和当代的作品,因为它们的升值潜力同样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