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服装业内齐失语旧衣难再生

服装业内齐失语旧衣难再生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1-03-04 潮流指数:1127 发布人:品牌服饰

 
    2010年,棉价飙升到了3万元/吨;而这一年仅仅上海市居民家庭产生的废旧衣服就达到10多万吨。可以把这些废旧衣物进行再生处理,重新用做服装生产的原料吗?

    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原料问题,应该大力发展化纤,这是十二五的一个方向。另外,如何找到可能的替代资源,就是说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曾经竹纤维、麻纤维在这方面做出过一定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到今天为止没有根本撼动棉花作为天然性资源的一种地位。另外就是再生纤维,我们现在产能(可以)达到700万吨,实际上的产量不到500万吨。怎样提升再生纤维在整个纤维中的比例,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也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现有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也好,或者是根据现在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我们对资源问题不得不做一个进一步的考虑。一方面要去挖掘新的可替代资源,另外一方面也要提高资源替代。”

    这段话的意思清晰明了,即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再生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再生资源包括旧衣再利用,如果按着人均每季消耗废旧衣的比例计算,这一部分的资源相当庞大,而且源源不断,应该可以成为企业新的再生资源的重要开发源。但不知为什么,这样一个蕴含着巨大商机并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竟然轻易淹没在消费需求、内销市场、劳动力成本等诸多热点话题中,并没有得到媒体和行业的足够重视。

    当低碳环保成为全球趋势时,中国行内人对旧衣改造这个话题并不是没有重视,但是,其观点大多停留在“再设计”和“再销售(二手市场)”等从消费到消费的简单循环层面上,旧衣的再设计成为了一种时尚,二手市场也曾经热闹一时,但对于旧衣的回收利用,整个行业几乎陷入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使得纤维化等再生技术的产业大循环似乎在理论上都没有成形。

    消费者、设计师和企业链条不循环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并不缺少环保理念。由某个角度看,从纺织服装企业,到设计师,到消费者,整个产业链条似乎都早已行动起来,共同完成一幅绿色的环保拼图。

    消费层面,通过设计创意对旧衣进行改造,是当下最时髦的一种环保生活方式。以个人创意为中心的肉丁网(取自“循环”一词的英文rounding)等交流旧衣物改造心得的创意生活网站开始迎来更多的点击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把塑料袋、包装纸、一次性纸杯、报纸、废胶卷,甚至大白菜叶等生活废弃物搬上了校园T台。设计创意在民间和后备军中不断爆发。

    成熟的设计师把自己的低碳守则聚焦在了设计源头——面料的选择上。“到底什么才是无愧良心的设计呢?我想,它首先是智能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选用天然、可再生且能循环使用的材料,创作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伤害。”彼时,刚刚从哥本哈根归来的“左岸”设计总监洪金山对记者说。

    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也没有让设计师们失望,每年12月份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都会有一大批在产品研发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颁发的产品开发贡献奖。以CSC9000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成效显著,近年来,纺织服装企业在减少碳排放、提高环保效益等方面战绩喜人。

    但玩过拼图的人都知道,除了正向的拼接之外,根据已有条件,逆向的寻找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环保风已经在中国吹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但是那期间的一场以“绿色时尚”为主题的服装秀,依然引起了国内同行,甚至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在重量级的时装零售商H&M和Barneys的赞助下,来自北欧的20名时装设计师们使用了棉、丝、可再生的塑料瓶提取出来的化纤,以及工业和农业废弃物作为材料制作服装。

    来自丹麦时装协会的StineHedegaard说:“这是一个替代传统服用材料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在日本和意大利的减少污染上初见成效。”

    这是从消费者,到服装品牌,再到纺织面料企业,逆向存在着的一条环保链条。

    可惜的是,对于这种在国外环保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的尝试和创新,国内媒体的报道仅止步在了设计时尚的范畴。其背后所涉及的庞大的产业创新和品牌参与机制等诸多话题,在时尚的外衣下被蜻蜓点水般地略过了。旧衣再生利用,如同一块不起眼的拼图,被遗落了,但实际上,它是完成整个“绿色拼图”不可缺少的一块。

    二手服装市场在中国难成行

    在百度上搜索二手服装回收,会有很多条信息。随机拨通了几个电话号码,对方很直接地告诉记者,必须要“新”的尾货库存,并且要有500件以上的规模,同时直言不讳地说“要转手卖到四五级市场。”他们似乎经常接到想要处理掉家庭旧衣服的普通市民,所以不等记者详细询问,就合盘托出了对所谓“二手服装”的要求。

    在服装时尚刚刚兴起,大众消费尚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倒卖二手服装曾经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行当。但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高速发展,高产能时代到来后,消费者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时尚服装也不再是昂贵的稀缺品,二手服装已经丧失了其生存的空间。所以现在的回收大部分是面向库存尾货的回收。

    一位早前曾经在南方从事过二手服装买卖的李姓商人告诉记者,当时回收来的二手服装一般有两条出路。一个是在国内的低级市场进行转手销售,另一个是通过一些渠道销往国外相对贫穷的地区。

    “我在新西兰经常丢衣服,都被拿去二手市场贩卖了!”一位旅居新西兰的刘小姐在博客中透露。新西兰是一个农牧业国家和移民国家,没有自己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这样服装产业不发达的国家,更适合二手服装的循环。

    如今,在产能发达的国内市场,在消费者安全意识迅速提高的当代社会,很难再有让二手服装见缝插针的机会,即使是崭新的尾货也并不十分热卖。而随着国际慈善组织的帮扶力度加强,外销的二手市场也日渐缩小,渠道成本不断增加。“当时很多做这个生意的朋友,都已经转行了。”李先生说。

    当下流行的另一种旧衣回收,则是以UNIQLO为代表的品牌公益回收活动。一般涉及环保和慈善两个主题。最初UNIQLO要求消费者本人携带已经清洗干净的衣服送到品牌的门店,以此来增加顾客的返店率,并且最终从这种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获得宝贵的反馈意见。由此,他们看到了另一种需求,即用返回的服装纤维材料生产服装。

    但是,即使是公益回收,旧衣物也依然流向了消费者,更不用说二手市场的中转。这样的回收,只是经过简单的循环,就又流向了消费领域,其中的技术含量很低,并没能形成基于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循环。正如,最早的尝试者UNIQLO所发现的那样,旧衣的再生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遗落再生利用环保拼图缺失大半

    上海市2009年的一份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上海衣着类消费总额为3735.5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12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攀升中。

    与此同时,随着“快时尚”等即时消费理念在国内的普及,服装淘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由此产生的废弃衣物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垃圾中,数量非常可观的一部分。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部分资源的再生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纺织原料紧张的压力。从市场开拓的角度看,就像前文中孙瑞哲副会长给出的数字所显示的那样,200多万吨再生纤维的生产缺口,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空间。

    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可替代资源的同时,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又一个思路。哥本哈根环保秀所昭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旧衣设计改造,而是包括消费者、品牌商、上游面料企业等产业链中各种因素在内的大循环模式。

    行业内外应该共同从技术研发、政策规范、法律保护、标准制定、市场引导等多方面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把其同设计环保、消费环保、原材料环保等环节结合起来,作为纺织服装绿色事业的题中之义。来源:服装时报

发表服装业内齐失语旧衣难再生的评论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