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外贸“开春第一展”的第21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华交会),3月1日,在上海“倒春寒”的细雨中开幕了。
据主办方透露,本届华交会有3300余家企业参展,该参展规模与上一届基本持平;截至目前,在华交会网站直接登记 到会的专业买家有4000余人。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会展首日的气氛并不热烈,三三两两的买家在展厅中游走,直到午饭时分,一些小公司的展位仍旧无人问津。
“可能是第一天,客户不多。明天应该就会多起来。”浙江新大集团新大三源控股有限公司业务一部经理朱文均告诉记者。然而对于外贸企业今年的形势,朱文均却不敢预测了,“要熬过了今年再看。”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大幅升值、原材料价格高涨以及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令大部分外贸企业在年初这段时间里订 平。
记者在走访多家华交会参展商的过程中发现,大多参展商表示对于今年外贸的形势并不乐观,有实力的大公司做好了“冬眠几年”的准备,而小企业则表示不敢接单。
原材料“一天一个价”
“我们现在根本不敢报价,原材料供应商是一天一个价。”华交会上,记者走访的外贸企业老板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不敢轻易与客户谈价钱,“原材料价格变动太快。”宁波维科工贸有限公司进出口三部总经理助理胡雅莉告诉记者。
“如今的报价只能保留10~15天,但是对于很多客户而言,这样的价格等于没报。”胡雅莉表示,“15天的(报价有效)期限,客户很难接受。很多大的百货商会在1月份要我们的报价,而真正下单的时候却在4月份。”
而真正到了4月份的时候,该产品原材料的价格可能已经涨得面目全非。胡雅莉无奈地笑称,“现在的出口报价和吃海鲜一样,都有个时价。”
同样的遭遇在大部分外贸企业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和原料供应商谈好价格保持一个星期,”朱文均告诉记者,“结果上周四谈的价格,刚到这个周一,布料居然就涨了2块钱每码。”突然的涨价自然是令企业一时无措,“我们与买家都已经谈好了价格,这个涨幅只能自己吃进。无奈之下与原材料供应商杀价,最终双方各承担涨幅的一半。”
“本以为今年开年以后原材料价格会稳定了,结果刚报了价,棉价又上涨了。”胡雅莉也感叹道。
同样的面料,从2008年末到2011年初,3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每码涨了13元,最初的价格是每码20.65元。“我们只能问客户要不要换面料,光是布料的涨幅已经超过了50%,还没有算上各种辅料价格在涨,客户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涨幅。”朱文均感慨,无奈的是所有的原材料供应商都在涨价,“我们没有选择。”
主要做手套、帽子、围巾等业务的宁波市幸福进出口有限公司,其总经理陈旭脸色沉重地告诉记者,如今有些产品的涨幅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甚至五十。同样一顶帽子,原来只要1美金,现在可能就要1.5美金,乃至翻倍。尽管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刚性需求很高,但是各种成本的上涨导致出口的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国外的客户大都在犹豫观望,对订单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往年此时是下订单的高峰期,一出手都是订一年的数量。但是现在价格处于历史的高点,国外客户那边都在观望,期待价格能够再降下来一些。可是眼看着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涨,对方不下单我们也没办法。拖到一个月后准备下单了,可是我们的价格又得上去了。国外的客户不了解我们国内的形势,感受不到我们各方面成本上升的压力,他觉得我们是在故意加价,逼他下单。我们出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1997年就开始做外贸出口的浙江新大集团,如今的外贸出口也存在隐患,“虽然每年的出口额都在上涨,然而利润却越来越薄。”面对不断压缩的利润蛋糕,朱文均感慨,“一笔大单能赚2到3个百分点已经很好了。对于我们而言,现在已经没有利润空间,只能称做是生存空间。”
ZARA、H&M大订单流向国外
随着成本压力的上升,中国外贸企业另一个不愿面对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批量的大客户订单开始往国外流失。”朱文均指出,“我们很多大客户,例如H&M、ZARA以及CHARMING等国际品牌,将订单转向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尼及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
朱文均告诉记者,H&M、ZARA等品牌的商业模式决定他们对于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很多时候,他们把价格卡得很死,我们只能通过寻找一些其他的原料来替换以尽量保证价格不变,但是还是很困难。”与从前相比,“做外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少。”
“这些国际品牌的订单量往往非常大,我们很希望能留住。”朱文均透露,“今年开始,我们会和这些国际品牌尽量洽谈一些设计更为复杂的订单。”
尽管如此,周边国家的低价竞争对于国内企业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去年外贸企业基本都不缺订单,但是今年年初很多小工厂生意清淡,甚至没有订单。”朱文均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开始,很多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主动询问工厂有没有订单,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服装工厂今年的生意清淡。”
“如果原材料价格能降下来,我们与国外企业竞争或许还有一定优势,”朱文均指出,“中国制造在很多国外买家看来已经很便宜了,如果因为原材料价格过高而不得不替换成一些价格低廉的布料,那么中国制造仅存的一些产品优势就不存在了。”
然而对于材料的检测标准却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能通得过质量检验但是价格又低廉的布料该去哪里找?”
虽然有订单开始转向周边国家,但是同时有部分订单又回来了。“孟加拉国的订单虽然价格低,但是他们的交货时间过长,部分客户最终又选择了中国制造。”胡雅莉告诉记者。
第一纺织网高级分析师汪前进也指出,“国内的外贸企业与国外相比,在品质和档次上还是占有较大优势。”
在陈旭看来,像越南这些国家的确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竞争力,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经验积累、人员培训、劳动力的富裕程度,这些国家的制造业还没有能力替代中国的制造业。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我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陈旭还是表示。
内销市场成争抢目标
“虽然外贸形势多变,但是去年的内销却是比较稳定的。”朱文均指出,至少内销不用顾虑汇率变动问题。
如今浙江新大已经开始接收美特斯邦威以及江南布衣等品牌的内销订单。“美邦的订单量已经开始逐渐赶超H&M等外国品牌。”
然而,如果当大型外贸企业都开始要靠一些内销订单存活,那么本来依赖加工一些内销订单的中小企业,其生存空间就被挤占了。“市场就那么大,如果我们都来抢内销订单,那么小企业怎么存活呢?”
记者在华交会现场发现,一些小的参展单位门庭冷落。E1馆一家来自杭州临安的服饰公司的工作人员,只能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人流来打发时间。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各种成本的上涨,像他们这样的小公司都不怎么敢接单了,即使接了也做不了。
她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来参加这次华交会,纯粹是为了保住参展资格,因为参展资格必须连续参加才能得以保留。她还表示,为了保留参展资格,5天展会下来费用加起来要两万多元,对他们这种小公司也是不小的压力。
汪前进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出口企业两极分化加剧,行业可能将上演“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大洗牌。产业资源将加速向大企业流动。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作者:郑佩珊 戴榆 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