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文
截止到2009 年底:
已在跟踪统计范围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达683 家
市场经营总面积5546.47 万平方米
市场店铺总数86.05 万个
市场经营商户总数72.35 万家
市场成交总额 1.15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交易规模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报告回顾了五年来我国专业市场的规模变化,同时从运行特点、重点影响因素来解读“十一五”期间专业市场的发展历程。
交易规模大幅提高
市场加快升级步伐
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大幅扩张,经营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市场交易额,2009年底市场交易额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近一倍。据流通分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拥有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683家,市场经营总面积5546.47万平方米,市场店铺总数86.05万个,市场经营商户总数72.35万家,市场成交总额1.15万亿元。同2005年相比,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经营总面积增长69.31%,年均增长14.07%;商铺数量增长了52.79%,年均增长11.04%;市场成交总额增长了95.61%,年均增长18.16%。
东部地区市场数量、交易额均处于领先地位。从市场数量来看,东部与中部的市场数量增幅在“十一五”期间都达到了1.5倍以上。在市场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交易规模也随之攀升。东部地区作为我国专业市场的主要集中地,五年间其销售额增长了110.66%,中西部地区销售额的增幅基本在58%左右,东部地区销售额增幅比例几乎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
东部地区对我国专业市场交易总额的贡献度基本保持在70%左右。据流通分会统计,2005年、2007年与2009年,东部地区市场交易额在全国总交易额的所占比重分别达到72%、68.9%和72.49%。
服装市场成为市场主力军。从2009年的经营情况来看,无论是经营面积、店铺数量还是市场成交额,服装市场在各项指标中的占比都在50%以上。服装市场经营规模占比较大,一方面是由它在国民纺织服装消费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服装的价格与产品附加值都超过其他中间产品。
专业市场呈现产业“晴雨表”作用。2010年1~11月,针对重点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服装类产品成交总额达到了1140亿元,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15.52%;面料类产品成交总额1149.9亿元,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38.71%;家纺类产品成交总额436.76亿元,四季度同比增长30.47%;原辅料类产品成交总额154.21亿元,四季度同比增长17.53%。由原材料价格带动的终端产品价格上涨是引起成交额增长的主要原因。
市场与产业互动,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发展。市场作为产业的信息平台和商贸平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促使集散型市场逐步向产销型市场转变;二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市场配套资源的转移。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进入规模效应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流通分会会员单位中拥有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展示与交易的市场22家,其中自建电子商务平台13家,支付方式采取支付宝、银行转账、快钱等;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9家,合作方有阿里巴巴与盛世商朝等。根据监测数据显示,8家重点监测单位(含39家单体市场,其中包含辽宁西柳服装市场和重庆朝天门市场集群)2010年四季度的电子商务成交总额达到12.11亿元。其中,石狮服装城2010年四季度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5.35%。
专业市场、经营商户坚持走品牌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品牌立市”大行其道。各市场在积极推进市场内自主品牌建设的同时,通过举办采购节、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提高知名度;而经营商户的品牌意识也在增强,逐渐抛开以往简单的批发、代理模式,进而注册公司,并将现有渠道收归自有。
新开业市场数量在震荡中呈上行趋势。2006~2010年,新开业市场数量达到111家。我国新开业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在震荡中呈上行趋势,除2009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新开业市场数量同比呈负增长之外,近年来新开业市场数量基本为正增长。
新服务 新模式 多业态
共谋市场转型升级
各市场集群、单体市场逐渐重视针对经营商户、采购商的服务。“十一五”期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集群的公共服务工作力度明显加强,产销对接、培训、会展等服务成为重点。专业市场逐渐转变角色,运营理念从单纯的物业管理转为提升品牌附加值。
各专业市场都在寻求不同的路径提档升级。各市场依据地理位置、当地产业与市场发展现状等诸多环境因素和自身优势竞争力,分别从市场的物流、电子商务、品牌、创意等各个方面着手升级,并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专业市场的“二次创业”。
市场集群内划行归市,运营效率提高。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积极转型谋求发展,逐步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零售份额提高,市场软硬件服务水平随之提升。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货品丰富、物美价廉,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购物环境、品种款式等多方面的需求。各大市场的零售份额大幅提高,北京百荣世贸商城、海宁皮革城的零售比重已分别达到65%和55%。
专业市场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相得益彰。不少市场确立了“以游促商,以商带游”的发展思路,利用自身传统优势,积极开展购物旅游,增强购物游的可游性。
影响专业市场发展的要素值得关注
交通、物流基础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流通体系的效率。国家围绕“保增长、扩内需”采取的各项调控政策对内需增长的支持作用突出,出台了一系列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措施,其中包括在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1.8万亿元,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同时物流、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有效缩短流通半径、产品快速流通提供了基础保证。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能力创造了重要条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排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了居民收入,尤其是减轻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为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能力创造了重要条件,也为专业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
产业内销比重不断增加,对专业市场的渠道需求持续增强。金融危机带来出口贸易受阻,外贸企业的产品纷纷流回到国内市场。以往外销企业常常对内销市场不屑一顾。现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成为他们新的销售平台。市场的商户和商品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对专业市场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内容。
而“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7641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343亿元,年均增长率13.17%,其中2005年到2009年限额以上服装类产品批发和零售额的年均增长率23.59%,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10.46个百分点。从内销市场来看,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成交额在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64%,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7.37个百分点。这当中专业市场作为内销主渠道的作用功不可没,专业市场自身也在这一轮的内销增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转移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热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集散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带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
流通分会在近年来对新增市场的监测中发现,2009年西部地区在新增市场投资额和建筑面积方面领跑全国,分别达到180亿元、759万平方米,分别占当年新增市场总投资额、总经营面积的42.16%、53.33%。安徽合肥、河南郑州、湖南株洲、河北石家庄、辽宁沈阳等地均表现出强劲的产业承接势头,专业市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南昌是服务长江三角洲及泛珠三角等地区的定位,西安是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战略重点,泸州是川滇黔渝结合部地区商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各开发商随之也在中西部这些重点区域开始了拓展市场的进程,并将作为他们今后发展的主要增长动力。
商业地产较高的效益回报,吸引了地产商、制造商纷纷投资。专业市场由于租售商铺的高收益、高回报,加上各地调控楼市的严峻政策频繁出台,2005年以来,市场成为不少投资者青睐的优选路径,吸引着众多房地产商、纺织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国内外大规模的投资资本涌入专业市场领域。从而造成当前纺织服装类专业市场投资持续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新增市场旺盛的局面。
市场面临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专业市场进入到升级改造的高峰期。各地政府纷纷针对专业市场的新建、改扩建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纷纷为投资项目提供各类优惠政策,这也直接助长了商业地产资本涌入。特别是基于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人口流动变化等诸多因素,商业地产目前纷纷在二三线城市购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