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装资讯 » 服装市场 » 国内新闻 » 纺服业:别在浮躁中赶“时髦”

纺服业:别在浮躁中赶“时髦”

来源:品牌服装网 日期:2011-01-18 潮流指数:996 发布人:品牌服饰

2010年以来,无论是服装界,还是家纺界,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点——“低碳”。

  在服装产业界,各大企业可谓是纷出奇招,不仅在服装面料以及回收再循环方面大做工夫,还呼吁消费者要少买衣服,特别是牛仔裤产品。

  “低碳其实是西方发达国家给中国下的一个套,即便不是套,也是一个结,如果解不好,就成了劫难,低碳劫。对于这种西方舶来品,国人都乐此不疲的想往里靠,低碳现在越来越浮躁话了。”专家指出。

  “低碳”有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

  在中国如今的市场经济中,“低碳”一词俨然已经不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而是切切实实的商业行为驱动力。有分析报告指出,到2015年,全球低碳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市场价值将达7万亿美元。

  “是不是低碳产品,价格相差很大,低碳产品要高出传统产品20%左右。”以纳米型金银丝线为主导产品的奔达金银丝线(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华阳深有感触的表示。

  “企业进行低碳标签的认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全国纺织标准与质量研讨会”上也表示。

  不仅在中国,低碳认证在全球也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一家英国公司声称,他们已经为2500多种商品和服务贴上了“碳足迹”认证标签,以帮助公众判断该产品是否低碳,进而影响公众购买行为。

  由此看来,“低碳”确确实实是一个杠杆,可以“撬动”一个市场。

  被异化为“噱头”的低碳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所有国家发出要求,要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工作,以拯救日趋恶化的气候环境。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以及重庆、天津、厦门、深圳、南昌、杭州、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不少城市吹响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号角,宣传自己是“低碳城市”。

  观察人士担心,这时候,“低碳”可能会异化成为一种时髦的“标签”,因为现在全国没有一个省份缺席。纺织服装业界人士也忧心,如果不进行好的引导,全行业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进行低碳开发,低碳将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一个“紧箍咒”。

  国家在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方面当然不遗余力,然而作为企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企业,是否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大限来临,“低碳”不应成摆设

  纺织业“污染大户”的名声由来已久。为了摆脱“恶名”,不少企业借着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工信部“最后通牒”下达的契机,挤破脑袋也要往“低碳概念”上靠。

  自2010年初开始,工信部就连续发文要求纺织业界必须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不过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工信部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行业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的精神,淘汰落后产能,并制定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其中涉及纺织服装业的有35项。

  与此同时,我国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也即将取得重大突破。“为了更好的引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我国将很快出台《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这一办法旨在鼓励公众使用低碳产品,激励企业产品结构升级,以从消费环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近日在天津举办的第四次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透露。

  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应对政府以及市场的双重要求,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可谓绞尽脑汁。例如,用各种形式的废品(如废旧塑料瓶等)做成纺织面料。

  “这种‘低碳面料’的制作工艺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他们只看了结果的低碳,没有看到过程的污染。事实上,在将废旧物品转化为面料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很严重的,称不上‘低碳面料’。”有关专家指出。

  认证缺位,低碳变身“花瓶”

  在国内纺织低碳有关标准和权威认证的缺位的情况下,在《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前,低碳无疑是一支好看、好听,但又无法知其“深浅”的“花瓶”,更多时候沦为一种“噱头”。

  然而,就算国内有关低碳产品认证的办法出台了,碳排放量的统计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纺织服装业是一个产业链超级长的链条。例如一件纯棉T恤,从最初的棉花种植,纺织,再到印染、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然后销售给消费者穿着,最后是洗涤,直至用坏了丢弃。这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碳排放统计。如何能够做到精确、令人信服,委实不易。

  “可以将挂历的材质换成无纺布,这样使用后还可以‘化身’为购物袋,继续为人民群众做贡献。”网友“蓝色梧桐雨”这样憧憬着。但是,纺织业低碳之路,荆棘满地。

发表纺服业:别在浮躁中赶“时髦”的评论
文章提到了这些产品